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社科院第33期公共政策学术沙龙举行

10.06.2015  17:36
                                                                                  ----京津冀产业协同创新

      2015年6月3日,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第33期公共政策学术沙龙在院六层会议室举行。本次沙龙的主题是: 京津冀产业协同创新 。本次沙龙由北京社科院青年工作委员会、市情调查研究中心、北京世界城市研究基地共同举办,市情中心副主任陆小成博士主持。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北京市社科院市情中心、北京世界城市研究基地等单位研究人员参加了本次活动。市情中心主任、北京世界城市研究基地秘书长唐鑫作为学术顾问对本次活动进行点评和指导。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市情中心主任、北京世界城市研究基地秘书长唐鑫 认为, 协同创新一是要加强组织创新协同,以项目为纽带来整合组织资源。二是知识创新协同,重视产学研要结合,企业、高校、政府三者合作要打通,促进技术转化,技术转化反过来又能促进知识创新。三是机制创新协同,要落实创新政策,形成有利于协同创新的制度环境。实现以上三个方面的创新协同,最为关键的是要有人才作支撑,要有人才的合理交流,人才流动和知识共享才能促进协同创新。人才在协同创新中有两种情况,一方面是单位之间的人才可以相互流动; 二是以项目为平台凝聚人才,可以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柔性引进人才。此外,协同创新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各个部门之间形成合力要以三个尊重为前提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中国科学院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顾春光认为,
京津冀产业协同创新要重视京津冀三地产业的合理分工与科学布局,避免产业同构和同质化竞争。北京作为高端的研发基地,天津、河北作为先进制造业基地和技术孵化与生产基地,应形成产业链的协同与创新,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但这种产业协同现象还没有真正形成,如在航空产业、高端制造业等领域存在同质化竞争,没有合理分工和布局,没有形成产业集群和功能互补的协同创新格局。比较珠三角的专业镇现象和长三角的块状经济模式,京津冀城市圈没有形成自己的产业特色,京津冀产业的差异化、协同化发展需要加强规划、引导和培育。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市情调查研究中心何仁伟副教授 认为,第一,产业协同创新要打破行政区划的壁垒。跨区域发展需要统一与联合各个区域的资源,特别是行政资源。不能每个区域都有自己的规划,产业同构现象严重,缺乏统一的协调机构,因此京津冀产业协同需要建立统一的协调机构,并加快统一的产业规划和规划的实施落地,打破行政壁垒的阻碍,强化三地的产业协同功能,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第二,协同创新要重视人才发展和跨学科交叉研究,当前单一学科的创新很难,综合性、交叉学科融合性的创新尤为重要,京津冀的产业协同创新缺乏跨学科的研究,也缺乏这方面的人才支撑,不同学科之间的结合很少,学科交叉与融合发展比较困难,如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融合、社会科学领域中的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的融合不够深入、全面,经常出现相互拆台、互相抵制、互相争斗现象,难以形成合作创新的协同格局。第三,要做好京津冀产业的空间规划,进行合理定位,不能为了减少污染就简单地将污染企业外移,北京发展高端产业,污染产业放在到天津与河北,天津、河北的污染企业关闭和外移到更远的地方,这种模式是不合理的,也是不公平的,分工应该有梯度,有补偿,特别是生态补偿,通过合作创新才能协同发展。
                                   
      中国科学院大学助理教授黄天航博士
认为,要建立大北京,依托京津冀一体化领导小组打破行政壁垒,加快京津冀一体化的规划委员会作用,有效统筹各方面的力量,促进京津冀三地的协同创新与发展。吴良镛先生很早就提出大北京规划方案,可以看作扩大版的梁陈方案,本人也参与了这个项目。1、以什么形式的交通方式来引导城市的发展?这是京津冀一体化面临的重要问题,以小汽车为导向的美国城市发展模式是不可取的。因为我2009年的时候曾经去美国访学,对美国纽约的大城市病有很深刻的认识,美国的城市化模式是很有争议的。中国可以仿效西欧国家的城市化模式,在保证老城区自然历史文化传承的同时,在适当的区位,以更合理的交通方式发展新城。2、旧城改造问题。现在李克强总理很重视棚户区改造,这是提高现有城市建设用地效率,改善城市基础设施条件的重要举措。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市情调查研究中心李晓壮博士 认为,“京津冀一体化”最大障碍是京津冀区域间以及京津冀各自区域内存在两个结构性不均衡问题,即一是京津冀区域间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存在结构性差距;二是京津冀各自区域内部存在社会结构滞后于经济结构的结构性偏差。如果不同时解决这两个结构性不均衡问题,“京津冀一体化”很难顺利实现。为此,应以区域结构均衡战略思维为出发点,借助“新型城镇化三步走战略”和“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为支点的治理构想,破解两个结构性不均衡问题,促进区域结构均衡发展,实现“京津冀一体化”。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田跃新博士
认为,京津冀产业协同创新要注重三地自身的资源优势,形成功能互补和产业合理布局。如北京可以出技术和资本,天津也可以出资本,河北出土地,形成北京产业的合理转移和三地产业的分工与协同发展。北京产业转移从企业角度考虑,要重视给企业的利益吸引,中央要给予适当补偿和政策优惠,鼓励北京部分产业和非首都功能的疏解,形成河北、天津等区县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产业转移的生态体系。要通过补偿、分工、合作等形成协同创新的生态环境,为承接地的产业和企业培育市场生态环境,特别是快捷交通、良好医疗和教育设施的投入和建设,让高端人才和企业或产业能形成协同发展态势,能活下去、留得住、发展好。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市情调查研究中心陆小成博士认为, 在知识经济时代,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产学研合作成为经济增长与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动力。协同创新是指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各种壁垒,促进跨区域、跨学科的各类创新资源与要素整合,激活各类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知识等要素活力,实现开放式、全方位、跨边界的合作创新模式。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关键是实现产业为主导的协同创新,只有将三地的资源要素有效整合,发挥知识共享、资源共享、合作创新的集群优势,才能实现1+1+1>3的系统效应。如何实现京津冀产业协同创新,需要以疏解非首都功能为契机,发挥北京的科技优势、人才优势、知识优势、资本优势以及集中全国政治资源的优势,加快向北京远郊区县、北京周边地区的疏解与辐射,加快轨道交通、环境治理等硬件设施配套和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条件的改善,为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以及创新链各环节之间的技术融合与扩散、产业转移创造基本条件,形成合作创新与协同发展效应,为提升京津冀产业竞争力和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提供强大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