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十月北京流向津冀技术合同成交额超182亿 增长75.8%

29.11.2019  03:50

  中新网北京新闻11月28日电 (记者 杜燕)京津冀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北京创新辐射带动明显,津冀承接力度不断增强,区域协同发展成效显现。今天,记者从北京市发改委获悉,今年前十月北京流向津冀技术合同成交额182.4亿元同比增长75.8%。 

  北京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北京全面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把创新作为发展的第一动力和唯一出路,以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为导向,在创新制度改革、创新生态营造和创新空间拓展方面持续探索,努力为企业发展创造国际一流的环境。 

创新制度越来越活 

  负责人表示,北京创新制度越来越活。中关村作为北京创新发展的龙头,始终在制度创新方面积极寻求突破,从“1+6”系列政策、“新四条”,到“国际人才20条”,再到今年的中关村先行先试改革升级版,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经验。今年,北京市还发布实施“科创30条”,通过赋权激励、破除人才制度壁垒、简化科研管理流程等,切实增强创新动力和活力。 

  在人才方面,新增怀柔科学城、顺义临空经济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通州环球影城4个国际人才社区,全市国际人才社区试点区域扩至8个,实现“三城一区”全覆盖。 

  负责人还谈到,北京的创新生态越来越好。刚增选出的两院院士中,北京地区共有59人当选,居全国首位,中科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总数占比分别达52%和43%,顶尖科技人才集聚优势明显。 

创新空间布局越来越优化 

  负责人还指出,北京的创新空间布局越来越优化。“三城一区”是首都科技创新的主平台,也是首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 

  ——中关村科学城注重“聚焦”,加强“一区多园”产业布局统筹,分园发展质量效益不断提升,智造大街建成全国首个覆盖全产业链条的创新型生态链社区,“城市大脑”加快建设,创新生态体系和新型城市形态更趋完善。 

  ——怀柔科学城注重“突破”,地球系统数值模拟等5大科学装置全部开工建设,第一批5个交叉平台进入设备安装调试阶段,101中学扩建、雁栖国际社区等项目加快建设,“科学+城”建设框架全面拉开。 

  ——未来科学城注重“搞活”,加快中关村生命科学园三期建设,引入多元创新主体,形成“混合型”研发格局。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注重“转化”,13家产业中试基地挂牌运营。 

  此外,未来科学城和亦庄新城规划面积分别增加至170.6平方公里和225平方公里,这两个区域都属于平原新城,是未来首都创新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京津冀创新改革成效明显 

  负责人强调,京津冀全面创新改革成效明显,2018年区域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为3.36%,比2013年提高0.37个百分点。今年1月至10月北京流向津冀技术合同成交额182.4亿元、增长75.8%。 

  记者从北京市统计局了解到,北京创新辐射带动明显。像天津积极引入北京中关村科技创新成果,产业集聚效应初显。滨海—中关村科技园自成立以来新增注册企业1241家,来自北京的有280余家;中关村智能制造科创中心项目投入运营;河北雄安新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集聚北京创新要素资源,积极布局高端高新产业。目前,登记进驻雄安新区的企业达3069家,大多来自北京。首批入驻市民服务中心的26家高端高新企业有90%来自北京。 

  津冀产业承接持续增强。今年前三季度,天津引进北京企业投资超过1000亿元,占天津市引进内资的比重接近五成;河北前三季度承接京津法人单位109个,承接京津转移项目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9%,快于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速11.7个百分点。其中,雄安新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8.3%,增速逐步提高。 

  负责人表示,京津冀地区经济运行总体平稳,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区域协同发展成效显现。下阶段,京津冀三地将紧抓协同发展战略机遇,积极作为,推动区域协同持续向纵深推进。(完) 【编辑:陈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