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七五”普法规划重点解读
1.阐述北京市出台“七五”普法规划的背景和特征。
全民普法和守法是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与普法工作,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对服务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服务“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党中央、全国人大、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全面依法治国作出了重要部署,对法治宣传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健全社会普法教育机制”;十八届四中全会要求“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十八届五中全会要求“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增强全社会特别是公职人员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观念,在全社会形成良好法治氛围和法治习惯”。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法治宣传教育作出重要指示,为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李克强总理多次对法治宣传教育提出明确要求,在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都作出部署。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推进全民法治宣传教育深入开展,按照党中央、全国人大、国务院有关要求,中央宣传部、司法部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在广泛听取各地各部门和社会各界意见基础上,提出了《关于在公民中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七个五年规划(2016—2020年)》。2016年4月28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又通过了《关于开展第七个五年法治宣传教育的决议》,将“七五”普法工作纳入了法治轨道,自此拉开了“七五”普法工作的序幕。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全国已经实施了六个五年法治宣传教育规划,取得了重大成就。法律常识极大普及,法治宣传教育与法治实践紧密结合,公民法律意识明显增强,领导干部依法办事能力明显提高,社会各项事业的依法治理工作蓬勃开展,所有这些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对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向前发展、提升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能力发挥了重要的保障作用。2016年是落实“七五”普法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第一年,2020年是七五普法规划的收官之年,又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志之年,把握好这个最佳的历史机遇期,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全民守法、建设法治社会”的各项法治改革举措,可以为稳步有效地推进“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实现中国梦和“两个一百年”的宏伟目标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打下坚实的制度基础。我们要进一步提高全民的法律素质和全社会依法治理水平,营造有利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法治氛围,形成尊法学法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全民守法格局,就有必要在全体公民中继续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
首先,在政治上,加强法治宣传教育与普法工作,特别深入学习宣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论述,坚持把学习宣传宪法摆在首要位置,在全社会普遍开展宪法教育,弘扬宪法精神,树立宪法权威。深入宣传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等理念,宣传党的领导是宪法实施的最根本保证,宣传宪法确立的国家根本制度、根本任务和我国的国体、政体,宣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等宪法基本内容,宣传宪法的实施,实行宪法宣誓制度,认真组织好“12·4”国家宪法日集中宣传活动,推动宪法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提高全体公民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宪法意识,教育引导一切组织和个人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增强宪法观念,坚决维护宪法尊严,这些举措可以保证党中央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得到有效的贯彻落实,保证宪法法律的权威得到政府和全社会的普遍尊重,从而保证党中央的政令畅通和宪法的顺利实施,为有序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提供必要的政治认同感和群众基础。
其次,在法律上,“七五”普法规划实施期间,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决定》各项要求,特别是要重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而作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各项工作的“总抓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要能够在实际中得到有效推进,首先要让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社会公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内涵有比较清醒的了解和认识,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通过“七五”普法规划实施期间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宣传和教育,可以增进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社会公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内涵的理解和认识,有利于营造“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良好的法律环境和氛围。
再次,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七五”普法规划实施期间,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阶段,根据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远景,2020年要实现基本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小康社会是一个规范有序的社会,不仅要制度健全,而且要保证经济和社会生活井然有序,为此,作为调整市场经济基本关系的《民法典》以及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各种社会法就必须要深入人心,不仅领导干部、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要懂得市场经济的法律规则,普通民众也要对市场经济的法律制度有比较深刻的理解,才能在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有效地行使自己的权利,正确地处理自身与政府的关系以及在妥善处理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关系基础上,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故有必要在“七五”普法规划实施期间,加强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社会公众有关市场经济方面的法律知识的普及和运用法律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各种利益关系的法治宣传教育与普法工作,增强民众运用法律维护自己切身利益的能力。
