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碳交易市场“满岁” 成交额达1.04亿元

13.12.2014  12:18

  中新网北京12月13日电 (记者 曾鼐)北京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自去年11月开市来,1年内累计成交量约210万吨,成交额达1.04亿元。这是记者在北京环境交易所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的。

  碳排放权交易,源于上世纪90年代经济学家提出的“排放权交易”概念,即建立合法的污染物排放的权利,将其通过排放许可证的形式表现出来,令环境资源可以像商品一样买卖。2005年,《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二氧化碳排放权被作为一种商品,从而形成了二氧化碳排放权的交易,简称碳交易,以促进全球温室气体减排。

  2013年6月,中国首家碳交易市场在深圳鸣锣开市。随后,上海、北京、广州、天津、湖北、重庆碳市场相继启动。北京碳排放权交易试点自2013年11月28日开市,至今已满一年。如今北京碳交易情况如何?12月12日,记者走进了北京环境交易所。

   碳排放在京如何交易?

  走进环交所大厅,硕大的两块电子屏挂在整面墙上,碳排放配额(BEA)买入和卖出的申报信息,实时显示在屏中。北京环交所碳交易中心主任王阳介绍,每个企业拥有一个初始配额,即为该企业历史三年的碳排放平均值,如果一年内,企业排放量超过了所拥有的初始配额,需要购买,若有多余的配额,可以出售,“鼓励企业节能减排”。

  他说,每年的6、7月份是企业的履约期,如果不按规定购买超支的排放配额,短缺部分将按照市场价3-5倍罚款。

  碳排放怎么交易?“北京碳交易平台的一大特色,就是分线上、线下两种模式”,王阳说。他具体介绍,线上平台可提供整体竞价交易、部分竞价交易和定价交易三种模式,流程简单、价格透明、成交迅速,适合小额、频繁交易;而线下交易,可采取协议转让,即买卖双方通过书面合同达成意向,然后在交易所完成交割,可为双方提供更灵活的协商空间,适合建立稳定、长期的合作。

  环交所总裁梅德文介绍,经第三方核查后,目前北京共有415家企业或单位,因年均二氧化碳排放量超过1万吨,纳入2013年度重点排放单位,其中既有国营、民营的本土企业,也包括家乐福、麦当劳等外资企业,覆盖了电力、热力、水泥、石化、其它工业、服务业等行业。

  据悉,在一年的碳交易中,415家企业(单位)主动履约率达到97.1%,北京市主管部门对未按规定履约的12家单位开展了碳交易执法;2013年,重点排放单位碳排放总量同比下降了4.5%左右。

   北京碳交易一年破亿元

  王阳介绍,截至2014年11月28日,北京市碳市场共成交704笔,累计成交量约210万吨,累计成交额1.04亿元。其中,线上公开交易678笔,成交量103万吨,成交额6148万元;协议转让成交26笔,成交量107万吨,成交额4254万元。这意味着,线上和线下交易量基本持平,但单笔交易规模差异较大,线上平均单笔交易为1519吨,线下平均单笔转让4.1万吨,约为前者的27倍。

  “交易价格相对平稳”,王阳说。他介绍,在过去一年的176个有效交易日中,线上公开交易的平均价格为59.74元/吨,最高单日成交均价为77元/吨;87%的交易日价格波动范围在±5%以内,98%的交易日价格波动范围在±10%以内,“走势比较平稳”。

  不过他表示,从全年走势来看,“价格也呈现一定的周期性”。他说,2013年市场起步阶段的成交比较分散,除开市当天外,仅达成7笔交易,均量不足300吨/天,但进入2014年,交易明显活跃。他强调,尤其处于履约关键期的5月、6月和7月,三个月的合计交易量达190万吨,约占全年90%;期间,价格也从50元/吨波动上涨至70元/吨附近,最高时达到80元/吨,随后,价格又逐步回落至50-55元之间。

  值得一提的是,王阳称,约有70%在交易平台开户的机构至少参与过一次交易,其中投资机构等非履约机构,参与了近40%的交易,“为增强市场流动性发挥了重要作用”。他说,未来将进一步鼓励社会投资者参与碳交易,提供更灵活的竞价等服务,试点碳融资金融产品,“让更多的企业参与碳交易,培养全社会的减排意识”。(完) 【编辑:陈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