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科技奖半数关民生

23.05.2015  14:13

  北京市科学技术奖获奖成果5月22日发布。在2014年评选的获奖成果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与民生相关的科研成果或发明创造。在北京市科委5月22日发布的8项获奖成果中,有半数属于此列。

  2014年评选的获奖成果包括一等奖30项、二等奖60项、三等奖130项。这些科研成果为构建“高精尖”的经济结构,发挥科技对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发挥了重要作用。北京青年报记者发现,在获奖成果中,有相当一部分贴近民生。从保障首都饮水安全的“南水北调受水区饮用水安全保障共性技术研究与示范”,到为骨科医生配备上另一双慧眼和稳定双手的“基于影像导航和机器人技术的智能骨科手术体系研究及临床应用”,再到构建首都食品安全快速检测网络的“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质智能化应急筛查装备研发”成果,都既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又直接服务百姓生活。

  以“基于影像导航和机器人技术的智能骨科手术体系研究及临床应用”为例,该项目由积水潭医院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单位共同完成。他们自主研发的“导航手术机器人”能让医生在计算机导航辅助下开展微创手术,甚至让医生坐在北京的医院里,通过上传的数据指令传递至远在延安的手术室,让那里的骨科医生在手术机器人的帮助下成功实施微创手术。

  历经十余年时间,积水潭医院已经建立了骨科智能手术数据库,开创了智能骨科新术式,使上颈椎内固定准确率由79%提升至93%;经皮螺钉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术中透视由54.3次降为8.8次;骨盆骨折经皮螺钉内固定准确率由76%提高到100%。这些都大大减轻了患者的痛苦。此外,该项目还突破了国际上的技术垄断,研制出我国首台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骨科机器人,解决了传统骨折内固定定位困难、主要依赖术者经验及术中透视等瓶颈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