第四,从文化角度来看,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提出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首次把“文化自信”作为引领中国社会在未来不断前进发展的精神动力,而现代社会的文化必然包含了“法治文化”,没有法治文化支撑的“文化自信”是没有制度和社会基础的,所以,在“七五”普法规划实施期间,以法治宣传教育与普法工作为抓手,建设“法治文化”任重而道远。必须要努力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以宣传法律知识、弘扬法治精神、推动法治实践为主旨,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法治文化的引领、熏陶作用,使人民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法律。把法治文化建设纳入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法治文化与地方文化、行业文化、企业文化融合发展。繁荣法治文化作品创作推广,把法治文化作品纳入各级文化作品评奖内容,纳入艺术、出版扶持和奖励基金内容,培育法治文化精品。利用重大纪念日、民族传统节日等契机开展法治文化活动,组织开展法治文艺展演展播、法治文艺演出下基层等活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法治文化需求。把法治元素纳入城乡建设规划设计,加强基层法治文化公共设施建设。
最后,从全面从严治党的各项要求出发,“七五”普法规划实施期间,加强对党员领导干部和普通党员党内法规知识的教育意义重大。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全面从严治党”的各项政策方针,其中,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以及加强党内监督至关重要。要实现全面从严治党,必须要抓好党内法规建设,而要保证执政党能够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关键是要通过法治宣传教育与普法工作的渠道来向广大党员有效地传播党内法规的知识和培育自觉遵守党内法规的能力。适应全面从严治党、依规治党新形势新要求,切实加大党内法规宣传力度。突出宣传党章,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尊崇党章,以党章为根本遵循,坚决维护党章权威。大力宣传《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以及《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等各项党内法规,注重党内法规宣传与国家法律宣传的衔接和协调,坚持纪在法前、纪严于法,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做党章党规党纪和国家法律的自觉尊崇者、模范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未来五年是我国实施“十三五”规划,全面推进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首都推进“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建设的重要时期,认真实施北京市“七五”普法规划对今后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服务和保障首都和谐社会建设,充分发挥北京市的首都核心功能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六五”普法规划实施以来,北京市各单位、各部门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四中全会、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六五”普法规划,在认真总结前五个五年普法规划实施经验基础之上,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促进各项事业在良好的法治环境下平稳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群众,促进广大市民在和谐稳定的环境下安居乐业;坚持整合资源,形成合力,调动社会组织及群众参与法治宣传教育的积极性,全市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取得重要进展,达到了预期目标,为首都经济社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法治环境。
北京是中国的首都。作为首都,北京不仅是作为一个地方行政单位的直辖市,还是党中央、中央国家机关、军队首脑机构、大型央企、外国驻华使馆等等聚集地,故从把北京建成“首善之区”的要求来看,北京市的“七五”普法工作就不能仅仅从作为地方行政单位的北京市入手,而是要关注首都意义上的北京市的法治宣传教育和普法工作。一方面,在“七五”普法规划实施期间,北京市要把握重点,扎实开展各项法治宣传教育工作。要紧紧围绕首都中心工作,服务北京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加大关于维护社会稳定、服务民生、化解矛盾、推动发展、促进和谐等方面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不断提高普法工作的实效性和影响力。要突出抓好领导干部及公务员的法治宣传教育和普法工作。充分发挥各级理论学习中心组学法、依法行政讲师团、各级法院行政审判庭法治宣传教育基地等积极作用,不断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深入推进首都法治政府建设。全市各区县、各行业部门要进一步强化责任落实,加强组织领导,秉承“谁主管谁负责”、“谁执法谁普法”的原则要求,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扎实推进,全力以赴,确保“七五”普法工作顺利圆满完成。另一方面,北京市的“七五”普法工作要注重向中央机关渗透,要从建设“首都”的角度出发,建立法治宣传教育和普法工作网络,把驻京的党政机关、部队和央企等中央单位的普法工作一并纳入整体法治宣传教育和普法工作规划,实现“七五”普法的“全覆盖”。此外,针对北京市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特点,还要组织力量就驻京的外国政府机构、使领馆、社会组织和外国居民进行与中国法律和北京市地方性法规相关的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帮助外国机构和个人更好地熟悉和遵守中国法律。此外,在不断推进京津冀三地协调发展的过程中,北京市的“七五”普法工作也要注重向周边地区辐射,特别要让京津冀三地居民彼此熟悉各地的地方法律制度,更好地遵守当地地方立法不同规定,从而有效地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京津冀三地法治宣传教育和普法工作机构也要建立普法工作的协调机制,共同开展一些大型的法治宣传教育和普法活动,形成京津冀三地融合的法治氛围,为京津冀三地协调发展提供必要的社会基础。
在“七五”普法规划实施期间,北京市作为首都,既要认真贯彻落实全国“七五”普法规划的各项要求,如期完成“七五”普法规划所布置的各项任务,同时也要结合北京市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具体情况,采取一些更有针对性的、更富有实效的法治宣传教育与普法工作措施,特别是要充分利用北京市高等法律院校集中、法律人才队伍庞大的优势以及京津冀协同发展所带来的大好机遇,积极和努力地创造法治宣传教育与普法工作的新机遇、新平台,利用互联网+技术手段,走集约化式的普法工作发展道路,为全国法治宣传教育与普法工作树立样板、唱戏搭台,形成以北京市普法工作为核心的具有广泛辐射性的全国性普法网络工作格局,真正通过认真贯彻落实各项普法措施来提升北京市所有社会公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为把北京市建设成文明、和谐的“首善之区”提供有效的法治宣传教育与普法工作平台,为全国普法工作的有效开展助力助威。
2.阐述“七五”普法规划相较于前6个五年普法规划的亮点。
“六五”普法规划实施期间,北京市紧紧围绕“十二五”时期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目标、围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新要求、围绕人民群众对法律需求的新期待,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取得积极成效。
2016年7月26日,北京市召开会议,正式启动“七五”普法工作,会议强调要突出“七五”普法工作的特色,尤其是要贯彻落实和充分体现“七五”普法规划相对于前6个五年普法规划的工作重点和特色。根据新规划,北京市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在第七个五年力争实现六个方面工作目标,即:科学有效的法治宣传教育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得到健全完善,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明显提高;法治宣传教育与精神文明建设融合推进,法治文化繁荣发展;新媒体新技术在普法中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法治宣传教育网络全方位覆盖;领导干部和国家工作人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明显提高,推动法治政府基本建成;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青少年法律素质明显提高;市民的法治观念和诚信意识明显提高,全体党员党章党规意识明显增强,法治社会建设取得显著进展。
