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考试报:大学之学

13.04.2015  20:12
      学是一个汉字,有动词和名词两种词性。这是网上“”来的结果。释义之一,学是个传授知识的地方。比如大学,就是传授较高层次知识的学校。而其基本解释之一则是,效法、钻研知识、读书等。尤其是做动词时,主要的就指学习了。

 

  顾名思义,学生就是主要从事学习的人,或者说正处于以学习为生的人生阶段。对于学生而言,学习好显然是比较重要的,是衡量正处在这个阶段的人是否合格、称职的重要标准之一。

 

  大学里的学与小学、中学是不同的,和在社会上的学也有差异。这首先是由大学的性质和特点所决定的,也要充分考虑大学后时代社会对学生的需求。也就是说,大学的学毕竟不是孤立的。大学生总有一天要走向社会的。今天的学,必须要给明天在社会上的做打基础。

 

  大学里学得好不好,不能只拿大学本身的标准来衡量,更重要的是要用是否满足了社会的需求来判定。正所谓“出水才看两腿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不少人在大学里风生水起、八面威风,可一旦进入社会就傻了眼。当然一个人的成长要靠天时地利人和,但是否能抓住天时,是否能利用地利,是否能构建人和,也是对人的一个基本要求。也就是说,一个人在社会上混得不好、混不下去,或多或少都会有自己的原因。

 

  大学的性质和特点究竟是什么呢?大学不是专门讲授知识的地方,或者说不是单纯讲授知识的。按现在较流行的说法是除了教学,还有科研、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与发展。这不但对教师和管理工作者提出了与中小学教师和管理工作者不同的要求,就是对大学生而言,也与中小学生有不同的要求。大学生不但要有一般意义上的学习,还要参与科研活动和社会服务,承担文化传承与发展方面的使命和责任。

 

  大学与中小学不同,大学的学也和中小学不一样。最重要的是目的不同。有一些学生和家长认为,幼儿园的学习是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上;小学的学习是上个好初中;初中的学习是为了在中考中独占鳌头;而高中学习的目的趋向于金榜题名、高中名校。因此,在大学以前阶段的学习目的,就是在激烈的升学竞争中获胜,紧紧围绕高考的指挥棒转。高考考什么,就学什么。高考的重点是什么,学习的重点就是什么。但大学的学主要是培养能力。

 

  除此之外,学习的方法也不同。大学前学习主要是跟着老师学,老师指东向东、指西向西,很少或者说不用自学。大学前的学习在知识的衔接上并非一点用处都没有,但学习方法前后会有很大差别,甚至是本质的不同。一些之前学习成绩出类拔萃的人,进了大学反倒不适应了,学习成绩也会一落千丈。对于这样的学生,尽快地转变、尽快地适应、尽快地赶上,是大学后的第一课。

 

  再有就是学习的动力不同了。大学以前的学习不能说没有一点儿自觉自愿的成分,很多孩子都有着求知欲、好奇心,但还有很多孩子很大程度是家长求着学、老师逼着学。进了大学就不一样了。家长鞭长莫及,就算是在学校附近租个房子继续陪读,也不可能再事无巨细、大包大揽了。老师也不再逼你了,学不学习是你自己的事儿,都已经成年了,应该对自己负责。两大动力瞬间消失,高考的目标业已实现,还需要学吗?还为什么而学?

 

  当然,还有学习的环境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过去在家学,一个人一个屋,想学到几点就几点。现在在宿舍里要看舍友的时间,到教室里要排除周围的干扰,要去图书馆那还要有占座的本事;过去是他学、你学、我也学,现在满眼看到的除了“学霸”,还有不少“学渣”。即便是“学霸”,也和过去埋头死读书的类型截然不同了,别人几乎看不到人家学习,人家却就是屡屡名列前茅。如果你看人家干嘛你干嘛,非傻眼不可。

 

  一起学习的人也发生了变化。过去就是一个班、最多一个年级,谁不知道谁的底细?再到大学里一看,强中自有强中手。大学里缺什么,也不缺状元、榜眼、探花啥的。以往在当地也算是小有名气的主儿,进了大学后再一看,原来自己真的算不了什么。和强手一起同窗学习,既可能激发斗志,也容易让自己泄气。因此,调整好心态最重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大学里学习的内容也比以往有了更大的变化。过去基本上就是在教室里听老师讲,然后就是没完没了地做题。而在大学,听课只是学习的一种途径。学生要参加学术报告会,要去图书馆查阅资料,要钻实验室里做实验,要出野外实习,还要搞调查、参加社会实践。而这样的学习也是有方法和规律的,也是需要学习的。(A01)

来源:北京考试报作者:铁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