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名医燕郊问诊
全国各地的患者来京看专家号并不新鲜,日均70万人次,其中近1/4来自近邻河北省。而今,位于燕郊的燕达医院声名鹊起,不仅成功留住了河北乡亲,甚至还吸引了部分家住东边的北京市民,坐上班车去河北看北京专家号。“地儿大、人少、专家好!”80岁的老北京刘奶奶字正腔圆地给这家汇集众多“大牌”专家的新医院做起了广告。
自去年5月份至今,从北京朝阳医院转诊到燕达医院接受影像检查的患者已有2800余人次,有效缓解了患者检查等待时间过长的实际问题。
除了将合适的北京患者分流至河北燕郊享受“同质化”医疗服务之外,燕达医院还与朝阳医院之间打通了急危重症的“绿色通道”,实现跨地域的双向联动转诊。对于患者来说,在北京朝阳医院就诊后入不了院、排不上检查或手术时,可以自主选择由朝阳医院的医生开具相关证明,乘坐每日往返朝阳与燕达多趟的患者免费班车,前往燕达医院接受进一步的医疗服务。自合作共建以来,由朝阳医院专家到燕达医院进行会诊、开展手术的案例共有285例。
截至目前,北京朝阳医院派出5名院级管理人员、6个科室13名医生以及7名护士长期在燕达医院工作,负责医务护理及心脏呼吸妇产普外等病区的管理及诊疗,同时派出19个科室62名临床医学专家定期出诊、查房及手术,基本覆盖京东百姓在燕达医院每天都能挂上北京朝阳医院各科专家号、看上病、住上院的需求。
去年11月18日,燕达医院又引进了北京天坛医院的国家级专科资源,合作共建“天坛·燕达脑科中心”。北京天坛医院神内、神外、介入、影像等专业的7位顶级教授组成专家委员会,负责脑科中心的学科定位及发展规划,统筹相关专业技术的输出及专家团队的派驻。截至目前,北京天坛医院派出2个科室近10名管理人员、2名主任医师、12名周末出诊专家长期在燕达,负责出诊、查房、手术等。
马上就访
燕郊就医北京人:地儿大、人少、专家好
今年80岁的北京市民刘奶奶一年多以前就住进了位于燕郊的燕达金色年华健康养护中心。这个养护中心距离燕达医院仅五六分钟的路程,刘奶奶亲眼见证并感受到了这一年多以来,燕达医院与北京的多家医院共建带来的巨大变化。
去年,老人由于卵巢癌住进了北京协和医院并完成了手术,在经过了五六次化疗后,老人的病情有所缓解,但随后又出现了脚掌脚跟部位的麻木,必须到神经内科就诊。“如果在以前,像我这种情况想到北京天坛医院看病,肯定得要儿女请假一天,开车带我去。现在天坛的专家来到燕达出诊,养老院的小护士推着我几分钟就过来隔壁看病了。”老人说,除了在“家”门口看病距离近了,在燕达看病最大的感受是“人少,太舒心了”。“这儿不用排队,原来住在北京城里看病,每次挂号、检查、缴费、拿药哪儿不得排队啊。现在这里地儿大,人少,专家好。”
在燕达医院的妇产科,北京晨报记者遇到了正来此做二胎产检的北京市民孙女士。孙女士一家就住在燕郊,她告诉记者,几年前生老大的时候,她选择了北京妇产医院,这次为了图离家近,她放弃了“进城”建档而选择了离家只有10分钟车程的燕达医院。“除了离家近外,最主要的考虑是听说北京朝阳医院妇产科的专家长期在这儿出诊,而且这里的设备和环境也非常好。”有靠谱的医疗团队坐镇,再加上堪与私立医院比肩的就医体验,让孙女士踏踏实实地选择不再舍近求远。
权威解读
市卫计委主任:京津冀医疗服务要实现均质化
北京市卫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合作一年后,燕达医院的门诊量同比2014年5月之前的一年增长了181%,住院人数同比增长196%,手术量实现同比增长217%;同时,医院的急诊量、床位使用率等也有相当程度的增长。
更重要的是,河北燕达医院医疗技术水平也有了迅速提高,现已能够开展如乳癌根治术、腔镜子宫全切术、心内心外联合杂交手术、活体肾移植手术等高难度手术。目前的燕达医院已逐步成长为京东地区医疗机构的“领航者”。
另外,异地就医市民最关注的就是医保报销的问题。目前有超过30万人拥有北京医保,但居住在燕郊。去年9月底北京市卫计委确定燕达医院正式纳入了北京市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
通过与北京优质医疗资源的合作对接,有越来越多持有北京医保卡的患者来到燕达医院看病就医。虽然医疗保险异地转诊制度能够解决异地看病问题,但燕达医院负责人也坦言,现阶段医保体制尚不完善,因此建议未来采取互认互通模式。也就是说,北京市医保机构可以指定河北燕达医院为域外就医的试点医疗机构,参照就医地区的医保目录及医疗保险补偿政策执行。此方案可避开各区域的不统筹、医保目录不一致的问题。
“京津冀之间的医疗卫生合作,首先要站在国家战略高度,这跟我们过去谈的支援、技术合作不一样,也不是单纯几家医院的外迁。我们要考虑今后三地的医疗、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和群众健康水平要逐步实现均质化。”市卫计委主任方来英说。
记者手记
陌生到熟悉 病人追着专家跑
作为一名长期专注医疗卫生领域报道的记者,在去年5月份以前,记者对于“燕达医院”的名字还是非常陌生的。去年5月初,听说北京朝阳医院将要与一家河北燕郊的医院共建,头脑中首先闪过一连串的问号:为什么是它?燕达究竟是一所什么样的医院?民营的?公办的?老百姓能认可吗?
这一年来,跑燕郊的次数已经超过了过去几年的总和。在燕达医院里,看到了越来越多熟悉的北京专家的面孔。天坛的、朝阳的、首儿所的……妇产科、儿科、心脏中心、神经内科的……对于这样一家医院,随着出诊时间的增多,大夫们也跟记者的感受一样:从遥远陌生到熟悉习惯。
燕郊地区拥有常住人口近60万,其中,近一半常住人口在北京工作,享受北京职工医保待遇。医疗专家的到来,首先是让这部分人尝到了甜头。在采访中,他们不止一次地说过“以后还会越来越好的。”
如果说医改,说首都功能疏解,说京津冀一体化,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显得那么抽象而疏离,而当这些概念,政策化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便利服务时,这一切对他们就变得具体而亲切起来。
而对于燕达医院这样一家大型民营医院来说,愿意主动承担起部分基本医疗服务任务,也确实盘活了社会资本办医的医疗资源,让那些昂贵的设备不再蒙尘。这一年多来,一次次地来到燕达医院,每次来最大的感受都是病人越来越多了,门诊量上去了。
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灵”,专家来了,患者也就跟着来了。(来源:北京晨报 记者:徐晶晶) 【编辑:刘文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