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考试报:给孩子“断奶”,家长要先断
据报道,随着“95后”大学新生入校,一些家长忙着在大学周围租房陪读。一位母亲称,陪读4年,唯一的任务就是照顾儿子。儿子没洗过袜子,没自己在外面吃过饭,一下子独立生活肯定不行。抱有这种心理的家长并非个别。
婴儿长到一定阶段就必须断奶,母乳不可能成为孩子一辈子的营养。这样的道理人们都懂。哪怕断奶的过程再痛苦,最终百分之百都能成功。但让孩子独立、在生活上“断奶”,许多家长做起来就困难多了。
绝大多数孩子断奶时都会哭闹,会有各种不适。断得好的,大体有两种情况:一是家长痛下决心,孩子再哭再闹也会坚持;二是个别孩子对母乳已经不感兴趣,母亲不断也得断。在让孩子独立的问题上,显然家长承担的责任更大些。一定意义上说,要想给孩子“断奶”,家长要先断!
许多孩子高考前只有学习这一个任务,家长包揽了一切。冷不丁一下家长撒了手,孩子的确会不大适应。进入大学后独立生活的适应过程,因人而异,有长有短。但绝大多数“小鲜肉”都是没问题的。吃饭有食堂,洗衣送洗衣房,周围有的是同学和老师,遇事谁不能帮把手呢?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孩子适应大学生活,远比家长适应孩子不在身边的日子,要容易得多。
对于许多家长而言,有了孩子以后的日子,孩子即便不是人生的全部,也几乎是业余生活的全部。一切围着孩子转了10多年,冷不丁一下孩子上学走了,较难适应的是家长。他们常常以孩子不适应为借口,实际上掩饰的是自己内心的孤独和空虚。虽然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但家长这样的情绪不但对孩子的成长不利,对自己的身心健康也没有什么好处。所以急需加以调整。
鼓励孩子走向独立。这是个态度问题,也是个策略问题。家长哪怕有一百个不放心,也没有必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来。因为,这不但对孩子的独立没有任何帮助,反而会加剧孩子对大学生活的恐惧和紧张心理,不如正面的帮助、积极的引导、恰当的鼓励来得更有效。
加强与校方沟通联系。据我所知,大学辅导员、班主任绝大多数是愿意和家长接触的。家长有多种方式可以通过他们了解孩子的成长情况、学习情况、生活情况。他们毕竟天天和孩子在一起,对孩子的帮助会更大、更直接。
循序渐进,逐步放手。一下子断了不但难,效果也不一定好。家长可以慢慢减少打电话询问的频率,逐步减少赴校探望的次数,尝试着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生活琐事。时间长了就会发现,一切根本就不像自己想象的那样糟,孩子拥有许多以往没发现的潜能。
当然也要防止另一个倾向,就是以为孩子上了大学就万事大吉,大撒手什么也不管。这样做的结果,和什么都大包大揽同样可怕。升入大学,孩子的种种不适应,需要家长在各方面加以指导、引导。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家长永远不能成为旁观者。所以,关键是个度的问题。如何做到放手不放松、引导不误导,对于大学生的家长而言是门新学问。同样,大学生家长也需要学习。
来源:北京考试报 作者:铁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