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气污染防治成效如何?
气象部门第三方评估给出客观答案
10月11日,北京市环保局发布前三季度北京市空气质量报告。数据显示,北京市PM2.5平均浓度为50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6.7%。其中,1月、8月和9月PM2.5达到自2013年有监测数据以来历史同期最低水平。
空气质量的明显改善,离不开北京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持续深入。大气污染综合治理的效果如何?“老天爷”帮了多少忙?
作为独立于政府、生态环境等职能部门的第三方机构,京津冀环境气象预报预警中心牵头,联合国家气象中心、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在多年环境气象业务基础上,开展第三方环境评估,给出客观、公正的评估结论。
“我们创新建立了不同时间尺度的环境气象条件评估方案,具体包含重污染天气个例、重大活动、月尺度、季节尺度和年尺度评估。”京津冀环境气象预报预警中心(北京市环境气象中心)主任乔林介绍,评估的范围主要包括与雾霾相关的各类气象条件、区域污染输送定量占比、污染物组分、减排的效果等四个方面。
在评估工作中,大数据挖掘技术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气象部门将KNN和SVM等大数据挖掘算法引入环境气象条件评估领域,将机器学习、睿图化学模式以及CUACE环境气象模式等定量评估技术有机融合使用,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环境气象评价技术体系,实现了气象因素和减排因素的定量分离。
评估团队选取2018年3月11日到14日北京重污染天气过程,和天气形势相似的2013年3月14日到17日北京重污染天气过程,进行对比分析。对比发现,气象条件相当的这两个过程,2018年的重污染过程PM2.5峰值浓度和平均浓度明显降低,重污染持续时间大幅缩短,污染程度总体较2013年过程明显减轻。
这充分印证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取得显著成效。京津冀环境气象预报预警中心睿图化学模式模拟结果表明,大气污染综合治理使2018年重污染过程中北京PM2.5平均浓度降低约15%左右。
除客观评估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成效外,评估技术在多次重大活动保障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北京市气象局利用环境气象评估工作的技术、方法和思路,针对重大活动环境应急保障需求,研发了有毒(害)气体应急扩散响应模式,分析预测大气污染物输送、扩散轨迹,已成功应用于2017年“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党的“十九大”和中非合作论坛等重大活动的现场保障服务。
目前,这样的环境评估工作已开展了30余次。中国气象局和北京市政府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北京市市长陈吉宁充分肯定,要求常态化开展第三方评估工作,并用好评估结果,提升大气污染治理科学性、实效性。中国气象局减灾司将其中部分作为范例推广至全国气象部门。
乔林表示,未来北京市气象局将结合环境气象预报,对预报可能发生的重污染天气过程开展预评估,进一步推动第三方评估工作,为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和精准减排提供科学依据。(冯子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