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本科生“小班课教学”经验交流会召开
为了对学校实施两年来的“小班课教学”工作进行认真总结,2014年11月22日,北京大学本科生“小班课教学”经验交流会在经济学院报告厅举行。北京大学校长王恩哥,副校长兼教务长高松,学校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小班课教学”试点院系相关负责人,试点课程主持人与教师、助教代表,院系教学院长(主任)及教务员,部分北京市及国内高校教务处和教师代表,以及学校教务部、教务长办公室相关工作人员和老教授调研组成员等共计300余人参加了会议。
会议现场
为贯彻落实2012年教育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重要精神,根据北京大学2012年本科教育发展战略研讨会和北京大学2012年教学工作会讨论意见,学校自2012年秋季学期正式启动“小班课教学”的试点工作。该教学模式是世界一流大学教学实践中广泛采用、行之有效的一种重要的教学组织形式,它有利于充分体现教师-学生的双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潜力,对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创新人才发挥着重要作用。
“小班课教学”工作实施两年来,全校共有16个院系开设38门“小班课教学”课程,其中大班课程开设90门次,小班讨论课450门次,参与教师350余人,听课学生10000余人次,平均而言基本达到使北大每位本科生在校期间参加1—2门“小班课教学” 课程的目标。2014年秋季,又有来自10个院系的23门专业基础课新申请“小班课教学”立项,推广“大班授课和小班研讨”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截至目前,全校总计61门本科生课程已经或计划实施“小班课教学”模式。
会上,“小班课教学”课程大小班教师代表、学生代表分别介绍了“小班课教学”的实施情况和经验体会。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王颖霞教授作为大班授课教师代表发言,介绍了“无机化学”课程的实施情况。她认为,在“小班课教学”课程当中,学生发挥主体和主动作用,教师起到协助和支持作用,师生在“小班课教学”过程中学习知识、学会分享、相互探讨、共同提高。学生在大班授课和小班讨论的过程中通过学习解决问题,并带着问题进一步学习,培养了独立思考、批判质疑、求实创新和学习分享的能力。光华管理学院周黎安教授,法学院强世功教授,物理学院马伯强教授、马中水教授,哲学系吴飞教授、杨立华教授,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李文新教授,以及大小班教师代表也分别在大会上发言。大家一致表示,两年来的“小班课教学”实践在加深师生交流互动,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新性思维,促进教学相长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李晓明教授结合慕课的开设分享了翻转课堂的实践经验,以及如何利用翻转课堂更好地开展小班课教学。
“小班课教学”课程的助教和学生代表结合担任助教和上课的实际经验,表示通过“小班课教学”,他们在学习知识、学会分享、发现问题、归纳总结、组织材料和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得到了全面的训练,促进了学生学习和研究的兴趣,拓宽了思路,激发了学生钻研和创新的精神。
王恩哥讲话
王恩哥在听取大会发言后指出,“小班课教学”是两年前根据学校教学与人才培养工作的需要,在认真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提出的教学新举措。这一工作的基本出发点是增加师生互动。为此,要缩小班级规模,改变传统“一言堂”的教学方法;设立坐班制,教师固定时间进行答疑,以进一步增进与学生的交流。“小班课教学”对师资、物理空间等都有比较高的要求,学校两年来花大力气做好这一工作,并从政策上给予教师一定的激励。王恩哥强调,“小班课教学”是增进师生互动的一种方式,重要的是教师和学生能够从中有所收获,促进教学相长。“小班课教学”是对教学模式的改革,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不必拘泥于一种形式,各个学科要根据学科特点有针对性地展开,学校将为这样的多样化探索提供支持。
高松在大会总结发言中指出,“小班课教学”受到了广泛关注,这是我们为实现高等教育的育人理想而做的有益探索。“小班课教学”改变了过去纯大班授课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转向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精神为目标的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等方面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高松借用李政道先生的话“教育是让一颗种子自己发芽”讲道,“小班课教学”正是从这一点出发,让学生的脑子自己动起来,给学生留有更多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教师和助教在“小班课教学”中的角色是课程设计、引导讨论,起到催化作用。不仅如此,教师也在参与“小班课教学”的过程中通过集体备课、共同研讨得到教学能力的提升。高松还结合慕课建设指出,慕课在实施过程中实行的网络大班授课和课堂分组讨论实际上是另外一种形式的“小班课教学”,是对“小班课教学”的有益探索,并希望我们在新教学模式的探索中取得新的进展。
通过认真的交流与讨论,与会人员凝聚了共识,大家一致认为,“小班课教学”对于增进师生情感,加强师生交流互动,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与创新能力等具有重要作用。为了保证“小班课教学”的可持续发展,我们要在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完善和推广,为“小班课教学”提供更多的支持,推动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
编辑: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