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社科院第一期世界城市论坛举行

26.05.2015  18:08
                                                                  ----落实首都战略定位,疏解非首都功能

      2015年5月20日,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第一期世界城市论坛在院六层会议室举行。本次沙龙的主题是:落实首都战略定位,疏解非首都功能。本次论坛由由北京社科院市情调查研究中心、北京世界城市研究基地共同举办,市情中心主任、北京世界城市研究基地秘书长唐鑫进行主题报告,市情中心副主任陆小成博士主持。来自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市社科院市情中心、北京世界城市研究基地、社会学所等单位研究人员参加了本次活动。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市情中心主任、北京世界城市研究基地秘书长唐鑫以《首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为题进行了主题报告,该报告是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大课题的重要研究成果之一。唐鑫主任认为,落实首都战略定位,疏解非首都功能,首先需要研究首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明确首都发展的历史任务,解决当前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背景下存在的经济增长乏力、文化话语权缺失、社会转型滞后、生态环境恶化、城市管理粗放等突出问题。首都已经进入后工业化发展阶段的初期。这个阶段是一个过渡时期,即由具有非首都功能的城市向剥离了非首都功能的城市过渡,由具有“城市病”的特大型城市向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过渡。这个阶段也是一个转变时期,即由城市发展规模扩张向城市发展质量提升转变,由粗放式的城市建设管理向精细化的城市建设管理转变。它既有工业化社会的部分特征,又有后工业化社会的部分特征,比如要素方面既要依靠大量劳动力,导致人口规模膨胀;又在推进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求产业升级。
      唐鑫主任认为,由于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需要分领域来看待当前首都所处阶段的发展特征,概括起来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首都已进入发达经济初级阶段。经济增长速度放慢,可控制在“新常态”下,但周期性波动难以避免;构成内生动力的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但科技创新质量有待提高。二是首都已进入文化创新与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阶段。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呈现后工业城市的“文化转向”态势,但是融合创新的力度不够、成果不多。三是首都已进入由社会建设中级水平向高级水平迈进阶段。社会建设得到加强,但落后于经济建设;民生得到改善,但社会事业诸多方面处于中级水平。四是首都已进入生态文明建设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阶段。生态环境恶化的态势在不懈治理中得到遏制,但需要由要素治理向系统防控转变。五是首都已进入控制城市建设规模、优化发展空间布局的阶段。新的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已明确,但疏解非首都功能是新阶段的艰巨任务;城市功能区划不断完善,但边远区县的功能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人口规模快速扩张得到暂时遏制,但实现人口有序增长、布局优化尚需努力;公共设施的数量和质量总体提高,但公共资源特别是优质医疗、教育资源配置离均等化、便利化的要求还有差距,公共交通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中国科学院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高级经理顾春光认为,落实首都战略定位,需要加快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但什么是高精尖,产业如何引进高精尖产业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当前,北京有的科技园区因GDP考核冲动和高端产业引进困难,进入的还是低端的餐饮、服装等产业。有的区县政府部门没有真正转变观念,GDP政绩考核体系对基层的影响仍然存在。经济与科技脱节,科技创新质量不高、科技投入绩效评价机制缺乏、科技转化率不高等问题存在影响到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的落实。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刘阳博士后认为,落实首都战略定位,应注意结合北京区域内的区位资源差异,对创新创造和高端制造进行统筹谋划,形成“创新研发在中心城区、部分落地转化在市郊区县”的创新链和产业链衔接,为推动首都各区域均衡发展作贡献;同时,各郊区县应结合自身功能定位和资源优势发展特色性的“高精尖”产业,避免同质化竞争。另外,从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角度看,北京和周边区域可能存在“北京先发展起来、然后带动周边区域发展、最后实现错位协同发展”的发展关系,这或许也是审视首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一个维度。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市情中心陆小成博士认为,落实首都战略定位,疏解非首都功能是当前北京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也是破解北京大城市病的关键任务,更是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基础与前提。中央明确了北京作为“全国政治中心、全国文化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的首都战略定位,疏解与北京战略定位不相符的非首都功能。但疏解非首都功能不如疏解首都的部分优质资源。北京城市病的重要病因是由于更多的优质资源如中央机关、央企、国企、教育、医疗等以及服务于这些优质资源的配套服务机构在中心城区(如东城区、西城区、海淀区、朝阳区)的高度集聚,这些区域建设用地过大、高层建筑过度密集、生态用地过少,交通设施(包括地铁、公交、停车位)严重不配套,进而导致局部的人口膨胀、交通拥堵、房价(特别是学区房)高企、环境恶化等系列城市病。由于优质资源在中心城区的过度集聚,超过了自身的承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也严重受限,城市病不断恶化,制约了北京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进程。疏解非首都功能的关键是应该疏解首都优质资源,以优质资源在北京中心城区之外(如通州、顺义、大兴、房山、平谷等以及河北、天津等部分临近区县)进行重新布局(整体搬迁、部分搬迁或建立分支机构),吸引新的经济要素在新区域集聚,吸引政府投资重点放在中心城区之外的新区域,既能真正有效承接非首都功能转移,又能将进入北京中心城区的新人口和产业进行“截留”,避免中心城区进一步人口膨胀,促进新区域的经济增长,这对于北京自身的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京津冀协同发展都是共赢的。中心城区疏解和腾退出来的土地严禁用于产业用地,仅用于生态用地,将东城、西城打造为低建筑密度、公园占主体的绿色低碳、和谐宜居的“中央政务区”。

     
京民执罚〔2019〕16号
序号 处罚决定书文号 被处罚人名称(姓民政局
2019年2月城乡低保和城乡特困人员救助情况
    截止2019年2月28日,我市城乡低保人员6.民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