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社科院第29期公共管理青年学术沙龙举行
18.03.2015 13:45
本文来源: 社会科学院
2015年3月11日,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第29期公共管理青年学术沙龙在院六层会议如期举行。本次沙龙的主题是: 雾霾治理与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由北京社科院青年工作委员会、市情调查研究中心、北京世界城市研究基地共同举办,市情中心刘小敏博士做主题报告,市情中心副主任陆小成博士主持。来自北京化工大学、北京市社科院市情中心、北京世界城市研究基地等研究人员参加了本次沙龙活动,市情中心主任、北京世界城市研究基地秘书长唐鑫作为学术顾问莅临了本次学术活动。 市情中心刘小敏博士 认为,雾霾治理关键在于体制机制改革。在体制上,存在源头上没有严控、过程上没有严管、后果上没有严惩等难题,应该从这些方面建立完善的雾霾治理制度。在机制上,要完善干部考核制度,不能将环境考评让位于经济考评。能源价格等没有建立公平的市场竞争机制,行业垄断没有打破,排污缺乏有效的监管和追责机制。尽管说雾霾治理、环境保护人人有责,但人们在意识上认识还不够,对“人人有责”需要深入分析,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第一类,属于环境保护的积极参与者,如环保组织、环保志愿者等,但这类人比较少。第二类,属于中间派,对环境保护的没有主动意识,可能支持环保,但没有实际行动,仅仅是旁观者,我们大多数人属于这一类。第三类,属于冷眼旁观者,不仅不参与,还冷眼相讥,这类人尽管很少,但危害很大。雾霾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应该从小孩抓起,加强环境教育,增加环保参与的分值考核,让大家更加乐意参加环保活动,对普通老百姓应该普及环保知识。对于冷漠的旁观者应该加强教育,健全参与的激励机制,建立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制度。 市情中心李晓壮博士 认为,我们对环境问题的重视从来没有如此关心,因为环境污染是不分阶级的,对每个人的影响是共同的、平等的。刘博士讲的这个主题很重要,我谈点粗浅认识:需要承认的是,生态或环境问题应该是一个体制性问题,或者说体制是元问题,同时,也是结构性问题。比如经济与生态的结构性失衡问题。对环境污染与治理问题,在当前的形势下应该有几个转变:(1)构建与发展阶段性特征相适应的认知或理念。从工业化的发展阶段上看,或者从当前所处经济新常态讲,理应对污染问题的认识、治理有所转变,以适应当前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污染时代来临,唤醒认知、走上自觉的时代也已到来。(2)不平衡发展向均衡发展转变。改革开放以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没有转变,当前正恰逢其时,应该向全面的建成小康社会迈进。(3)发展的量的阶段向质的阶段转变。我们过去强调量的发展,受宏观发展限制,现在应该强调质。(4)环境污染政府主导向政府、市场、社会共治的阶段转变。需要规范政府,规制市场,特别要培育社会的自住性,形成多方共治的格局。 市情中心李茂博士 认为,人们对于雾霾问题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过程。早1999年的《北京晚报》上曾指出“不能让环境污染进入新世纪”。到了2001年,市民当时关注的是沙尘暴。2011年,美国大使馆发布PM2.5,雾霾进入公众视野。2013年的雾霾天气频现,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较多学者从经济学、社会学、文化学等多个角度进行雾霾研究。但问题是雾霾一直很严重,为什么前面不讨论?但现在才这么高度关注,其背后应该有深层次的体制问题,包括利益体制和经济体制等。雾霾治理涉及到深层次的体制机制矛盾,需要研究到底是哪些体制机制问题,如何改革,如何破解,需要深入系统研究。 北京化工大学王江教授 认为,雾霾问题最近几年进入视野,特别是2012年末,2013年初最为严重,从这个时候起开始关注。2015年雾霾似乎比以前状况有所改善。如“APEC蓝”的出现,通过政府高度重视,临时性的减排措施,公民积极参与等实现短期效果,可见环境还是可以治理的。治理雾霾需要加强体制改革,要重视公民个人在治理体制中的主体地位,从自身做起,自己主导自己,自觉地参与环保、绿色出行如骑自行车等活动,不断提高环境教育水平,将环境教育纳入从小学到大学全过程,将环境研究纳入主流研究领域。 市情中心主任、北京世界城市研究基地秘书长唐鑫 认为,首都雾霾不仅仅是北京的问题,而是大环境、大气候的问题。北京雾霾治理需要高层来协调。关注生态建设,发展阶段论还是要承认,不能超越自己的发展阶段,与西方发达国家没法比较。北京处于后工业化的初期阶段,产生严重的生态问题,从历史看,西方国家走过的路我们还在走,客观条件还是存在,问题是我们没有吸取人家的教训,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没有正确的处理。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从产权的角度看,国家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市场经济体制处于不成熟阶段,最大的问题是产权制度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产权不明晰。