北京舞台艺术向下扎根育“高峰”
国家艺术基金近日公示了2015年度舞台艺术资助项目立项名单,在728个项目中,北京市获资助项目共计99项,约占全部资助项目的13.6%,数量居全国首位。这骄人的成绩不仅反映了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在整个文化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是北京舞台艺术工作者在过去一年凝神聚力、潜心创作,力争在北京的舞台上孕育“高峰”所取得的成果。
培育根本 扶持民营抓创作
孕育高峰,首先要向下扎根。北京舞台艺术创作主管部门深知必须从基层、从根源抓起,从文艺创作人才、从剧本创作抓起,从对民营团体的扶持抓起。
“要不是有政府的支持,这几年我早就扛不住了。”北京知名戏剧制作机构哲腾文化负责人傅若岩说,民间戏剧是北京文化演出市场中最具活力的部分之一,这与近年来政府主管部门对他们的扶持力度越来越大不无关系。据悉,北京市文化局每年投入2000万元的舞台艺术扶持资金,主要用来扶持民间戏剧的创作和演出。
傅若岩说,近些年来小剧场的场租、演员的演出费用都成倍增长,但票价却还和10年前一样,民间戏剧制作机构的经济压力也越来越大,幸好北京民间戏剧机构可以通过创作好的作品获得来自政府的补贴、奖励等。去年,哲腾文化就有好几部作品获得补助,其中《你好,疯子》一部戏就获得了60万元的演出奖励。“这些奖励基本就能覆盖我们前期的创作费用,让我们敢请更好的导演、编剧,制作更多更好的戏。”傅若岩说,许多外地的民间戏剧制作机构都非常羡慕他们能够享受到这么好的政策。
剧本是一剧之本,无论舞台艺术还是影视剧,“剧本荒”都是一大难题。为此,北京市文联通过举行剧本推介会,从2014年开始建立起面向全国的“网上剧本超市”。“网上剧本超市”通过前两届剧本推介会已收集到5000多部剧本。影视文化公司和文艺院团作为“超市”的消费者,在提交企业资质文件注册成功后,即可在线浏览剧本梗概并筛选作品。若发现中意的作品,公司可联系网站后台,与作者洽谈合作事宜。买家也可直接在“超市”发布订制性需求,有兴趣的作者可向其投稿。
开拓市场 敢破常规求创新
10月5日,北京京剧院天津演出季在天津大剧院拉开序幕,但这次他们唱的却不是什么连台大戏,整个演出季的四部作品全是精巧精致的小剧场京剧。10月5日、6日演出的《惜·姣》就吸引了许多来自天津高校的年轻观众。
小剧场京剧可以说是北京京剧院近几年来一直努力打造的新品牌,虽然台上唱念做打的不是名角大腕,但小剧场京剧却通过新的机制和更易于年轻人接受的方式,吸引了年轻人的目光。为此次演出季殿后的《碾玉观音》在形式上既有艺术创新,又力求唯美精致,被认为是当下京剧创作中非常值得推广的一种方式。他们还创新地推出了“京剧合伙人”制,年轻的创作者们在创作前期不拿任何费用,而是把自己的创作费、排练费,依照技术等级与贡献程度入股。最后的股东分成全靠票房,收入多少则看票房好坏。
敢于打破常规求创新的不只是北京京剧院,当许多人对评剧的印象还停留在《杨乃武与小白菜》《花为媒》等传统题材时,中国评剧院已在更开阔的视野下开拓更多新领域。去年他们推出根据埃斯库罗斯经典悲剧改编的《城邦恩仇记》,今年赴希腊演出大获成功。为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他们又推出新编剧目《母亲》,跳出家长里短的叙事,在评剧舞台上塑造了一位英雄母亲,鲜活再现了抗日战争期间中华儿女保家卫国、同仇敌忾的爱国情怀。演出现场观众频频落泪、掌声不断,是评剧演出中近年来鲜见的火爆场面。该剧还入围文化部主办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优秀剧目巡演”活动,并已经启动华北五省区市及北京区县巡演。预计到今年年底前将演出50场,明年5月前达到100场。
扎根生活 送艺术兼觅灵感
今年5月,国家大剧院五月音乐节在协和医院骨科病房外的走廊上举行了一场特殊的音乐会,“上海四重奏”的四位音乐家为三个罹患骨癌的孩子举办了他们人生的第一场音乐会。这温暖的一幕打动了许多人。
把艺术送到人们身边,是国家大剧院一直坚持的公益行为。从2012年起,五月音乐节开始走出剧院,走进百姓生活,国内外艺术家们进校园、走基层,很多社会场所也开始热情地向室内乐敞开大门。今年4月以来,国家大剧院共计推出100场公益演出,除走进学校、社区、企业,还深入北京远郊区县以及生产建设的第一线,将高雅艺术带到基层、带到百姓身边。他们用实际行动告诉人们,高雅艺术并不是奢侈品。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也是常年坚持面向学校举办公益演出,并从去年开始推出“亲子专场”,以较低的票价鼓励家长陪同孩子共同观演,为北京人艺培养潜在观众群。
在把艺术送到普通百姓身边的同时,北京的艺术家们也能从社会生活中间汲取灵感,创作出接地气的艺术作品。去年以来,北京市在全市文艺界广泛开展“深入生活 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北京儿童艺术剧院主创团队多次采访民间收藏家,体验胡同民俗文化,将收集到的素材融入儿童剧《胡同.com》创作。今年“六一”期间,该剧推出首轮演出,地道的京腔京韵、对北京胡同生活的鲜活再现,获得大小观众一致好评。目前改版后的《胡同.com》正在推广进校园演出,力争让更多孩子了解北京文化。(来源:北京日报 记者:牛春梅)
【编辑:刘文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