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教育:“互联网+”时代,我们准备好了吗?
周晔(北京邮电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
2015年,面对“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一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元年悄然而至。“互联网+”时代,就像能源一样,家家都在用,各行各业离不开,只要能在垂直细分领域找到节点,成功就像“互联网+传统交通”诞生滴滴快的、“互联网+传统银行”诞生支付宝一样,接踵而至。当下,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正被“互联网+”所代表,“互联网+”更多地集中在战略层面,这一战略是在国家层面充分启动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的互联网形态的一种演进,这一战略是在互联网平台上,利用信息通信技术,把互联网+各行各业创造起来的一种新的生态。可见,“互联网+”的神奇之处不限于其构词方式,而在于它罕见的“升值”速度,它的双翼是创新与智慧,腾飞的依据是汇聚众智。创新让这个“+”真正价值连城,意义非凡。而未来我们要做的就是加快打造大学文化生态链,搭建信息速配的生态链平台,构建一个多主体共赢互利的高等教育生态圈,在“互联网+”时代不断超越保守与封闭,“加”出一个七彩成虹的新天地!
铁铮(北京林业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
“互联网+”时代,作为教师和教育管理者理应站在前列。首要的是克服本领恐慌,了解、熟悉、把握互联网传播方法、传播技巧、传播规律。应该指出:在这一点上,教师没有学生强、老教师没有青年教师强、管理者没有普通工作人员强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如果这一点没有改变,是无法引领“互联网+”时代潮流的。克服本领恐慌没有捷径可走,只有不断地摸索、研究和探讨。教师和管理者应该充分认识到“互联网+”时代的特点,充分认识并掌握互联网传播规律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尽量多学一点、多用一些。要虚心向学生学习、向青年教师学习、向实践学习。要结合工作实际,结合学生特点,不断研究探索,积极使用实践新媒体。要特别警惕的是,对互联网一知半解却误人子弟,外行指导内行。这样不但让学生贻笑大方、授人以柄,还会贻误战机、影响教师的形象。
张小锋(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
世界的变化和新技术的发展势如狂飙,疾如闪电,远比笔者的感知和反应要快得多、灵敏得多。自从2015年两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以来,“互联网+”迅速窜红,成为各行各业中最为吸睛的时髦名词。2015年6月24日,国务院召开的常务会议通过了《“互联网+”行动指导意见》,我国“互联网+”产业革命国家路线图正式亮相。总之,“互联网+”时代赫然驾到,身处其中的我们,必须准备恭迎。如何准备?人言言殊,但有几点是共性的:一要尽力克服思想上的惰性和惯性。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思想上认识到位了,态度端正了,行动自然就积极主动。二要强化工作实践中的创新和革新意识。“互联网+”的核心要义就是创新,所以要勇于探索、善于创新,不能沉湎于既往成绩,而要树立“不进则退”“慢进即退”的意识。三要更加注重学习。在当今时代,任何知识渊博的人,都不可能穷尽对所有新技术新事物的了解,任何知识和技能都不能包打天下,所以要更加注重学习、善于学习,才能与时俯仰,与时代同步。
田阳(中国林业教育学会常务副秘书长):
“互联网+”时代,高等教育面临全新的新常态需求,既有新挑战,更有新机遇。我国高校必须适应新要求,加大改革力度,以高质量的教育努力适应并引领方向。我们要坚持教书育人的教育核心价值理念不动摇,以更加有温度的教育,培养真正具有人文情怀的高素质人才,服务国家需求,规避网络时代“碎片化、工具化和功利化”对教育的不良影响。同时,我们要广泛协同线上线下、国内国外的优质教育资源,搭建适应“互联网+”时代要求的网络教育平台,加大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力度,探索网络教育的新模式、新路径,抢占网络教育的制高点。此外,坚持师生互动、校内外联动,深入研究全媒体时代教育发展面临的一系列新课题,坚持教学相长,提高教师适应慕课时代的教育教学能力,激发新一代大学生的内在创新活力,用创新的举措积极构建良好的网络教育生态环境,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科学发展。
刘晓哲(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党政办主任):
李克强总理在“职业教育活动周”作出重要批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发挥我国巨大人力优势,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战略之举。高职教育是以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帮助受教育者获取职业知识、掌握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素养为目的的教育实践活动。“互联网+”重塑了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新形态,引领了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常态”。“互联网+”既打破了技术技能教育的时空界限,也打破了信息获取的不对称,为高职教育在创新教学模式、改善教学环境、共享教学资源、引入实时评价机制等方面提供了无限的可能,大大提高了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为培养规模宏大的高素质劳动者大军,为实现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促进大众创新创业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