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考试报:行进京校 树木成林 树人成材 ——行进北京林业大学
28.05.2015 19:36
本文来源: 林业大学
清晨的北林大,树林阴翳,芳草萋萋。走在路上,时而路过一棵参天大树,时而邂逅一处亭台轩榭,时而听闻莺啼燕语……这里的一草一木、一动一静都仿佛被赋予了灵魂,等待着生活在园子里的人用心去触摸。“知山知水,树木树人”,在这所学校,树木和树人、乐山水和乐己同等重要。
20棵“小苗”与2名园丁
“我将园区的主题定义为植物文化创意园,希望能打造成可以赏、玩、用植物三位一体的园区。其中设置了5个景区,分别是‘寻芳不觉醉流霞’、‘花妖树怪亦多情’、‘莫得攀折为离愁’、‘一朵佳人玉钗上’以及‘夕餐缤纷之落英’。”如果不是看到挂在墙壁上的植物园规划图,记者一度认为这里是文学院。而这只是一堂园林专业课。学生万映伶正在展示自己的创意。
“我来说一下需要改进的地方。”听完万映伶的作品讲解,一直坐在学生中的董丽教授站起来点评。“我们做的是1∶2000的图,每一笔的精准度要把握清楚……大小空间要有主有次,路边有进退的空间供游客停留,做草坪时要有林园线。”另一位老师王美仙从整体出发提出了要求:“每个景区在规划时既要有美的元素,又要有功能性。这需要整体规划,找到平衡点。”
园林学院副院长刘尧说,这样的课堂是学院“精品化”教学的一个缩影。园林设计课等专业核心课程,由两位老师共同带领一个班完成。学生先上台讲解自己的作品,不同的老师从不同角度点评。这种“大课”一上就是半天,每名学生都有机会发言并获得老师的指导。每个设计方案从前期调研构思,到初稿、点评、修改,再到最后完成,通常需要几周时间。正是在这种师生密切的互动、点评和修改中,学生体验到了专业的乐趣。
城市规划专业学生许舒涵毕业于北京四中,在拿到北林大的录取通知书时,手里早已握着国外知名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但在北林大听了几节课后,许舒涵就再也迈不出一步了。“我数学不错,本来想学习和数学相关的经济金融学。但接触了规划设计之后,就涌现出源源不断的活力,和解答数学题不一样,不是一个特定公式让你去做出答案,需要不断观察、思考、创新,永远都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在园林学院梁希实验班,“小苗”得到的呵护更多。王美琳在大一结束时通过考试选拔进入这个实验班,从此“走向了人生巅峰”。实验班的教室布置得像办公室,每个人都有一张办公桌,上面摞满了图纸和书籍。“院长亲自给我们评图,研究生导师给我们讲课。”王美琳说。更让她骄傲的是,老师设计的风景园林项目遍布世界各地,每当路过这些园林时,自豪感总会油然而生。
学校招生就业处副处长穆琳说,为了培养基础好、能力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学生,学校设有5个梁希实验班,分别是园林学院梁希实验班、梁希实验班(林学类)、梁希实验班(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梁希实验班(农林经济管理)、梁希实验班(木工与林化),每个班20至35人,未来可供选择学习的专业方向不同,但都是学校的特色优势专业。其中园林学院梁希实验班是从风景园林、园林、观赏园艺专业本科二年级学生和城乡规划专业本科三年级学生中选拔,其他实验班都是在新生入校即进行选拔。实验班使用专门的人才培养方案,有的还实行导师制,学生在保研、奖助学金、科研训练等方面享受特殊政策,50%以上的学生可以保送进入研究生阶段继续深造。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在北林大,“实习实践的课程特别多”被学生频频提到。学校教务处处长于志明说,北林大一直坚持让学生“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这个大地既有校内的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5个北京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有苗圃和树木园、博物馆、温室、木工厂、金工厂、实验林场等实习实训基地,也有遍布全国的142个实习实践基地,其中4个基地成为“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个成为“北京市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学生的课堂遍布全国,从云南的南方森林,到东北的原始森林,从苏杭的园林亭台,到颐和园的湖光山色……林学院教学副院长田呈明介绍,大一暑假,学生会跟着老师进入原始森林,采集标本,研究植被演化,练就一身过硬的基本功。学校在山西、吉林等地都建有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本科生可利用假期在生态站进行较长时间的调查研究。林学院30%以上的毕业生继续攻读研究生。
