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圆满完成田径世锦赛消防安保

11.09.2015  01:08
  8月30日晚,历时9天的北京国际田联世界田径锦标赛(以下简称世锦赛)精彩落幕,来自22个国家的2000多名优秀运动员参赛,为全世界田径迷奉献了一届精彩绝伦的比赛。
  望着国家体育场内欢呼雀跃的队员和观众,贴身负责场馆现场消防安保的北京市朝阳区消防支队副支队长朱胜和坚守在赛场内外的312名消防官兵都松了一口气。从测试到开幕、闭幕,赛事场馆和周边火灾事故为零……这标志着北京消防承诺的确保不冒烟、不起火的目标实现了。
  迎难而上,立下“军令状
  世锦赛场馆日均人流量达8万人,面对主体育场和14个嘉宾住地、分散在4个区县的比赛、训练场馆和4家接待酒店,数千平方公里的安保范围,赛事消防安保工作任务非常艰巨。
  全力确保赛事的消防安全,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以确保开闭幕式顺利安全为中心,坚决防止活动现场及其周边发生起火冒烟事故。”今年初,北京市消防总队成立了由总队长吴志强、政委夏夕岚挂帅的领导小组,并向世锦赛安保联勤指挥部立下了“军令状”。坚持“最高标准、最早部署、最严措施、最强防控”的姿态,制定火灾预防、火灾控制和火灾扑救具体落实举措,把赛事安保工作部署细化到兵、时间细化到分、责任细化到人。
  8月22日下午,北京市副市长、公安局局长王小洪赴世锦赛国家体育场现场督导,对消防安保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严密防控,确保“零隐患
  位于世锦赛周边的政泉花园,是一座由酒店、公寓及商业组成的商业综合楼。面对检查中发现该单位存在消防行政审批、安全管理、设备设施、施工现场等4大方面近20个问题,北京总队联合属地朝阳支队注重服务、现场指导,对无法当场整改的问题在征求单位意见的基础上采取了临时查封措施,并督促单位安排专人落实“死看死守”措施,最终将火灾隐患全部整改完毕。
  作为主赛场,国家体育场是赛事安保工作的核心,建筑面积25.8万平方米,有大量的报警系统、防排烟系统和众多消防通道和安全出口,每一处都必须定点巡查。7月底,北京总队抽调了50名业务骨干组成了消防安保团队,进驻国家体育场。
  分组包片,全天候守护
  为确保赛事中让有限的力量尽快抵达每个区域,消防安保团队将人员分组,包片到人。
  “逼着每个人熟悉自己区域的每个点位,争取闭着眼睛都能到达”。消防员陈睿负责鸟巢顶部膜结构下方的“马道”区域。笔者跟随其通过攀爬铁梯来到这里,因头顶和脚下都是膜结构,里面温度犹如“蔬菜大棚”,连身边的铁质护栏都是烫手的,陈睿透露,天气晴好时,里面温度接近50摄氏度。
  8月22日至30日赛事期间,总队以国家体育场为中心,在安保区域划分为“里三层”、“外三层”,部署312名警力和27辆消防车重兵驻守、贴身服务。其中“里三层”即核心区、场内区、封闭区,“外三层”即外围控制区、行车路线和住地区。
  从疏散通道畅通情况,到值班室内人员在岗在位情况;从每个灭火器压力、摆放位置,到应急疏散指示标志、应急照明灯的完整好用情况……即使都是长期从事防火和灭火业务经验丰富的官兵,但每天24小时的巡查检查,他们仍然不敢有丝毫懈怠。
  “最大的压力应该是时间长。”朱胜说,场馆正常开赛时间是上午10点,但我们早上7点就得开始做前期防火巡查。晚上9点闭赛后,我们还要留下来2个小时。算下来,每天平均大概能休息五六个小时。正是他们60天1440个小时的坚守奉献,才把火灾隐患消灭在萌芽之中。
  一直坚守在国家体育场现场的朱胜告诉笔者:“参加这种国际赛事安保工作很多次了,但还是会紧张,总担心哪个部位没做到位,出什么差错。”正是消防官兵从一而终坚守“一失万无”的忧患意识,才实现了“万无一失”的最高标准。
应急管理领域院士论坛暨北京市安全生产实训基地揭牌仪式圆满落幕
2019年应急管理领域院士论坛暨北京市安全生产实训基地揭牌仪式于6月27日,在北京圆满落幕。揭牌仪式由北京市应急管理局副局长李东洲同志主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2019年全国安全宣传咨询日活动在京举行
根据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关于开展2019年全国“安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