与此同时,结合全国规划和北京实际,部署了七项主要任务,即:深入学习宣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论述,突出学习宣传宪法,深入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深入宣传党内法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开展多层次多领域的法治创建,将法治宣传教育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内容。 在坚持推进全民守法的基础上,北京市的“七五”普法规划明确坚持把领导干部带头尊法学法、模范守法、严格执法作为树立法治意识的关键,坚持法治宣传教育从青少年抓起。
为确保目标任务落实,北京市“七五”普法规划还进一步细化了完善法治宣传教育机制,建立健全法官、检察官、行政执法人员和律师以案释法制度,利用“互联网+”技术推动媒体普法创新发展,健全普法讲师团、普法志愿者队伍,推进京津冀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协调发展,继续深入开展法律“六进”活动,建立科学的普法效果评估指标体系等七项兼具时代特征和地区特色的工作措施。
3.阐述“七五”普法规划的指导思想。
《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在公民中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七个五年规划(2016—2020年)》对“七五”普法工作做了整体部署,为“七五”普法工作的贯彻落实确定了明确的指导思想,并详细阐述了“七五”普法规划的指导思想产生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在公民中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七个五年规划(2016—2020年)》指出:在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下,全国第六个五年法治宣传教育规划(2011—2015年)顺利实施完成,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得到深入宣传,法治宣传教育主题活动广泛开展,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不断深化,法治创建活动全面推进,全社会法治观念明显增强,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明显提高,法治宣传教育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在公民中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七个五年规划(2016—2020年)》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全面依法治国作出了重要部署,对法治宣传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明确了法治宣传教育的基本定位、重大任务和重要措施。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健全社会普法教育机制”;十八届四中全会要求“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十八届五中全会要求“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增强全社会特别是公职人员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观念,在全社会形成良好法治氛围和法治习惯”。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领导干部要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要求法治宣传教育“要创新宣传形式,注重宣传实效”,为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相比,有的地方和部门对法治宣传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到位,普法宣传教育机制还不够健全,实效性有待进一步增强。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对于服务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做好第七个五年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制定本规划。
为此,《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在公民中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七个五年规划(2016—2020年)》明确规定第七个五年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按照全面依法治国新要求,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扎实推进依法治理和法治创建,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推进法治宣传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健全普法宣传教育机制,推动工作创新,充分发挥法治宣传教育在全面依法治国中的基础作用,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为“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法治环境,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
北京市“七五”普法规划实施期间,贯彻落实《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在公民中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七个五年规划(2016—2020年)》关于“七五”普法工作指导思想的要求,关键要牢牢把握首都城市“四个中心”战略定位,做到五个坚持,即:坚持以习近平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思想为指导,弘扬法治精神,彰显法治权威。坚持围绕党和国家及全市大局,在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等重点任务和控制人口规模、清理整治低端业态、治理交通拥堵、防控大气污染等重大政策措施中发挥职能主动作为,提供坚强法治保障。坚持以领导干部和公务员为重点,从不同群体的特点和需要出发,进一步加强分类指导,增强法治宣传教育覆盖面和实效。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推进“法律六进”和“互联网+法治宣传”行动,积极推动社会诚信建设,营造良好法治环境。坚持以落实普法责任制为抓手,健全领导体制,强化协调协作,完善考核评估。坚持将法治宣传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使民主科学的立法过程、严格依法行政的过程、严格公正司法的过程、严格法律监督的过程和提供优质法律服务的过程都成为最好的普法载体。
4.“七五”普法规划的工作目标为什么更加强调:把法治宣传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青少年法律素质明显提高?
《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在公民中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七个五年规划(2016—2020年)》明确规定:法治宣传教育的对象是一切有接受教育能力的公民,重点是领导干部和青少年。坚持从青少年抓起。切实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制定和实施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确保在校学生都能得到基本法治知识教育。完善中小学法治课教材体系,编写法治教育教材、读本,地方可将其纳入地方课程义务教育免费教科书范围,在小学普及宪法基本常识,在中、高考中增加法治知识内容,使青少年从小树立宪法意识和国家意识。将法治教育纳入“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加强法治课教师、分管法治教育副校长、法治辅导员培训。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活动开展青少年法治教育,在开学第一课、毕业仪式中有机融入法治教育内容。加强对高等院校学生的法治教育,增强其法治观念和参与法治实践的能力。强化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青少年法治教育格局,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和网络建设。