林学院学生杨阳说,刚来学校时,她是容易梨花带雨的小女生,但在专业实践中,她的“热血”被采植物、抓昆虫点燃,有时为了集满一个目的昆虫而到处抓蟑螂。“当经历过一粒种子长成一株小苗的喜悦、体会过将不同纲目的虫子抓回来做成标本的成就感时,感觉自己真的和大自然融为了一体。”
田呈明介绍,林学院的教学经费一半以上都用在学生的实习中,“让他们走进真正的原始森林,在林场、公园、自然保护区里,体验生物的多样性,领会林学深奥的知识。”
学生早已习惯了与山为伴、以林为友。林学专业的邵钰莹回忆:“老师带大家上山认动植物,吃住在一起、学习在一起,一起翻山越岭,不知走了多少里路。”森林保护专业的孙晓婷梦想毕业后当个森林医生,出门逛街时爱跑到路边看看树上是否有害虫,如果哪棵树叶子蔫了,还要停下来诊断诊断。城市林业专业的杜君蓉所学专业与城市建设及人居健康密切相关,如何更有效、更科学地对城市建成区和近郊的森林、林带和其他形式的绿地进行结构规划和设计,是其学习及研究的重点。
在实践中获得的灵感,让学生的创新无处不在。用地沟油做成的肥皂、利用城市水回收及雨水收集构建下沉式城市森林等,学生的创意在环保大赛中屡次获奖。学校设置创新学分,引导学生开展研究型学习和创新性实验,鼓励学生提前进入实验室参与课题研究。
在打磨中成“材”
“你能数清木片有多少年轮,你能数清家具上有多少榫卯,但你数不清我有多爱你……”在刚刚过去的“5·20表白节”中,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学生这样对母校表达自己的爱。
当然,更多的时候,他们用实验室里的身影,专业会议上的声音、SCI论文上的观点、设计大赛上的荣誉,诉说着对母校和专业的热爱。
“从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的学生并不是去当木匠。木材专业是可以‘自己生长’的专业。随着对生态环境和生态文明重视程度的提升,木结构建筑的发展空间和前景也将愈发明朗。”材料学院木工系主任母军说,学生未来的发展方向主要是高端设计和高层管理。
除普通班外,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还包括梁希实验班和中加合作办学班。中加合作办学班由北京林业大学和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UBC)(世界排名前30位)按“3+2”模式培养,国内3年、国外2年。出国期间,学生可在加拿大的企业、政府、科研单位带薪实习,毕业后取得双学位。同时,学校在梁希班中选拔优秀人才送到UBC学习,建立联合培养机制,从应用型人才到研究型人才均可获得优质教育资源。母军说:“我们培养的不仅是专业人才,更是社会发展急需的栋梁之‘材’。”
走进材料学院,到处都充斥着“木文化”:每个门口都有木板雕刻而成的门牌号;推开3楼古典家具展室的门,映入眼帘的是古建筑风格的木门、古色古香的厅堂桌椅,古朴的置物架上摆满各种木质的小玩意儿,家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学生正在这座木制品的“博物馆”里上课。
伴着木制品特有的香氛,家具系老师张帆开始了她的课程,从家具的“材、形、艺、韵”到制造家具时所使用的不同榫卯特性,绘声绘色地讲给学生。“木文化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中国人难以割舍的情节。时下仿古家具成为时尚,在对我们提出更高要求的同时,也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张帆说,家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方向一直坚持工科背景兼顾艺术修养的培养模式,学生既可从事家具产品的设计研发,也可从事工艺技术研发、产品营销或企业管理等工作。学生经常参观家具展,拓宽视野,自己动手找木材、做家具,在这样的“打磨”中渐渐成“材”。
王英杰,家具设计与制造方向学生,设计的可拆装家具以优异成绩通过了金斧奖中国家具设计大赛初赛。他最初的理想是成为一名画家,现在却很享受作品从“画中走出来”。“虽然也学素描、色彩课程,但和画家不一样,我们笔下的作品是要成为实物并具有使用价值的。”王英杰自豪地说。
和具有艺术气息的“王英杰们”不同,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隐隐流露着学者风范,含蓄而内敛。他们所学的内容,就是把木材当成一种生态材料去识别、有效加工利用,如木质地板、门窗、室内装饰材料以及木结构建筑等。“从树采伐下来的那一刻就由我们接手,到走进千家万户都需要研究木材的特性。”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王振宇说,“学院提供的坚实的科研基础,让我们找到了当研究生的感觉,不仅学术水平得到了提升,发展方向也拓宽了……与木结缘,我们终将成‘材’!”(wp) 来源:北京考试报作者:许 卉 刘 婧
本文来源: 林业大学
28.05.2015 1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