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北京市城市建设与民生工作之教育均衡篇

25.01.2015  14:18
  原标题:2014北京市城市建设与民生工作之教育均衡篇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2014年,北京市深入贯彻落实教育中长期规划纲要,着眼于人民群众对“上好学”的热切期盼,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推动建立现代化教育治理体系,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一、整体战略

  加强顶层设计,坚持整体统筹,针对人民群众关注的“择校热”、“减负难”等热点难点问题,以基础教育综合改革为重点,以考试招生改革为突破口,坚持“数量质量双增”改革路径,着力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以改革促公平、提质量、增活力。

  着力以“两个杠杆”撬动“两个突破”,即:以优质教育资源的重组和整合为杠杆,撬动公平与均衡问题的突破,构建以优质、公平、均衡为鲜明特征的“北京教育新地图”,推动解决无序择校顽症;以入学改革和考试评价改革为杠杆,撬动素质教育与减负问题的突破,带动首都基础教育在更高的起点上实现新发展。

   二、措施与成效

  (一)重组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增量推进改革。

  1.横向联合:大幅增加优质资源供给总量。

  在市级统筹推动下,各区县立足本区域功能定位,因地制宜,制定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时间表和路线图,以扩大和重组优质教育资源为突破,推出了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教育新地图”。

  作为首都功能核心区的东城区、西城区,在教育优质资源供给的方式上,两区主要选择了内部盘活优化结构,扩大优质资源覆盖,破解择校难题。

  东城区在原有八大学区基础上,2015年实施六大路径融通“学有优教”。这六大路径包括:深度联盟制、建立九年一贯制学校、构建优质教育资源带、托管制、小班教育、教育信息化等,跨学校、通学段,推进全面优质品牌化。东城区提出2020年优质校覆盖率近100%的目标,在深度联盟校中创造性地运用“大校年级组制”:将一所优质校与一所薄弱校联盟结对,实现软硬件优质资源“大通道”;同时力推“初中双优建设工程”,即:优质初中(示范高中初中部)扩大招生比例,带动辐射周边普通初中校,通过实施深度联盟一体化管理提升普通初中校办学品质;优先发展初中(“老二类”初中)实施精品特色战略,通过控制办学规模、实施小班化教育,30%优质高中指标到校等措施,快速实现全面优质品牌化。2014年东城区新增初中优质教育学位1690个,同比2013年增长42.68%。177中学与171中学、国子监中学与五中分校、龙潭中学与广渠门中学,都是2014年新推出的深度联盟一体化管理学校,统一招生、统筹师资、统一教研、同址上课。这类学校成为学生及家长们欢迎的家门口好学校。

  西城区推出了以街道行政区划为基础的11个学区,有序扩大教育集团规模。通过新增和调整,使教育集团总数达到15个,涵盖69所中小学。完成4个新建校32个改扩建工程70多个装修改造项目,重点对基础相对薄弱的学校进行建设和改造,进一步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设施设备水平,使全区中小学硬件设施达到均衡。西城区将长安小学、天宁寺小学等19所普通小学并入实验二小、北京小学等11所名校,通过集团化办学的辐射效应,大幅提升优质学位供给。例如,宏庙小学、实验一小前门分校回流报名的学生明显增多,家长们看好这两所学校的重要原因,是他们已成为北师大实验中学集团、北师大附中教育集团的成员校。

  作为城市功能拓展区的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石景山区,担负着拓展外向经济服务、大力发展高端产业的区域功能,对优质教育布局的需求迫切。朝阳区根据10大功能区定位优质教育分布,其中CBD功能区所布设的优质校达37所,占比近40%。丰台区、石景山区与西城区、海淀区相邻,着力在结合带上布点留生源,把好学校办到学生家门口。海淀区在2014年把中部、南部地区作为优质学位增量供给的重点。例如,首师大附中承办首师大二附中;人大附中和十一学校与中部、南部部分学校建立深度联盟。仅中部和南部地区就增加7200个优质学位。

  作为城市发展新区的通州区、顺义区、大兴区、昌平区、房山区,需承接中心城区疏散的人口和功能,也承担着上百个教育改扩建项目。三年内的学校改扩建项目,在顺义区达到61个,新增优质学位2.4万余个;在大兴区有54个,新增学位4.3万余个;在房山区有14个,新增学位近万个。通州区抓住城市副中心的发展契机,将引入人大附中、首师大附中、景山学校、北京二中、北京五中等5所示范高中校校区,形成“3+5”优质高中新格局。

