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中小学将建完善劳动课体系

05.08.2015  16:33

  千龙-法晚联合报道 日前,教育部联合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意见》要求,小学、初中、高中各阶段都要开设劳动技术课,并安排一定时间的劳动实践。8月5日上午,记者从市教委获悉,北京市将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推动建立课程完善、资源丰富、模式多样、机制健全的劳动教育体系, 在原有劳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动手实操的内容安排。

   推进 本市将建完善劳动课程体系

  北京在中小学学科教学及义务教育课程设置中融入推进中小学劳动教育。

  记者了解到,市教委今年7月1日印发并于7月31日正式施行的《北京市实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课程计划(修订)》中第十二条明确提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和北京市规定的必修课,包括学科实践活动、信息技术、劳技、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等。旨在使学生通过亲身实践,综合培养人文、科学素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要让学生有适当的劳动体验,通过出出力、流流汗,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据市教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北京市将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推动建立课程完善、资源丰富、模式多样、机制健全的劳动教育体系,在原有劳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动手实操的内容安排,培养中小学生勤奋学习、自觉劳动、勇于创造的精神,为他们终身发展和人生幸福服务。

   追访 八十中枣营分校劳动基地已挂牌

  下地锄草、铲地、学种茄子、丝瓜……进入7月,北京八十中枣营分校的同学就没闲着,他们的劳动基地挂牌了并正式“开耕”。

  据该校相关负责人介绍,八十中枣营分校把培养学生成为合格小公民作为育人目标,通过整合学科课程,走进课程实践基地,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实践能力,达到现代社会对综合素质人才需求的目的。

  在劳动基地,农业专家在田边先给同学们讲农具的使用、种植的方法,帮助同学们增进了解。随后,学生们从认识种子、分组挑选种子,到下地锄草、铲地、学种茄子、丝瓜,从不会使用铁锹,到自己选择农具下地劳作,半天时间,学生们经历了从不会到熟练的学习过程。

  为了帮助同学们了解农业相关知识,学校涵盖生物、科学、地理、劳技、品德与社会、美术、语文等学科教师将学科知识点进行了梳理,给学生们提前学习了解。在活动中学生们通过实践增进了认识。

  据学校相关负责人介绍,该课程是学校特色课程的第一课,为了满足现代社会对多元人才的需求,学校将各学科进行整合,在学习中注重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实践体验,学生们不但可以增长各学科知识,而且学会实践方法,学会了与人合作,学会奉献,与社会紧密结合,真正体现学校的育人目标。

   背景链接 中小学生要开劳动技能课

  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负责人表示,当前由于各种原因,中小学生劳动机会减少、劳动意识缺乏,出现了一些学生不会劳动、轻视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

  从学校来讲,劳动与技术课程经常被占用,有的把劳动当惩罚手段。

  从家庭来讲,部分家长往往只关心孩子的学业成绩,只要学习好,什么都不用干。

  从社会来讲,一夜暴富、不劳而获的思想有所蔓延,体力劳动和生产劳动被淡化,因此需要切实加强劳动教育。

  《意见》要求,义务教育阶段3到9年级切实开设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劳动与技术教育课,高中阶段要开好通用技术课,要明确并保证课时。

  此外,还可结合实际在地方和校本课程中加强劳动教育,开设家政、烹饪、手工、园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相关课程,其他学科也要有机融入劳动教育。积极组织开展校内劳动,普及校园种植或养殖,进行手工制作、电器维修等实践活动。

来源:千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