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同仁堂 走进高校讲中医

10.12.2015  16:39

  11月19日,对外经贸大学的校董室里一派温暖的景象——该校志远助学金收到了北京同仁堂科技发展集团的捐款。     

      志远班是对外经贸大学的一个特殊的班级。2014年,对外经贸大学面向云南、湖北、江西等8个省的农村特困地区增加了31人的招生名额,并为他们定制了“惠园起航”专项培训计划。如此小规模的学生“定制版”培养计划,在对外经贸大学还是第一次。

  该校还专门将这31名学生组成了一个班集体,取名“志远班”。对外经贸大学设立志远助学金旨在奖励那些家庭贫困,但是品学兼优的学生。北京同仁堂科技发展集团此次的助学捐款,成了志远助学金设立后的首笔捐款。

  捐赠仪式上,10名志远班学生代表领到了助学金。受助同学表示,虽然贫困,但是他们从没有放弃过走出大山的梦想。大学校园里,有老师、有学校、有热心企业的帮助,让他们感觉到在浩大的北京,并不是独身一个人,而是有无数人的帮助,“医者仁心,感谢同仁堂为我们做的一切”。

  除了助学款外,考虑到近期天气多变,北京同仁堂科技发展集团特意准备了装有感冒清热颗粒、板蓝根颗粒、清咽丸、感冒水等常用药品的爱心包,在冬日里为同学们送上了温暖。

  中医药文化进校园 开展科普讲座

  北京同仁堂开展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旨在通过捐资助学和文化传播相结合的方式,向学生群体宣传中医药文化和同仁堂“济世养生,同修仁德”的企业价值观,在年轻一代中树立起同仁堂的品牌形象,并将中医药这一文化瑰宝继续充满活力地延续下去。

  捐资助学这一模式,既是扩大同仁堂品牌影响力的一种创新尝试,也是践行企业社会责任,为贫困学生做一些实事。下一步,同仁堂还将继续摸索并丰富进校园的活动模式,将这一活动深入开展下去。

  对于中药,有在场的同学坦言,在患病时,还是会优先选择见效比较快的西药。“我对中药的理解,就是养生用的。比如要是发烧了,我会去医院打针,而不是喝汤药。

  对于现在年轻人对中医药的一些误区,同仁堂也为现场参与活动的同学安排了一场中医药文化的科普讲座。现场,来自同仁堂的蒯老师在讲座中表示,西医对于中医的冲击,从西医一进入中国就开始了。

  在20世纪上半叶,中医科学性及存在与否一直存在争议,甚至一度曾经要废弃中医。但是,包括钱学森、朱清时等众多科学界人士为中医正名,力证中医是系统的、复杂的科学。在众多有识之士的坚持下,这一中华文化的瑰宝才得以保留。

现场剖析中医理论 令同学们信服

  蒯老师还为现场的同学们介绍了中医药学的基础理论。“中医的科学性体现在它是把人作为一个复杂的整体,而不是局部。西医讲究是立竿见影,比如肚子不适,就治疗肠胃等部位。但是中医讲究调理人体的内部环境,治标治本。

  蒯老师表示,中医因人而异的治疗方案,现在看来也是非常辩证的。正所谓“同病异治、异病同治”,不同的人患同样的病,可能拿到的治疗方案就有不同。至于中药对世界的贡献更不必细言,屠呦呦教授获得诺贝尔奖,就是世界对中药学的认可。

  中医药学在当下更大的意义在于“预防”。中医所讲的“上工治未病”指的就是预防,也就是养生;同时,还包含疾病早期诊断治疗的含义。中医讲究的健康四大基石也比较契合现在人的健康理念: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

  蒯老师的讲座持续了1个多小时,而开展此次活动的校董室座位不够,一些慕名而来的同学坚持站着把讲座听完。

  不少同学表示:“听完后才知道,原来中医药能在西方医药学的冲击下延续到今天,是多么不容易。中医药学是中国自己的科学,屠呦呦教授获得诺贝尔奖也证明了中药学对世界有巨大的贡献,今后也将更多地了解这方面的知识,更加信任中医药。”(来源:法制晚报 记者:张鑫)

  【编辑:刘文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