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采薇阁开园

30.04.2015  10:50

4月26日,北京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在朗润园采薇阁举行开园仪式。校长林建华,原校长王恩哥、周其凤与百余名诗人、诗评家、北大师生齐聚未名湖畔,共同见证开园。仪式由北京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蒋朗朗主持。

  参加仪式的领导嘉宾

在北京大学艺术团带来开场音乐小提琴演奏、北京大学中文系学生朗诵了散文诗《永远的校园》之后,开园仪式正式开始。北京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院长谢冕教授首先致欢迎辞,他简要回顾了北大前辈诗人与校园的密切关系,表达了对北京大学诗歌研究未来的展望,并对各位嘉宾表示欢迎。

北京大学校长林建华发表致辞,他希望诗歌在青年的成长以及大学塑造民族精神、培养优秀人才过程中,能为社会正能量代言,对时代精神起到引领作用。北京大学原校长周其凤在致辞中风趣地介绍了自己与诗歌、诗人的渊源以及对中国诗歌研究院的祝福,前校长王恩哥也在致辞中对北京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的开园表示祝贺。

嘉宾代表、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诗歌理论批评家孙绍振表示,中国应继续保持和发扬诗国传统。诗人代表、北京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西川在发言中描绘了中国诗歌创作、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展望了诗歌研究院的未来,并期待诗歌研究院的成立能对当代文化的发展产生推动作用。

北京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执行院长陈晓明介绍了诗歌研究院的概况,对众多诗人、学者和社会各界对研究院成立提供的支持和帮助表示了感谢。陈晓明表示,今后诗歌研究院将坚持“秉承百年创作,面向当代青年”的宗旨,努力促进新诗觉醒。北京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将继续保持和各相关学科的紧密合作关系,同时勿忘“接地气”,持续关注北大青年学生的诗社等诗歌团体。此外,研究院致力于和其他高校的研究机构、各地域创作团体建立友好关系,乐于为创作、研究各方面的沟通搭建平台。目前,诗歌研究院与法国、德国、美国、日本等国家良好的学术互动已经提供了成功的经验,未来诗歌译介、国际交流开展方面的工作力度将逐渐增强,侧重于将北大百年诗歌传统向外延伸,与国际诗坛建立对话,不断开展诗歌教学,培养青年创作研究人才。

会上还宣读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助理总干事贺信,法国公使白良(Jacques Pellet)、冰岛大使司迪方(Stefan Skjaldarson)、马其他大使克俚褔(Clifford Borg-Marks)等多位外国使馆大使、公使亦到场致辞祝贺。

  合影

参加活动的嘉宾还有灰娃、孙玉石、任洪渊等学界前辈,以及林莽、唐晓渡、欧阳江河、张清华、王光明、杨克、陈涉云、李黎等著名诗人、诗评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高洪波,北京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副院长、中坤诗歌发展基金创办人黄怒波(诗人骆英),海淀区政协主席彭兴业,北京大学教育基金会秘书长邓娅,中国诗歌学会常务副会长曾凡华等也参加了活动。

开园仪式上,歌剧艺术家金曼为到场嘉宾带来了歌剧表演《沁园春•雪》,青年歌唱艺术家、北京大学在读研究生陈小朵演唱了歌曲《春江花月夜》,青年舞蹈家邱思婷带来了舞蹈表演。开园仪式在热切而充满希望的氛围中结束。

  “审美•思想与时代——当代中国新诗30年学术研讨会”现场

采薇阁开园仪式是北京大学“诗歌周”系列活动之一。下午两点半,在中国诗歌研究院执行院长陈晓明的主持下,在朗润园采薇阁举行了“审美•思想与时代——当代中国新诗30年学术研讨会”,黄怒波、西川、欧阳江河等十数位诗人和诗评家参与了此次研讨会。会议梳理了当代新诗发展的历程,对当代诗歌审美精神的构建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当晚,“远在远方的风”第十六届未名诗歌节暨第九届未名诗歌奖颁奖典礼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多功能厅举行,此次颁奖典礼由五四文学社、北京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北京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主办。

背景链接

北京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成立于2010年9月,涵纳了中国新诗研究所和诗学与翻译学研究中心,现有成员多为北京大学中文系诗学研究教授、诗评家或诗人。中国诗歌研究院依托北京大学多学科、多语种、人才密集的学术优势,整合各领域研究机构,开展诗歌研究,尤其着重于百年以来的中国诗歌的研究;鼓励新诗创作,同时加强对中外优秀诗歌的译介和推广。迄今为止,研究院已成功举办四届中坤国际诗歌奖评奖活动及“传承与创新”“古典与现代”、东北亚诗歌研究、中国•冰岛诗歌研讨会等诗创研讨会20余场,并开创设立北京大学“驻校诗人”,邀请美国加州大学叶维廉、台湾诗人余光中等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诗人到校开展讲座,通过一系列对话交流活动让校园内的诗歌爱好者得以和大师深入沟通,加强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方面人才的培养。

由于北京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学术研究队伍稳定、成果突出、组织运行良好,两次被北京大学社科部评为优秀研究机构。对于未来,院长谢冕表示,将在既有成果和架构的基础上,踏实做好已有项目和研究,继续将中坤国际诗歌奖评奖工作做好,在研究上致力于对于中国诗歌传统进行更成体系、更具有当下深度的阐释。(文/新闻网记者 程珊珊 程梦稷)

 

摄影:李香花

编辑:拉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