  作为生态涵养发展区的门头沟区、平谷区、怀柔区、密云县、延庆县,依据城区、川区、山区的人口与经济发展需要,其共同的举措是有所侧重分类布设资源点,引进名校、快速提升本土教育质量。门头沟区三年内规划调整65所学校,引进10所优质校,城区与山区学校结对发展,构建基础教育优质教育群。平谷区引进市区优质名校资源,打造区域内横向教育联盟,各学段成立课改实验校,实现联盟教研基地校全覆盖。怀柔区与西城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每一所学校对接西城区优质校。密云县建立了城区教育联合体、城乡联谊校、特色校联盟三大团体,探索城乡学校抱团发展。延庆县构建城区和山区学校深度合作的横向教育联盟。

  各区县都把提供优质教育供给放在改革首位,采取了“存量盘活,增量推进”的方式,三种模式打出扩大优质资源的“组合拳”,不仅扩大了优质资源的辐射面,也生成了新的研训资源,教师专业发展从本校到跨校乃至跨区,成为引领学校内涵发展的增长点。一是“外引模式”:引进外省市、城区名校。除了东城区、西城区、海淀区三区是内部优化、少有引进之外,其他所有区县都采用了“外引模式”。这包括引进名校办分校、城乡一体化学校、引进高校资源办分校等。市级推动的65所城乡一体化办学,丰台区、大兴区、昌平区、房山区分别有6所;朝阳区有7所,外加近年从外省市和城区引进的16所名校,朝阳区已有23所引进名校。二是“本土整合模式”:成为资源共享、教师交流的载体。这包括东城区的“学区制”,西城区的“教育集团”,海淀区的“一校多址”,丰台区、房山区的“教育集群”,大兴区、延庆县的“协作区”,顺义区的“联盟组团”等,核心是一条主线——打开每所学校大门,在区域统筹下建立共享共研的新平台。通过软性的研修一体,为硬性的教师县管校用、干部教师交流轮岗奠基,实现硬措施软着陆。三是“跨区合作模式”:穿越区际边界的深度合作。石景山区与北师大合作继续研发“绿色教育”理念和模式;通州区与东城区、北师大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将在师生交流、跨区选课和战略研究、质量监测等方面开展实质性合作;怀柔区、延庆县继续与城区优质校“手拉手”,怀柔区所有学校与西城区优质校对接。

  2.纵向连贯:学段衔接,校际生源均衡配置。

  在纵向上,打通学段,将优质教育资源连贯布局,均衡配置生源,也是各区县重组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的另一个重要举措。主要包括两种方式:

  一是建设一体化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小学毕业后直升本校初中,不仅省去了家长们“小升初”选校派位的麻烦,而且由于学校在管理上、文化上的一脉相承,有利于学生很快适应初中生活。例如,东城区青年湖小学成为171中学小学部,海淀区车道沟小学并入理工大附中成为附中小学部。学校接手小学后,能较好地依托中学原有优质资源,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开展小学部教师的教科研培训,推进中小衔接的改革。这一改革普遍受到家长们的关注。

  二是大力推进九年一贯对口直升改革。作为破解择校难题的重要途径,九年一贯对口直升改革2014年在东城区、西城区、海淀区等城区迈出了突破性的步伐。

  东城区新景小学、崇文小学、花市小学对口广渠门中学,2015年新增花市小学;光明小学、板厂小学对口龙潭中学;体育馆路小学对口50中;培新小学、永生小学对口109中学;天坛南里小学、天坛东里小学、精忠街小学对口11中;前门小学、金台小学、115小学部对口96中;定安里小学、宝华里小学、一师附小、景泰小学对口50中分校;革新里小学、光明城南分校对口114中;北官厅校区直升景山学校;一中小学部直升一中;艺美小学部分直升工美附中;文汇小学部分直升文汇中学。这一举措很好地发挥了生源导向作用,例如,在花市小学,2014年报名人数超过招生计划的50%,吸引大量京籍学生回流。

  西城区推出多所优质初中,对口10多所普通小学。这些小学2014年入学的一年级学生,从2015年起,有30%毕业生直升对应初中,以后逐年递增10%,直到2020年,100%的学生都对口直升相应优质初中。从2014年9月开始,原北京市西城区二龙路中学由北师大实验中学正式承办,更名为“北师大实验二龙路中学”,与实验中学实行一体化管理。西城区一些学校由于过去片内生源招不够,大部分学生流向周边学校,生源不稳定。2014年学区划片调整后出现可喜的学生“回流”现象,京籍生源数量迅速上升。西城区划定学区、扩大组建教育集团的方式社会反响较好。

