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2016年底将建50个区域医联体

05.08.2015  11:54

  北京市卫生计生委新闻发言人高小俊近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为了解决患者看病难、看病远的问题,截至2016年底,北京市将建设50个左右的医联体,构建分级诊疗模式,实现医联体服务辖区居民全覆盖,从而缓解居民看病难问题。

  医联体是指在一个区域内,由一家大型三级医院为核心医院,跨部门,跨隶属关系,联合多家三级、二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作为合作医院,通过签约,组建成一个“大手拉小手”的联合体,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去医院,康复回社区”的有序就医格局。

  高小俊介绍,从2013年至今,北京市共成立了38个区域医联体,其中包括38家核心医院,涵盖382家医疗机构。通过分级诊疗的模式,使社区居民在家门口就可以看上大医院的专家。

  “北京市2014年常住人口2151.6万人,而去年全市医疗机构完成门急诊诊疗人次近2.3亿,这好比说北京市每一名常住人口平均每年要到医院看11次病。同时,到三级医院看病的患者中,有2/3都是常见病、一般性疾病或慢性病患者,如果这些病能够在基层医院或者一般的医院解决,就可以大大缓解百姓‘挂号难,看病难’问题。”高小俊表示。

  对此,北京市卫计委在2013年底与市发改委、市人力社保局等部门联合制定下发了《北京市区域医疗联合体系建设试点指导意见》。以北京朝阳医院医联体为例,联合13家医疗机构,为疑难病、危重症患者开通了绿色通道,并在医联体内部搭建了统一的医学影像信息系统平台,实现了医联体内的远程会诊。

  据国家卫生计生委研究统计和抽样测算,2014年北京市内三级医院外来就诊患者达3036万人次,外地住院患者日均70万左右,北京俨然成了“全国看病中心”。高小俊认为,医疗资源布局不均衡,医疗秩序不够合理,分级诊疗、预约门诊都未实现导致了这一情况的发生。

  对此,高小俊表示,下一步还将继续推进北京医疗卫生事业与津冀地区的协同发展、合作共建,有助于合理配置医疗资源,从而缓解外地患者赴京“就医难”问题。

来源: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