法治宣传教育和普法工作要抓住青少年这个特殊群体,必须要开展系统化和正规化的教育,因为只有在国民教育体系下的法治教育课程才能对青少年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产生系统性的、深入性的影响,才能把法治宣传教育和普法工作的效果转化成青少年自身的思维品质和心理特征,有效地提升青少年的法律素质。2016年6月28日教育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联合发布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明确指出:法治教育要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贴近青少年生活实际,科学安排教学内容,合理确定教学重点和方法,注重知行统一,坚持落细落小落实;要更多采取实践式、体验式、参与式等教学方式,与法治事件、现实案例、常见法律问题紧密结合,注重内容的鲜活,注重学生的参与、互动、思辨,创新形式,切实提高法治教育的质量和实效。法治教育要从小抓起,贯穿学校教育的各个阶段。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深入挖掘各门学科蕴含的法治教育内涵,注重发挥课外活动、社会实践和网络文化的重要作用,加强政府部门、学校、社会、家庭之间的协调配合,形成校内校外、课内课外、网上网下相结合的教育合力。为此,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必须分为三个阶段:(1)义务教育阶段。使学生初步了解公民的基本权利义务、重要法治理念与原则,初步了解个人成长和参与社会生活必须的基本法律常识;初步树立法治意识,养成规则意识和尊法守法的行为习惯,初步具备依法维护自身权益、参与社会生活的意识和能力,为培育法治观念、树立法治信仰奠定基础。其中,小学阶段,着重普及宪法常识,养成守法意识和行为习惯,让学生感知生活中的法、身边的法,培育学生的国家观念、规则意识、诚信观念和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初中阶段,使学生初步了解个人成长和参与社会生活必备的基本法律常识,进一步强化守法意识、公民意识、权利与义务相统一观念、程序思维,初步建立宪法法律至上、民主法治等理念,初步具备运用法律知识辨别是非的能力,初步具备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2)高中教育阶段。使学生较为全面地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基本制度以及法律常识,强化守法意识,增强法治观念,牢固树立有权利就有义务的观念,初步具备参与法治实践、正确维护自身权利的能力。(3)高等教育阶段。进一步深化对法治理念、法治原则、重要法律概念的认识与理解,基本掌握公民常用法律知识,基本具备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维护自身权利、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化解矛盾纠纷的能力,牢固树立法治观念,认识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理想和信念。
5、 阐述“七五”普法规划的工作原则。
《市委宣传部、市司法局关于在全市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七个五年规划(2016—2020年)》规定了第七个五年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应遵循的工作原则是:
一是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紧紧围绕首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实施,以建设法治中国首善之区为第一要务,为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和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加快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二是坚持依靠群众,服务群众。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以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贴近基层、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增强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使国家法律和党内法规为党员群众所掌握、所遵守、所运用。
三是坚持学用结合,普治并举。坚持将法治宣传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把法治宣传教育融入立法、执法、司法、法律服务和党内法规建设等各种法治实践活动中,持续推进多层次、多领域法治创建,提高首都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
四是坚持分类指导,突出重点。根据不同地区、部门、行业及不同对象的实际和特点,按照精细化、个性化的要求分类实施法治宣传教育。突出抓好重点对象,带动和促进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五是坚持改革创新,注重实效。牢固树立首善意识,创新工作理念,不断完善思路、探索规律、总结经验。结合非首都功能疏解、“城市病”治理,特别是解决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违法建设等影响改革发展稳定和人民群众关注的重点难点问题,创造性地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增强普法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
这些工作原则都是结合北京当前法治宣传教育和普法工作的实际,在认真总结过去30年六个五年普法规划实施经验基础上提出的,结合了当下法治宣传教育和普法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形势新特点,既有宏观的总揽全局的纲领性指导意义,又有具体的实际针对性,是重要工作指针。
6、 “七五”普法规划的主要任务,为什么首先学习总书记全民依法治国的重要论述?
北京市“七五”普法规划强调了“七五”普法规划实施期间普法工作的主要任务首要就是“深入学习宣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论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的高度,对全面依法治国作了重要论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深刻回答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全面依法治国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要深入学习宣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论述,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深入学习宣传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部署,宣传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和党内法规建设的生动实践,使全社会了解和掌握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和总体要求,更好地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
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公报也明确指出:全会高度评价全面从严治党取得的成就,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坚定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集中整饬党风,严厉惩治腐败,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党内政治生活展现新气象,赢得了党心民心,为开创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提供了重要保证。全会号召,全党同志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深入贯彻本次全会精神,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定不移维护党中央权威和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继续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确保党团结带领人民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由此可见,在“七五”普法规划实施期间,北京市“七五”普法规划将“深入学习宣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论述”作为普法工作的重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关于“全党同志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精神的具体措施,是正确理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与“全面从严治党”相互关系的“钥匙”,只有在“七五”普法工作中,认真深入学习宣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论述,才能对新时期下法治宣传教育和普法工作的意义有更加清晰和科学的认识,才能保证法治宣传教育和普法的内容的“时代性”、“有效性”和“实效性”,才能从总体上提升法治宣传教育和普法工作的效率。
7、 “七五”普法规划的主要任务,为什么要突出学习宣传宪法?
