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第二批援特多医疗队返京

14.09.2015  16:21

  今年年初,一支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10名医务人员组成的医疗队赴特立尼达和多巴哥执行援外医疗任务,这是第二批中国援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医疗队。援外期间,医疗队员们在当地接诊病人逾万人次,完成各种手术664例,创造当地医学史上诸多第一。日前这支医疗队完成任务,顺利返京。

  今年2月8日,医疗队刚刚抵达特多12天,就实施了一次惊心动魄的抢救。当天,中国驻特多大使馆邀请医疗队参加新春联谊会。晚上6时30分,联谊会刚刚开始,医疗队队长贾旺就接到了圣费尔南多总医院阿杜利医生的求助电话:一名32岁的产妇,产后4天突然意识丧失,颅内大面积出血,若不立即开颅清除血肿,患者很可能成为植物人,甚至死亡。特多国内神经外科基础薄弱,全国只有8名神经外科医生,脑出血较重的患者大多因救治不力而死亡。

  医疗队队员决定立刻返回医院。大使馆距医院60多公里,且路况不好,队员们一边赶路,一边通过手机了解患者病情,接收CT照片,分析评估手术风险,制定抢救对策。晚上8时许,医疗队员赶到医院,马上按照在车上制定的方案实施治疗:神经外科医生贾旺和汤劼赶到ICU会诊病人,麻醉医生陆瑜和护士刘茜茜到手术室做好术前准备,其他队员组成保障团队随时准备并发症抢救。

  手术用了整整4个小时,十分成功。当患者丈夫看到妻子被平安推出手术室,他激动地喊着:“中国医生太棒啦!”特多的同行也感慨地说:“我们从来没有救活过一个脑出血产妇,我们甚至觉得没有抢救意义,谢谢中国医生,给我们上了一堂最好的人文关怀和急救教学示范课!

  今年3月13日上午9时,在医疗队驻地医院——圣费尔南多总医院,加勒比第一例腔镜甲状腺切除术即将开始。患甲状腺瘤的女患者今年35岁,她一直不愿手术,因为当地医生采用颈部开刀可能留下瘢痕,听说中国医生郑建伟能在腔镜下手术,既能切除肿瘤,又不影响美观,她才决定手术。手术当天,手术室挤满了观摩的医生,并通过网络平台第一时间向环加勒比海20国的外科学会及耳鼻喉科学会实时报道。郑建伟在患者右腋窝隐蔽部位建立三个微小穿刺点,用改装的弯头分离钳等对甲状腺周围血管进行分离,一个多小时就干干净净地摘除了右侧甲状腺瘤,手术成功了!前来观摩的医生兴奋地喊道:“加勒比,第一例,加勒比,第一例!

  今年4月的一天,医疗队应邀到多巴哥岛进行义诊。一位中年男子找到贾旺说:“6年前我被打了一枪,现在弹头还在脖子里,医生说取不出来,你们能取吗?”医疗队仔细评估患者病情和医院设施后决定,在当地完成这例手术。经过3个小时的努力,弹头被取出。多巴哥卫生局特别召开新闻发布会,召集当地所有主流媒体,宣布多巴哥岛第一例神经外科手术成功。

  不仅如此,中国医疗队还留下了多个诊疗中国标准:神经外科医生贾旺和汤劼制定了一整套颅脑创伤和颅内出血的神经外科处理流程,极大地降低了当地外伤和脑出血的致残致死率。超声科医生杨松制定了血管超声检查操作标准,按照她的标准操作训练,当地患者原本要等待3个月到半年才能做上的颈动脉超声检查,一个月内就可以完成。

  中国医生表示,这些工作将确保医疗队离开后,特多医生还能够提供和中国医疗队同等质量的医疗服务。(来源:北京日报  通讯员:匡远深 石静 记者:方芳) 【编辑:刘文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