  海淀区把布局重点放在中部、南部。车道沟小学并入北京理工大附中,建一所新的九年一贯制学校;206中学和群英小学合并为九年一贯制学校,由十一学校承办,更名为十一学校一分校,2014年有92%的小学毕业生直升本校中学部。

  九年一贯对口直升的新模式,从近期看,是为家长提供了中小学衔接的“快车道”,丰富了入学选择,引导学生在家门口“上好学”;从长期看,将会发挥优质高中文化引领作用,激活普通初中办学的内在活力,提速普通校成长为新优质校的进程,最终受益的是越来越多的学生。

  三是融通职教、高教探索“3+3+2”护理本科实验班。2014年中考之前,北京市探索一体化培养“不经高考读本科”的实验班——首都医科大学与首都铁路卫生学校联办“护理专门人才一体化培养实验班”。本市户籍初中毕业生中考总分达到460分以上,愿从事护理专业工作的,就可报考此班,经过8年一贯制“3+3+2”分段培养模式,依次经历中专、高职和本科培养三个阶段,符合毕业和学位要求的学生将以护理本科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这项高招改革实验,着眼于整合卫生专业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资源,提高北京市护理专业人才培养能力和培养质量,探索应用性人才一体化培养新模式,为一批具有鲜明职业取向、较高文化素养的初三毕业生直接进入职业教育、本科高等教育打开大门,开辟了中专、高职、本科一体化培养的绿色通道。

  3.资源融通:联动扩展基础教育内外优质资源。

  一是首次整合高校和社会力量等优质资源参与小学体育美育教育。北京市首次推出20所高校及社会机构与全市140所小学签约助力体育美育特色发展。以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形式,广聚高校和社会优质资源,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直接“植入”课程改革、课外活动、文化建设的核心领域,推动首都基础教育治理体系的创新。2014新学年,来自北京舞蹈学院、国家大剧院、中央芭蕾舞团、北京京剧院、北京体育大学、国安足球俱乐部等高校专家和艺术家以及体育名家,成为对口学校的“编外教师”,参与小学文化建设、课堂教学、社团发展等工作,全方位支持小学体育和美育发展,并确保体育与艺术课程每周总课时量达到10课时以上。这种植入教育方式重点从一年级新生开始,采取滚动方式至2020年,并逐步普惠到小学其他年级。从2014年小学入学报名的情况看,国家大剧院支持的东城区校尉胡同小学、西城区的自忠小学,北京舞蹈学院支持的西城区红莲小学等多所普通小学,备受家长关注。期待在未来两三年间,一批新型的体育、美育特色优质校不断涌现。

  二是首次大面积推进高校建设附属中学、小学。高校创办附中附小项目2014年6月正式启动,中国农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23所在京高校分别与海淀区、朝阳区、昌平区、丰台区等4个区县教委签署合作协议,共建设39所附中附小,惠及近5万名中小学生。高校发挥师资、学科、科研、管理等方面的教育资源优势,在提升办学理念、加强品牌建设、优化学校管理、开发特色课程等方面引领和带动附中附小发展。项目启动以来,高校和附校结合实际,主动对接需求,在师资培养、课程建设等多个方面开展了实质性合作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例如,首都经贸大学与首经贸附中,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深入合作,通过合作实现情感认同和管理认同,最终实现在融合中支持,在务实中共赢。北京外国语大学与万寿路小学、万寿路中学达成合作意向,在合作中注重战略规划,构建“三校统筹十二年一体化国际化人才培养新模式”。北京农学院与北京农学院附小通过深入挖掘高校资源优势,结合北京新颁布的部分学科教学改进意见,重点构建附小“七彩课程体系”,实施“阳光教育”。北京化工大学与北京化工大学附属中学在合作中注重顶层设计,通过区域统筹,实现组织变革,成立合作办学理事会,共谋附中发展。一方面,高校通过建设附中、附小的形式支持中小学发展;另一方面,充分发挥高校外教资源丰富的优势,市教委委托北京外国语大学等11所高校协助中小学聘请外籍教师参与英语教学改革。

  三是首次将市、区教科研部门与普通初中校结盟。2014年5月,启动市区教科研部门支持中学发展项目,整合基础教育内部优质资源,市区两级11个教科研部门结对支持城六区17所中学。2014年9月新学期开学,市区两级教研部门协调联动,选派百余名骨干教研员和管理人员到项目学校,以一线兼课、师傅带徒、名师工作室、上示范课和输出管理等方式全面支持项目学校发展。

