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教育:人师之苦

19.09.2016  19:33

  

      @铁铮(北京林业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
  
  在后喻时代里,一个教师承受的各方面压力之大、所面临的困难之多,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时期。如今的教师面对的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学生。过去师道尊严,是因为知识掌握在教师手里,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十分单一,离开了教师,学生就无学可学。而现在学生和教师拥有同样的信息获取权,甚至在学习、掌握新知识、新技术、新媒体等方面,学生比教师有更多的优势。由此带来的压力使得不少教师都苦不堪言。站在讲台上的教师已经不再像过去那样自信,教师在学生面前的形象也不再像过去那样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对此,教师既要有必要的心理承受能力,更要不断地更新知识,和学生一起学、向学生学。教师的苦,还来自于没有时间充电,没有途径进修,没有条件补充、完善、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教学任务重、科研压力大、论文要求高,还要应付各种没完没了的检查、评估,没有时间和精力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水平。教师的苦,还源于无法倾诉。教师天生就是做学生表率的、做学生思想工作的,而他们的苦恼、烦闷却无处诉说、无人诉说。
  
  @姜素兰{北京联合大学(校史)档案馆馆长}:
  
  笔者认为教师的苦主要在三方面:辛苦付出、艰苦努力和刻苦精神。对于教师而言,苦意味着付出,意味着辛劳,意味着奉献。没有教师对学生的辛苦付出、默默奉献,怎会有学生的不断成长成才?没有教师的刻苦钻研,怎会有高质量的科研成果?现在大学教师的职责是全方位的:既要搞好教学第一要务,竭尽心力地培养好学生,又要搞好科研,多出高水平成果,还有其他社会服务方面的职责。如果没有辛苦付出、艰苦努力和刻苦精神,是不可能很好完成这些任务的。为了上好每一堂课,教师必须精心准备教案,研究教学方法,推敲教学中的每一个细节,充分考虑每一个学生的需求,可谓殚精竭虑、精益求精。搞科研也一样,也是一个非常艰苦的过程。正如马克思所说,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教师们的辛苦换来了学生们的成长、成才和成功,赢得了学生们发自内心的尊敬和爱戴,获得了社会的认可和尊重,推动了社会进步和国家强盛,这才是一个教师最大的乐事。
  
  @田阳(中国林业教育学会常务副秘书长):
  
  看待“人师之苦”,需要从主客观两方面分析其具体产生根源:是由于社会期望值过高、评价机制过于僵化、教学任务过重造成的压力,还是教师自身能力与教育发展不相适应所导致。教育是常做常新的一项事业,教师既需要坚守奉献,更需要创新发展。一方面,教师要进一步树立正确的苦乐观,不忘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初心,秉持“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育人情怀,用不懈的耕耘换来桃李满天的育人之乐,才能消除因职业倦怠而产生之苦;另一方面,教师要主动应对“本领恐慌”,积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主动“呼吸”创新教育的自由空气,厚培教育教学改革的育人沃土,绝不做不思进取的“笼中鸟”。当然,消除“人师之苦”的教育管理体制机制约束也至关重要。教育主管部门需要不断完善教师评价体系,切实改善教师工作的条件和待遇,加大人文关怀力度,推动教师身心减负,真正将尊师重教的要求落到实处。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广大教师的职业获得感,使教师职业真正成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 周晔(北京邮电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
  
  其实,从人师之苦到人师之乐,是一种境界的升华!人师就像如水的月光,它充盈于天地之间,一如笔者心中永恒的敬畏与怀想。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一个优秀的老师,应该是‘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这就要求我们将学识魅力和人格魅力统一起来;要求我们具有兢兢业业的风范,赋予学生智慧与人格的大爱无疆;要求我们“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在诱惑充裕的世界里,淡定从容,甘为人梯,用烛光精神,照亮学生的心灵,照亮民族振兴的复兴之路,肩负起中华民族脊梁之己任!所以,从人师之苦到人师之乐,在于师者的“人格修养+精湛的教学艺术”;在于师者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教学功底”。从人师之苦到人师之乐,体现了一名优秀教师的“仁爱之心”能否让所有学生都成长成才的大境界,体现了其劲头与情怀能否撑得起打造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之大境界!那是一种“不畏人师传道苦,只求桃李满芬芳”的坚守与豪迈!

来源:北京教育                    作者:铁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