北京市“七五”普法规划实施期间普法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突出学习宣传宪法。坚持把学习宣传宪法摆在首要位置,在全市普遍开展宪法教育,弘扬宪法精神,树立宪法权威。深入宣传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等理念,宣传党的领导是宪法实施的最根本保证,宣传宪法确立的国家根本制度、根本任务和我国的国体、政体,宣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等宪法基本内容,宣传宪法的实施,实行宪法宣誓制度,认真组织好“12·4”国家宪法日集中宣传活动,推动宪法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提高全体公民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宪法意识,教育引导一切组织和个人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增强宪法观念,坚决维护宪法尊严。
关于突出学习宣传宪法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2012年12月4日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正式施行3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已经非常明确地阐述了宪法作为根本法在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强调“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我国宪法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成果,反映了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成为历史新时期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基本原则、重大方针、重要政策在国家法治上的最高体现。30年来的发展历程充分证明,我国宪法是符合国情、符合实际、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好宪法,是充分体现人民共同意志、充分保障人民民主权利、充分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好宪法,是推动国家发展进步、保证人民创造幸福生活、保障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好宪法,是我们国家和人民经受住各种困难和风险考验、始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根本法治保证。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首要任务和基础性工作。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并且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
为此,我们要坚持不懈抓好宪法实施工作,把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提高到一个新水平。要抓好宪法实施工作,把宣传宪法作为北京市“七五”普法工作的“重要任务”有助于增强政府和社会公众的宪法意识,提高领导干部和普法群众依宪办事的能力和对宪法权威的尊崇感,有助于为宪法实施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8、 “七五”普法规划的主要任务,为什么强调要深入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北京市“七五”普法规划明确强调了“七五”普法规划实施期间普法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深入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坚持把宣传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作为法治宣传教育的基本任务:
大力宣传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等多个法律部门的法律法规。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法律法规,提高人民有序参与民主政治的意识和水平。
大力宣传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的法律法规,推动全社会树立尊重和保障人权意识,促进公民权利保障法治化。
大力宣传依法行政领域的法律法规,推动各级行政机关树立“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的意识,促进法治政府建设。
大力宣传市场经济领域的法律法规,推动全社会树立保护产权、平等交换、公平竞争、诚实信用等意识,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促进经济在新常态下平稳健康运行。大力宣传有利于激发文化创造活力、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相关法律法规,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大力宣传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食品安全、扶贫、慈善、社会救助和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合法权益保护等方面法律法规,促进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宣传国家安全和公共安全领域的法律法规,提高全民安全意识、风险意识和预防能力。
大力宣传国防法律法规,提高全民国防观念,促进国防建设。大力宣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维护民族地区繁荣稳定,促进民族关系、宗教关系和谐。
大力宣传环境保护、资源能源节约利用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推动美丽北京建设。
大力宣传互联网领域的法律法规,教育引导网民依法规范网络行为,促进形成网络空间良好秩序。
大力宣传诉讼、行政复议、仲裁、调解、信访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引导群众依法表达诉求、维护权利,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在传播法律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弘扬法治精神、培育法治理念、树立法治意识。
大力宣传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权由法定、权依法使等基本法治理念,破除“法不责众”、“人情大于国法”等错误认识,引导全民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
把普法工作的重心放在宣传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上,这是由普法工作的特点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特征决定的。
首先,从法治宣传教育和普法工作的要求来看,普法的目标归根到底是为了提高政府和社会公众对国家宪法法律法规的了解程度以及依据宪法法律法规办事的能力,所以,普法对象对国家宪法法律法规了解得越多,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就越强,而我国的宪法法律法规本身又是在宪法统帅下的相互有机联系的整体,故要透彻地理解宪法法律法规的含义,如果不从总体上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关注不同法律法规之间的有机联系,不了解宪法与一般法律法规之间的关系,对于法律法规知识和内涵的了解也只能停留在局部领域和某些方面,不可能做到融会贯通。
其次,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入手来向政府和社会公众传授系统化的法律知识,有助于提升普法对象对国家法律法规知识的整体和宏观把握能力,促使普法对象更好地运用法律知识有效地履行宪法法律职责和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服务,与单方面地宣传某些方面的法律知识相比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宣传效果。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自身的特征来看,2011年3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宣布一个立足中国国情和实际、适应改革开放和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需要、集中体现党和人民意志的,以宪法为统帅,以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等多个法律部门的法律为主干,由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与自治条例、单行条例等三个层次的法律规范构成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对于普法工作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普法内容的“纲”,“纲”举“目”张。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宣传,便于政府和社会公众在法治宣传教育和普法工作中全面和系统地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制度运行的基本规律,从而不仅可以系统地学习和掌握法律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从宏观上把握国家法律制度运行的规律,养成对法治建设和依法办事的良好的适应能力,提高自身依法办事的水平。
最后,将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作为北京市“七五”普法工作的重要任务也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决定》的要求。《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决定》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确定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并且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作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各项工作的“总抓手”,而“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有助于提高政府和社会公众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这个“总抓手”基本内涵和重要意义的认识,从而更好地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各项工作,充分发挥法治宣传教育和普法工作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的重要保障作用。
9.“七五”普法规划的主要任务,为什么强调推进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
北京市“七五”普法规划强调实施期间普法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推进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基本原则,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促进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水平,为全面依法治国创造良好人文环境。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弘扬公序良俗,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发挥法治在解决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中的作用,健全公民和组织守法信用记录,完善守法诚信褒奖机制和违法失信行为惩戒机制。
把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决定》的一项重要措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在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时,明确规定: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必须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两者本质上是有机统一的,从形式上来看,法治教育关注的是人们日常的行为规范,道德教育更加重视人们的内心信仰和信念。但是,从法律与道德的内在联系来看,法治教育离不开道德教育。社会主义法治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各项法律制度赖以建立的指导思想,与此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是解释社会主义法律内涵的最重要的原则。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要求,也是公共领域的道德体现。法治教育对人们的行为要求是达到法律所要求的最基本的行为底线,要求每个人生活在社会中首先要做一个守法的合格公民。但作为社会的人,仅仅满足于做一个合格公民还不够,还要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去追求更加高尚的道德境界,这就需要在法律的最低道德要求基础上,接受更加先进的道德标准和要求,做一个有利于社会的人。
因此,北京市“七五”普法规划实施期间,将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一方面可以提升法治教育的效果,另一方面又有利于贯彻落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关于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统一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原则,有助于对社会公众进行法律与道德的双重教化。
10、“七五”普法规划的主要任务,为什么强调坚持把领导干部带头遵法学法、模范守法、严格执法作为树立法治意识的关键?