  (二)加大义务教育入学方式改革,破解择校难题。

  1.首次统一使用小学和初中入学服务系统。

  新的信息化平台将每一个学生入学途径和方式全程记录,教育行政部门依据权限进行查询和监控;形成各区县入学方式二维表、柱状图,全市所有小学、初中每所学校入学情况均可通过图表呈现。市教委依据入学数据库,对全市所有中小学入学进行监控,形成热力图。同时加强学籍管理,北京市中小学管理信息系统将依据小学和初中入学服务系统建立新生学籍,遏止二次流动。

  2.首次实行严格的计划管理。

  市教委统一部署,要求各区县加强入学需求前瞻预测,按照学龄人口数量、小学毕业生数量和中小学校办学规模等制定小学、初中招生计划并报市教委备案,向社会公布学校的服务片区,各学校未经批准不得擅自调整招生计划。同时,进一步规范特长生入学工作。除市教委批准的可招收体育、艺术和科技特长生的学校原则上面向本区县招收特长生以外,其他学校一律不得以特长生的名义招收学生;招生学校要向社会公布特长生招生计划。今后还将逐步减少特长生招生学校和招生比例。

  3.提高电脑派位入学比例。

  2014年各区县全面扩大优质校服务片区,提高电脑派位入学比例,切实保障符合条件的适龄儿童免试就近入学。从入学结果最新统计数据看,2014新学年小学就近入学比例92.26%,初中就近入学比例77.64%,比2013年均有所提高。例如,东城区实际升学人数为7150人,4846人参加电脑派位,约占升学总人数的68%;优质初中校拿出更多优质学位用于电脑派位,其中通过大派位(含对口入学)进入优质教育资源初中校比例达到73.36%,比2013年增加45.8%。西城区实际升学人数8546人,共有4343名学生参加学区派位,占升学总人数的50.8%。学区派位加上推荐派位,77%的应届小学毕业生通过电脑随机派位入学,参加学区派位的小学应届毕业生升入优质初中的人数达到三分之一。海淀区2014年小学毕业生约20800人,12个学区的学生派位全覆盖。2014年通过电脑派位、对口直升方式,全市就近入学的学生比例达到83%,比2013年提高了10个百分点。

  从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结果看,以增量推进为特点的教育综合改革,创生了北京市区域“教育地图”优质资源的新布局,最大限度地整合、优化资源,大幅提高优质教育公共服务供给总量,为破解择校难题,提高义务教育就近入学比例奠定了扎实基础。

  4.精细化做好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入学工作。

  2014年,本着与来京务工人员服务管理制度、人口调控和城市安全管理的要求相适应的原则,在教育资源相对紧张的情况下,北京市努力为来京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提供安全、达标的学习生活环境,并进一步规范进城务工人员在京暂住证、住所居住证明等材料的审核,坚持精细化、人性化管理,做好咨询解答工作和矛盾化解工作。多次通过媒体和网络宣传政策,介绍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关于做好无学籍流动学生管理工作的通知》中“学生在流入地必须先具备入学资格,入学后才能建立学籍;在不合格学校就读的,不能建立学籍;没有学籍回户籍地就读的,户籍地学校必须依法接收并建立学籍”的要求,随迁子女入学工作总体平稳有序。

  5.加强制度管理和监督检查。

  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根据教育部、国家发改委等文件精神,制定下发《关于印发〈在义务教育阶段入学工作中严明纪律的若干规定〉的通知》,对义务教育阶段免试就近入学、规范教育收费、治理教育乱收费等提出明确要求,提出十五条严禁,包括:严禁区县、有关单位和学校以任何名义收取与入学挂钩的费用,切实解决“以钱择校”问题;教育行政部门和公办学校均不得采取考试方式选拔学生,不得举办或参与举办各种培训班选拔生源,坚决杜绝“以分择生”的行为;抵制入学过程中打招呼、递条子等不正之风,坚决杜绝说情请托、权学交易等“以权入学”的不良行为;严禁学校违规提前招生和点招学生;严禁初中校违规在小学非毕业年级招生;严禁在义务教育阶段“掐尖”招生等。