科斯等产权理论指出,外部不经济的根源是可以通过产权制度来解决的。中国有中国的国情,首先产权不明晰,市场机制的作用没有发挥出来,排放权的明确、交易等都没有真正建立和推广起来,这是我们很大的缺陷,雾霾的原因很多,产权不清晰是很重要的原因。以前过于看重GDP,没有把环境成本考虑进去。生态环境问题可以在制度上,特别是产权制度上进行设计。柴静抛出雾霾话题,引起社会各个层面的关注和重视,应培养环保意识,每个公民有责任和义务积极参与环保。环境制度没有建立起来,行政执法是解决不了的,要上升到刑法的高度,严重问题可以入刑的。 市情中心田蕾博士 认为,雾霾治理在体制上存在政府监督的空白,社会监督和参与不够,给企业寻租的空间。提升公众参与环保和加强监督,需要从体制机制上进行科学设计,要从体制上保障,机制上激活公众意识。以西方国家比较,西方文化强调公民个人的参政议政意识。我们需要进一步唤醒民众的参与和监管意识,环保问题与自己的切身利益很相关。当然,雾霾治理不是一己之力可以解决的,在这种情况下,个人力量非常弱小,可以利用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和传播,用户积极参与,提出意见。柴静的雾霾视频应该是一件好事,当然在论证等方面可以更严谨。雾霾很严重,我们应该就事论事,应该鼓励更多的公众来监督和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形成社会合力,共同推进雾霾治理。 市情中心赵雅萍博士 认为,对刘小敏博士提出的公众三种类型的观点印象深刻。对于柴静的雾霾视频有的说是阴谋论,有的说是造假,看了很多的负面消息,但我们看了视频之后很受震撼。大多数人属于中间派,也有的是冷眼旁观,这很不好。雾霾涉及到所有人的公共利益,需要全民参与,建立公民参与机制,应该把信息披露给老百姓,加强雾霾方面的环境科普,不断提升老百姓的环境意识,加强自我约束。 市情中心贾澎博士 认为,意识问题和机制问题是属于非常根本性的问题。雾霾治理应该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应该从源头到结果都出台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政策。环保意识不强,执行不力,很多方面是环保教育不够。西方一直有美育的概念和教育,中国环保教育很弱,特别是后来均被奥数等限制了,艺术教育严重缺失。美学的原则渗透到各学科,美育应该从小孩抓起,国家需要高度重视。 市情中心陆小成博士 认为,雾霾治理在深层次是生态文明建设与体制改革问题。生态文明是人类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时代之后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文明时代。生态文明不能简单等同于环境保护。生态文明是贯穿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环境等领域建设的系统工程。在经济层面,改变传统的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粗放型经济模式,走资源集约型、生产清洁型、环境友好型的低碳创新模式,要加强能源等多个领域的经济体制改革。在政治层面,不再仅仅追求单一的GDP政绩考核体系,更加重视环境、生态、和谐的绿色政治制度框架,重视生态文明在政治文明中的引导作用,需要改变环保部门在政府体制中力量式微、干预过大、权力过小、缺乏杀手锏等问题。在社会层面,生态文明贯彻到人类社会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的各个方面,追求以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他人需求为目标,构建低碳的、绿色的、生态的社会生活范式与消费模式。在文化层面,生态文化是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树立符合自然规律的生态价值需求、生态规范、生态道德,需要构建重视生态、参与生态、保护生态的文化环境。因此,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不仅仅是环境保护体制的改革,需要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等全方位地进行改革和创新,从体制上进行突破才能真正推进雾霾治理、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
本文来源: 社会科学院
18.03.2015 13:45
京民执罚〔2019〕16号
序号
处罚决定书文号
被处罚人名称(姓民政局
2019年2月城乡低保和城乡特困人员救助情况
截止2019年2月28日,我市城乡低保人员6.民政局
北京市民政局关于印发《北京市促进养老领域消费工作方案》的通知
京民养老发〔2019〕43号
各区民政局,民政局
北京市民政局关于贯彻落实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通知
京民养老发〔2019〕44号
各区民政局,民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