针对《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在公民中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七个五年规划(2016—2020年)》,北京市“七五”普法规划再次强调实施期间普法工作的重点对象之一是领导干部。“七五”规划指出:坚持把领导干部带头学法、模范守法作为树立法治意识的关键。完善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制度,把宪法法律和党内法规列入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内容,列为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社会主义学院必修课;把法治教育纳入干部教育培训总体规划,纳入国家工作人员初任培训、任职培训的必训内容,在其他各类培训课程中融入法治教育内容,保证法治培训课时数量和培训质量,切实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切实增强国家工作人员自觉守法、依法办事的意识和能力。加强党章和党内法规学习教育,引导党员领导干部增强党章党规党纪意识,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在廉洁自律上追求高标准,自觉远离违纪红线。健全日常学法制度,创新学法形式,拓宽学法渠道。健全完善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积极推行法律顾问制度,各级党政机关和人民团体普遍设立公职律师,企业可设立公司律师。把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情况作为考核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重要内容。把法治观念强不强、法治素养好不好作为衡量干部德才的重要标准,把能不能遵守法律、依法办事作为考察干部的重要内容。
为什么要把领导干部带头遵法学法、模范守法、严格执法作为树立法治意识的关键呢?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公报明确指出:新形势下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重点是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关键是高级干部特别是中央委员会、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的组成人员。高级干部特别是中央领导层组成人员必须以身作则,模范遵守党章党规,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坚持率先垂范、以上率下,为全党全社会作出示范。从“一五”普法开始,领导干部就是学法的重点人群。“一五”普法规划规定:第一是各级干部,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二五”普法规划明确重点对象是:县、团级以上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党、政、军高级干部;“三五”普法规划要求: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要在深入学习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建设理论的基础上,重点了解和掌握宪法、国家赔偿法、行政处罚法、行政诉讼法等;“四五”普法规划规定:各级领导干部、司法和行政执法人员、青少年、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是法治宣传教育的重点对象。建立健全领导干部法治讲座制度、理论中心组学法制度、法律培训制度、重大决策前的法律咨询审核制度及任前法律知识考试考核等制度,有条件的地方也可以实施法律知识任职资格制度。积极推进各级政府法律顾问制度;“五五”普法规划规定:加强领导干部法治宣传教育,着力提高依法执政能力;“六五”普法规划要求:重点加强对领导干部、公务员、青少年、企事业经营管理人员和农民的法治宣传教育,把领导干部和青少年作为重中之重。切实加强领导干部学法守法用法。可以说,从“一五”到“七五”普法,领导干部始终属于法治宣传教育和普法工作的“核心对象”,这里的理念在于领导干部都是掌握一定权力的人,而掌握权力的人如果不懂得依法办事,那样就会严重侵犯公民的合法权益,严重危害国家的宪法和法律秩序,所以,领导干部这个特殊人群必须始终是法治宣传教育和普法工作的重点人群,而且具有持续性和长久性。一代代的领导干部都需要带头学法,在职在任的领导干部也需要经常性不断了解法律法规的规定,依法行使职权。抓住了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法治宣传教育和普法工作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抓住了领导干部这个特殊和重点人群学法用法,就能最大限度地通过普法来推进依法治理工作。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决定》明确要求:党员干部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要自觉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高级干部尤其要以身作则、以上率下。把法治建设成效作为衡量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重要内容,纳入政绩考核指标体系。把能不能遵守法律、依法办事作为考察干部重要内容,在相同条件下,优先提拔使用法治素养好、依法办事能力强的干部。对特权思想严重、法治观念淡薄的干部要批评教育,不改正的要调离领导岗位。因此,在“七五”普法规划实施期间,抓好领导干部这个“关键人群”不仅可以有助于普法工作走向深入,更关键的是可以有效地提升依法治理的水平。
11.“七五”普法规划的主要任务,为什么强调坚持法治教育从青少年抓起?
北京市“七五”普法规划实施期间普法工作的重点对象是青少年,要坚持从青少年抓起。
《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在公民中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七个五年规划(2016—2020年)》把“七五”普法规划实施期间的法治宣传教育对象确定为“青少年”,是对过去30年六个五年普法规划实施工作经验的总结。从“一五”到“六五”,青少年这个特定群体一直是法治宣传教育的重点人群。“一五”普法规划要求“在青少年中普及法律常识,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打好基础”;“二五”普法规划规定“大、中、小学校要进一步完善学校的法治教育体系,努力实现法治教育系统化,增强学生的法治观念”;“三五”普法规划要求“青少年的法治宣传教育要常抓不懈”;“四五”普法规划规定:一切有接受教育能力的公民,都要认真学习宪法和国家基本法律知识,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意识,努力做到学法、知法、守法、用法、护法。各级领导干部、司法和行政执法人员、青少年、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是法治宣传教育的重点对象:“五五”普法规划强调“加强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着力培养法治观念”;“六五”普法规划规定“深入开展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青少年是人生观形成的关键阶段,抓住了青少年这个特殊人群,利用青少年成长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加强对青少年群体的法治宣传教育和普法工作,可以为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行为方式,特别是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公民意识”,为日后走向社会自觉地遵守法律,养成依法办事的习惯打下扎实的认知基础和能力。
北京市“七五”普法规划强调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使广大青少年学生从小树立法治观念,养成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是全面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础工程;是在青少年群体中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的客观要求。但是,长期以来,各有关部门、各级各类学校通过多种途径开展了形式多样的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广大青少年法律素质明显提高。但从总体上看,青少年法治教育仍存在着对其重要地位和作用认识不深刻、定位不够准确;法治教育缺乏整体规划,方式方法有待创新;学校法治教育的评价体系不健全,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学校、社会、家庭多元参与的青少年法治教育网络还没有形成;师资、教育资源的保障机制尚不健全等问题。为此,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宏伟目标,对加强和改善青少年法治教育提出了现实而迫切的要求,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要高度重视青少年法治教育工作,加快完成法治教育从一般的普法活动到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从传授法律知识到培育法治观念、法律意识的转变,完善工作机制,加大工作力度,将法治教育全面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创新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形式与内容,着力提高系统化、科学化水平,切实增强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12、 “七五”普法规划的工作机制包括哪些内容?
