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北京急救调度中心:为生命争取每一秒
北京市朝阳区紧急医疗救援中心。(摄影:中新社记者 赵文宇)
中新社记者杜燕(中)、让宝奎(左)、赵文宇(摄影)12月29日采访北京市朝阳区紧急医疗救援中心。
中新社北京12月29日电(记者 杜燕)近期北京新冠病毒感染者数量急速增加,尤其高龄、患有基础病的患者数量明显增加。被称为“生命热线”的120急救电话连日来处于高位运行。如何把急救电话“接得起来”,把救护车“派得出去”?
“北苑路有位急危重症患者,请距离最近的急救车组快速过去。”“亚运村有位老人不适,属非急危重症患者,请附近的非急救车组过去。”……29日,中新社记者来到北京市朝阳区紧急医疗救援中心,看到这里的调度大厅里分设紧急接听席和非急救接听席,工作人员忙碌地接听电话、进行记录。
北京市朝阳区紧急医疗救援中心主任陈焜介绍,紧急接听席的人员主要负责对北京市急救中心传送来的危重症患者信息进行核实,再以最快的速度派车。非急救接听席的人员则会与患者或家属沟通,详尽了解患者的病情及需求,对于民众转院就诊或老年人以解决交通工具为主的就医需求,会将派车任务转至由各街乡组建的“爱心车组”来承担,争取把抢救型救护车资源派给最需要的患者。
中新社记者了解到,以往,北京各区紧急医疗救援中心不直接参与急救车辆的派单调度。由于近期全市派单量持续增加,北京市急救中心将接听的求助信息会转接至朝阳区等几个区,然后区紧急医疗救援中心再立刻对信息进行梳理,并结合患者情况进行分级分类派单。
“急在分秒之间,救在生死边缘,为生命争取每一秒。”陈焜表示,目前,该中心扩容接听调度席位,在原有8个席位的基础上增加了20个席位,缩短民众来电的等候时间。同时,增加急救车组数量至316个,可保证每日104个车组正常运行。
“上千名医务人员近段时间分布在4个集中点位,随时等待统一调度,以便能最大程度提高院前急救的服务效率。”他说。
陈焜介绍,近一周,朝阳区日均派出救护车1000车次以上。其中服务的患者中约三分之一是急危重症患者,且大多是有基础疾病、行动不便的老人。
“让急救需求,尤其是急危重症需求100%得到满足。”陈焜称,虽然有时患者拨打急救电话后仍需要等待,但该中心可实现救急派单“日清零”。
11时30分许,朝阳区紧急医疗救援中心急救医生贾立琦接到任务,是一位80岁患者的家属发现老人血氧饱和度偏低且意识变差而呼救。
贾立琦和车组人员和车组同事立即从屋内奔向救护车。每辆救护车“标配”医生、护士、司机、担架工,他们均接受过应急救护培训,在患者从家到医院的过程中,他们是第一守护者。
拥有11年从业经历的贾立琦快人快语,气管插管时间基本控制在8秒以内。近半个月来,她所在的车组每轮工作24小时,一般出车十余车次,最多的时候达18车次。
与时间赛跑,为生命接力。这一趟,救护车历时20分钟开进患者所在社区。上门后,贾立琦即刻检查老人身体状况,为老人建立静脉通路,帮助升压;采取面罩吸氧的措施,提升老人血氧饱和度。随后,老人被抬上担架床送上救护车。
“阿姨,给您开暖风了,一会儿就暖和了。”“老人最近发烧吗?咳嗽吗?”“有没有冠心病、糖尿病?”“放心,一定会选择最快的路线。”……车上,贾立琦时刻关注着患者的病情变化,并不断向家属询问患者既往病史以及近来身体状况,以便让医院提前做好准备。
10分钟后,车辆抵达医院。她一路小跑向接诊大夫交代患者病情,告知已采取的急救措施以及使用过的药物等。
看着患者被推进医院,她才放缓了脚步、放慢了语速。她说,院前急救医生能做的事情可能没有那么多,但会尽力在最短时间内把患者平安送到医院,给后面的救治争取时间。
北京着力保健康、防重症、降病亡,要求急救中心确保急救转运通畅,进一步整合资源,切实提升急救转运能力。
贾立琦和车组人员离开医院返回途中,开始对车辆内部消毒。她说,随后将及时补充救护车上的药品耗材,随时准备迎接下一个紧急呼救,“尽快响应呼叫,尽量多拉一个人,马不停蹄为每一名患者赢得救治时间。”(完) 【编辑:陈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