  《通知》同时要求,教育系统的党员干部和教职员工要严格遵守本规定,切实做到令行禁止,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做出表率。各区县、各学校要健全责任落实和倒查追责的有效机制,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和“管行业必须管行风”的原则,建立起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入学工作责任体系。对于违反相关规定的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责令整改,视情节轻重,给予相关人员批评教育、组织处理;构成违纪的,根据有关规定,给予党政纪处分,同时追究相关部门的监管责任;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三)以中招改革为突破,生源均衡拉动校际均衡。

  1.优质高中名额分配普惠式投放。

  2014年起,北京市优质高中名额分配不再“推优”,取消“共建生”,完全实行按成绩录取;全市的83所优质高中,拿出统招计划30%的名额,定向分配到区域内所有初中校。在2014年的中招志愿填报中,新增“名额分配志愿”一项,和原来的统招志愿一起填写,即所有初三考生将比往年增加一次志愿分配的机会,进入示范高中。过去的名额分配只针对薄弱初中,而2014年首次面向所有初中,名额分配已从过去的点对点“扶贫式”,转变为“普惠制”投放。2014年北京市共有83所优质高中参加名额分配招生,招生计划7370人,其中面向优质高中所属初中计划2505人,面向其他初中(以下简称普通初中)4865人,分别占名额分配计划的34%和66%。最终录取考生7281人,完成招生计划的98.8%。其中录取优质高中所属初中考生2477人,录取普通初中考生4804人。

  2.严格执行中招计划,取消择校和二次流动。

  北京市2014年对于中招工作的纪律要求更为严格,全面取消择校生、严格执行招生计划,要求各学校不得擅自增加计划。2014年中招名额分配计划增至30%,对于中招计划的执行力度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学校不得指导学生填报“死档”,未被录取的考生只能统一参加中招补录,非补录名单中的高中校不得录取“死档”考生。二次流动的问题得以有效遏制,2014年中招未被任何志愿学校录取的“死档”学生为2332人,相比上一年减少近一半。严格统招计划的规定,让一些往年忙碌焦虑的校长们“清净”下来,能有更多精力进行暑期学习调研,规划新学年的发展。

  (四)在线教育提供优质多元的个性化服务。

  2014年暑期,北京市依托“北京数字学校”,组织全市教科研、教育传媒、信息技术等多个专业部门千余名优秀教师,为孩子们开辟了全新的学习空间,首次推出了基础教育在线服务新平台,包含学习信息推送、在线作文辅导、名师在线三个专题项目,让孩子们足不出户,就能获得网上“云课堂”个性化学习的全新体验。

  “学习信息推送”平台涵盖语文、数学、化学和物理学科,开通了主题网站、APP、微信(免登录版本)等多种推送渠道,并覆盖到有线电视平台,实现学生学习信息个性化推送。截至2014年底,项目组共推送学习信息:数学、语文、英语和物理各七期,包括9.5万字、632幅图片、88个视音频,将市区级骨干教师的教学智慧送到区县,将中高考改革信息和学科改进意见传播给一线教师,最终让学生受益。“在线作文辅导”平台组织了全市330位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语文教师帮助学生们利用闲暇时间通过名师网络写作课程学习写作,近8000名学生提交有效作文27189篇,共计1495万字,教师批阅评语达397万字。该平台逐渐成为学生们练习写作、学习交流和展示才华的舞台。“名师在线”平台包括“在线答疑”及“学业诊断”两个功能,为全市初一、初三的20多万名学生提供数学、英语两个学科的在线服务。由600多位市区级骨干、学科带头人组成的答疑教师团队,帮助解决学生学业问题。学生参与“学业诊断”累计达60.23万人次,参与“在线答疑”提问10.49万题,解答率100%。学生实时提问,教师即时在线解答,实现了不论学生在哪个区县哪所学校,都可以享受到北京市优秀名师的个性化辅导。

  从传统的课本教材、课堂教学、校园活动,到时空开放的在线教育服务,标志着首都基础教育在供给内容和方式上的多样化、信息化,推动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的管理创新。

   三、挑战与对策

  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北京市“入园难”“择校热”虽有所缓解,但与满足人民群众“上好学”的需求还有一定距离,需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与首都政治、经济、文化相适应,与京津冀发展总体规划相适应的现代化教育治理体系。

  2015年是教育综合改革纵深推进的一年,全市教育工作将按照中央和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巩固成果、深化改革、扩展领域、协同共进,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各项任务,进一步提升首都教育现代化水平,为把北京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基础教育改革将进一步强化开放性、综合性,进一步关注学生发展需求,逐步推进基础教育均衡与质量从机会公平到实际发生的过程公平转化,惠及每一名学生和教育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