《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在公民中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七个五年规划(2016—2020年)》明确了“七五”普法规划的三项工作机制,以此来不断扩大法治宣传教育和普法工作的影响面和实际效果。第七个法治宣传教育五年规划从2016年开始实施,至2020年结束。北京市各地区各部门要根据本规划,认真制定本地区本部门规划,深入宣传发动,全面组织实施,确保第七个五年法治宣传教育规划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一)健全普法宣传教育机制。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对普法工作的领导,宣传、文化、教育部门和人民团体要在普法教育中发挥职能作用。把法治教育纳入精神文明创建内容,开展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人民团体、社会组织要在法治宣传教育中发挥积极作用,健全完善普法协调协作机制,根据各自特点和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活动。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加强各级普法讲师团建设,选聘优秀法律和党内法规人才充实普法讲师团队伍,组织开展专题法治宣讲活动,充分发挥讲师团在普法工作中的重要作用。鼓励引导司法和行政执法人员、法律服务人员、大专院校法律专业师生加入普法志愿者队伍,畅通志愿者服务渠道,健全完善管理制度,培育一批普法志愿者优秀团队和品牌活动,提高志愿者普法宣传水平。加强工作考核评估,建立健全法治宣传教育工作考评指导标准和指标体系,完善考核办法和机制,注重考核结果的运用。健全激励机制,认真开展“七五”普法中期检查和总结验收,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表彰工作。围绕贯彻中央关于法治宣传教育的总体部署,健全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基础制度,加强地方法治宣传教育条例制定和修订工作,制定国家法治宣传教育法。
(二)健全普法责任制。实行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的普法责任制,建立普法责任清单制度。建立法官、检察官、行政执法人员、律师等以案释法制度,在执法司法实践中广泛开展以案释法和警示教育,使案件审判、行政执法、纠纷调解和法律服务的过程成为向群众弘扬法治精神的过程。加强司法、行政执法案例整理编辑工作,推动相关部门面向社会公众建立司法、行政执法典型案例发布制度。落实“谁主管谁负责”的普法责任,各行业、各单位要在管理、服务过程中,结合行业特点和特定群体的法律需求,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健全媒体公益普法制度,广播电视、报纸期刊、互联网和手机媒体等大众传媒要自觉履行普法责任,在重要版面、重要时段制作刊播普法公益广告,开设法治讲堂,针对社会热点和典型案(事)例开展及时权威的法律解读,积极引导社会法治风尚。各级党组织要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依规治党,切实履行学习宣传党内法规的职责,把党内法规作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正面典型倡导和反面案例警示作用,为党内法规的贯彻实施营造良好氛围。
(三)推进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创新。创新工作理念,坚持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努力培育全社会法治信仰,增强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实效。针对受众心理,创新方式方法,坚持集中法治宣传教育与经常性法治宣传教育相结合,深化法律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的“法律六进”主题活动,完善工作标准,建立长效机制。创新载体阵地,充分利用广场、公园等公共场所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宪法法律教育中心。在政府机关、社会服务机构的服务大厅和服务窗口增加法治宣传教育功能。积极运用公共活动场所电子显示屏、服务窗口触摸屏、公交移动电视屏、手机屏等,推送法治宣传教育内容。充分运用互联网传播平台,加强新媒体新技术在普法中的运用,推进“互联网+法治宣传”行动。开展新媒体普法益民服务,组织新闻网络开展普法宣传,更好地运用微信、微博、微电影、客户端开展普法活动。加强普法网站和普法网络集群建设,建设法治宣传教育云平台,实现法治宣传教育公共数据资源开放和共享。适应我国对外开放新格局,加强对外法治宣传工作。
2016年5月27日北京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通过的《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开展第七个五年法治宣传教育的决议》也进一步强调了北京市“七五”普法工作机制的“创新”要求,也就是说,积极推进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理念、方式方法、载体阵地和体制机制创新。把法治教育纳入精神文明创建内容,推进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发挥法治在解决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中的作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坚持法治宣传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坚持学用结合、普治并举,把法律条文变成引导、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则。结合不同地区、不同时期、不同群体的特点和需求,开展针对性普法,把法治宣传教育融入公民日常工作生活。充分运用典型案例和社会热点问题,开展生动直观的法治宣传教育,使宣传教育活动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加强法治文化阵地建设,精心打造一批融法治元素和文化元素、体现公众需求和首都特色的法治文化阵地。加强新媒体新技术在普法中的运用,推进“互联网+法治宣传”行动。
13、为什么要建立健全法官、检察官、行政执法人员、律师等以案释法制度?
