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环境文化周志愿者侧记
北京环境文化周举办的8天时间里,23万游人走进了北京市玉渊潭公园,观看了北京市与环境污染抗争历程的图片展览,参加了丰富多彩的环保互动游戏。
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有一群默默劳作的志愿者,挥洒着辛勤的汗水,面带着真诚的笑容,用耐心地讲解,无微不至的帮助,为整个文化周提供了长达6400小时的志愿服务。难怪很多前来参加环保活动的游人临走前都要依依不舍地与志愿者合影留念。
就是这样一群身着蓝色防晒服,来自安利志愿团队,同时也是北京市环保志愿者协会重要成员的年轻人,承担了整个文化周期间的志愿服务工作。
一位名叫王喆的女孩儿,8天全程参与了首届北京环境文化周的志愿服务。王喆家住在房山区,而玉渊潭的活动每天早上九点正式开始,志愿服务准备工作7点30就开始了。为此,王喆必须早上六点多就要搭上地铁赶到城里。当问到如何评价志愿活动的价值时,她笑道:“我真的没有想太多。我喜欢小孩,更喜欢看到人们得到帮助后露出的笑容。”
玉渊潭现场每天会有100多名穿着蓝色衣服的志愿者,8天时间内,志愿者们的身影活跃在环保嘉年华、衣食住行组,安保巡视组等16个工作岗位,他们用辛勤的付出诠释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展示着北京环保志愿者的风采。
另一位名叫刘洛晨的女孩儿,自从加入了志愿者的活动中,性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她的队友于晨告诉我们:“以前,洛晨性格内向,每次志愿活动结束后,大家都会分享各自的经历,而她都躲在一个角落里,即使硬拉她到台前说几句,她也总是羞涩地推脱,把机会让给别人。志愿服务使得洛晨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她变得开朗外向了,愿意与人交流了。现在,在每一次交流会上,她都会开心、积极地与别人分享她的体会和感受。”
在文化周活动期间,我们见到的每一位志愿者都身怀绝技。80后吕嘉珩是个帅气十足的小伙子,让人没有想到的是,他已经做了10年志愿者,平时的大部分休息时间都在敬老院、福利院参加志愿服务。为了给聋哑人提供服务,他自学了手语,而且到了精通的地步。他记忆中最深刻的是,曾经帮助一位聋哑人走上志愿者的岗位,当这位聋哑人看到自己也能为身体健全的人提供帮助时,脸上露出了从未有过的笑容。这位聋哑人用手语告诉吕嘉珩:“想不到我也有被人需要的时候”。
从这450位志愿者身上,我们可以感受到“志愿”活动给他们带来的快乐和成长。他们在为别人提供志愿服务的过程中,体会着“舍与得”的微妙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