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画出“新常态”下发展新路径

23.12.2014  16:33

  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预计达到2270亿元,专利申请量增长12%左右;全年淘汰退出工业污染企业375家的同时,服务业占本市GDP比重提高至78.5%,比去年更进一步;自主发行地方政府债券105亿元,拓宽投融资方式,激发市场活力……在经济结构调整的进退之间,首都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进一步提高。

  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以来,全市上下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创新、简政、调整,成为主动抉择的发展路径。创新、简政、调整成为首都经济发展内生动力的三驾马车。有进有退,有取有舍,坚持向结构调整要效益,成为北京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的有力保证。

  专项资金:发挥以一带十的撬动作用

  站在地铁检票刷卡机前,乘客不用再掏兜翻包寻找公交卡,只需要将手腕靠近刷卡处,就能实现刷卡进站。佩戴在手腕上的智能手表,内置了“迷你版”公交卡,让这一场景即将成为现实。手表研发方、北京元心科技有关负责人介绍,公司正在与北京市政交通一卡通的卡片供应商之一北京握奇数据合作,将“迷你版”公交卡装进Tick智能手表里,实现刷手表乘公交。

  刷卡机上那“”的一声,就像是一句来自科技创新的问候。

  “今年以来,北京的创新活力不断增强。”市发改委国民经济综合处处长夏翊表示,中关村示范区技术收入增长21%左右,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预计达到2270亿元,专利申请量增长12%左右;文化创意产业收入增长9%左右,设计服务领域收入增长8%左右。

  这一连串闪亮数据的背后,是政策扶持下全市创新驱动核心作用的不断增强。

  出台加快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意见,发布“京校十条”、“京科九条”、北京技术创新行动计划等政策;发布了文化创意产业功能区建设规划和产业提升规划,启动CBD-定福庄国际传媒产业走廊、中国(怀柔)影视产业示范区、北京国家数字出版基地等示范区建设;大力推进文化金融创新,设立文创融资担保公司,加快文化企业兼并重组、资产证券化步伐。

  上半年,全球最大抗体药物灌流生产线在位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百泰生物落成。明年初投产后,每年增产的“液体黄金”抗体,将可新增年产值约10亿元。生产线及配套厂房,资金需求量达上亿元,在企业因无力独自承担而发愁时,市发改委专项资金解了燃眉之急。

  据统计,仅今年上半年,市政府在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项目资金、文化创新发展专项资金等多领域的固定资产投资中安排引导放大资金113.8亿元,预计带动社会投资超过1000亿元,经济撬动作用明显。在各类政府专项资金的刺激下,大量社会资本向高新技术、文创、公共服务领域聚集,为首都经济转型发展蓄积潜力。

  简政放权:

  让市场活力释放在民间

  放宽准入、文化改革、创新投融资、人才建设……想要把民间资本请进门,用得好,就要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打破阻碍民间投资的“玻璃门”、“弹簧门”,这是北京在新常态下经济发展坚定不移的改革方向。

  今年3月3日,是我国推行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后的第一个工作日,北京市工商局海淀分局发出了北京市首张新版营业执照。执照的主人,就是毕业于清华大学机械学院的王世栋和同学共同创办的北京紫晶立方科技有限公司。虽然手头有技术、有想法,也有创业的冲劲儿,但资金的门槛,是许多像王世栋这样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们创业的“瓶颈”。

  一元钱也能注册公司,实施注册资本实缴制改为认缴制、换发新版营业执照、年检验照改为年报……注册资本登记制度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有效激发了社会投资热情和创业活力,自3月1日改革启动以来,全市新设企业11万户,同比增长65.6%,企业数量增速快于全国平均水平。

  与此同时,本市大力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仅今年上半年,就清理精简行政审批事项22个,累计取消下放381项,精简39.8%,实现了国务院设定的减少三分之一审批事项的要求。通过压缩时限、减少环节、优化流程、完善并联审批等措施,本市投资项目审批流程从原来80多个环节、300多个工作日压缩到50多个环节、平均109个工作日。

  着眼简政放权,本市发布市级投资项目审批事项清单,加快推进优化投资审批流程改革试点,修订《北京市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大力推进财税改革,制定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意见。

  一系列配套改革措施的出台实施,犹如给市场吃下了一颗定心丸。今年前三季度,本市民间投资同比增长16.6%,高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9.7个百分点;轨道交通、城市道路、综合交通枢纽、污水处理、固废处置和镇域供热这6个市政基础设施重点领域126个市场化试点项目,预计引入社会资本1300亿元,目前70%的社会资本来源已经落实。

  调整疏解:

  撒手非首都核心功能

  遍地铺满的石材、堆砌如山的建材,一一打包装箱,9月初的酒仙桥建材装饰市场里,一片忙碌的搬迁景象。

  这家位于北京四环外的酒仙桥建材装饰市场即将外迁,部分商户已寻好新的落脚地。继市规划委提出典型批发市场外迁举措,动物园批发市场、大红门服装批发市场启动外迁后,北京二环到四环的批发市场搬迁范围不断扩大。

  对于酒仙桥建材装饰市场搬迁的原因,更多人分析是要“腾笼换鸟”:由于酒仙桥建材装饰市场与798艺术中心毗邻,拆除该市场为798扩建创造了条件。据了解,此区域主要是艺术产业区,建材市场的服务功能显然与其不相匹配,还加剧了交通拥堵压力。

  “对非首都核心功能的疏解正稳步实施。”夏翊介绍,立足“四个中心”的首都战略定位,本市坚持和强化首都核心功能,从产业、人口等领域入手,综合运用多种手段,积极引导非首都核心功能调整疏解。不符合首都核心功能的产业加快疏解,同时严格控制增量,发布并实施新增产业禁止和限制目标(2014年版),从登记、立项等源头入口严格把关。通过“就地淘汰一批、转移疏解一批、技改升级一批”等手段,北京存量产业加快调整,全年共淘汰退出工业污染企业375家,推进产业转移疏解项目53个,疏解区域性批发市场和物流基地102家。

  在自主转型结构调整进程中,北京还主动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积极配合做好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编制相关工作,研究提出了交通、生态、产业重点领域率先突破的工作方案,与河北省、天津市分别签订了“6+1”和“1+5”合作框架协议和备忘录,并逐项分解落实。

  在京津冀一体化的大环境下,更多的外迁企业利用区域产业协同优势,再度焕发活力。

  截至目前,曙光、华旗、铜牛、天坛生物等400多家北京骨干企业已经在天津、河北设立分支机构,超过250家中关村重点企业在津冀两地投资。同时,很多津冀企业也加大在北京投资建厂的力度。京津冀协同效应,让企业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也给投资目的地带来就业、税收、人才、技术等多方面的回报。(来源:北京日报) 【编辑:曾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