北京市“七五”普法规划强调了“七五”普法规划的三项工作机制中有一项就是“普法工作责任制”,而“普法工作责任制”的基本理念就是秉承法治宣传教育和普法工作在政府层面不能仅仅依靠司法行政部门或者是普法工作领导小组一家或几家推动,要确立所有国家机关都应当承担一定的普法工作职责的普法工作责任制度。主要是因为普法的过程本身是向社会公众和特定的普法对象宣传国家法律法规的过程,而对国家法律法规的内涵最熟悉和最了解的莫过于执法机关。因为执法机关的日常职责就是要实施法律法规,对法律法规必须要有透彻的理解才能执好法,而执法机关要能够执好法,关键是要得到执法对象的有效配合。由执法机关在执法过程中向执法对象全面和系统宣传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不仅可以增强执法对象对执法机关执法行为的合法性合理性认知水准,而且还能够在执法机关与执法对象之间形成有效的法律监督和互动关系。因此,“七五”普法规划提出建立“普法工作责任制”,确立“谁执法谁普法”的理念,充分发挥各类各级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在普法中的作用,特别是通过以案释法将学法用法结合起来,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普法工作的实效。
同时,北京市“七五”普法规划也强调:建立普法责任清单制度。建立法官、检察官、行政执法人员、律师等以案释法制度,在执法司法实践中广泛开展以案释法和警示教育,使案件审判、行政执法、纠纷调解和法律服务的过程成为向群众弘扬法治精神的过程。加强司法、行政执法案例整理编辑工作,推动相关部门面向社会公众建立司法、行政执法典型案例发布制度。落实“谁主管谁负责”的普法责任,各行业、各单位要在管理、服务过程中,结合行业特点和特定群体的法律需求,开展法治宣传教育。上述机制充分体现了普法责任制的价值理念和以案释法在法治宣传教育和普法工作中的重要性的特征。
14、 为什么要健全媒体公益普法制度?
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关于开展第七个五年法治宣传教育的决议》规定:“健全媒体公益普法制度,落实各类媒体的普法责任,在重要频道、重要版面、重要时段开展公益普法。”健全媒体公益普法制度是从提高法治宣传教育和普法工作的效率着手的,充分利用“媒体”的传播特征,方便利民以及公益无偿,能够最大限度地面向不特定社会公众全面和系统地介绍法律知识,产生普法工作的“规模化”效益。因此,在七五普法规划实施期间,充分和有效地利用“媒体公益普法”渠道来提升法治宣传教育和普法工作的实际效果,是普法形式不断创新的一项重要举措。
北京市“七五”普法规划实施期间,健全媒体公益普法制度关键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要选择好适当的媒体,特别是传播能力比较广和强的媒体,例如中央层面的广播电台、电视以及中央一级的报刊杂志,全面和系统地开展普法工作,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经常性的法治宣传教育,充分发挥媒体在普法中的“可视”、“可读”、“便捷”等等特点,确保普法对象的“全覆盖”。其次,在影响巨大的媒体主打栏目和节目中掺入“公益普法”事项,例如“公益普法广告”、“公益普法小节目”等等,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吸引更多的受众来关注法治宣传教育和普法的内容,提升普法工作的影响力和实际效果。再次,健全媒体公益普法制度关键是要在政府主导普法的模式框架外,利用媒体等社会力量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全民普法工作格局,进一步扩大普法工作的社会影响力。最后,健全媒体公益普法制度可以最大限度地运用媒体的传媒特征,确保普法内容具有广泛性,普法对象全覆盖,普法工作无死角等等,全面提升法治宣传教育和普法工作的效率。
15、 为什么要加强普法志愿者队伍建设?
北京市“七五”普法规划中强调:鼓励引导司法和行政执法人员、法律服务人员、大专院校法律专业师生加入普法志愿者队伍,畅通志愿者服务渠道,健全完善管理制度,培育一批普法志愿者优秀团队和品牌活动,提高志愿者普法宣传水平。
过去六个五年普法规划实施的经验和教训表明,普法工作要真正取得实效,仅仅依靠政府司法行政机关的组织以及行政主导式的“灌输”无法起到应有的效果,往往是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是,老百姓学习法律的积极性并不高,这里主要的问题在于普法工作没有认真关注被普法对象的学习特点和心理特征。政府行政主导模式下的普法对于普法的被普法对象来说,完全是被动学法,学什么、怎样学完全是被动的,因此,就无法保证被普法对象真正将法律知识“入心”、“入脑”。七五普法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强普法志愿者队伍建设,这就抓住了普法工作所包含的教育和接受规律。普法本身不是目的,关键是通过普法来满足老百姓对法律知识的需求以及培养老百姓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普法工作必须要贴近日常生活,走进普法群众。要从“要我学法”转变为“我要学法”,为此,普法工作不能是应景或突击式的,而应当采取经常性、反复强化性的实效式普法,即普法应当成为老百姓的一项真实需求,就能保证老百姓“遇事找法”,老百姓产生了解法律知识真实需求,普法工作才能对症下药,起到良好的效果。普法志愿者队伍来自于群众,了解普法群众对法律的真实需求,可以不拘形式随时为群众提供各种法律知识服务,可以使得法治宣传教育和普法工作常态化。所以,加强普法志愿者队伍建设是不断充实壮大法治宣传教育和普法工作队伍的重要举措,应当吸收法律专科院校的学生以及社会上的职业法律服务工作者加入普法志愿者队伍,提高普法志愿者队伍普法工作水平,保证法治宣传教育和普法工作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