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半城 彩树鲜花簇拥
入了秋,北京离赏彩叶的日子就不远了。还惦记着去香山看红叶?那您就OUT了。这几年,北京城里大大小小的公园、绿地,可以看彩叶的地方多了去了。仅一个东长安街,今年就增加彩叶树2万株。
逛公园,也别总惦记着天坛、颐和园。北京各种形式的公园现在已有1100多个,73.8%的居民出小区500米就能见到公园绿地。不少公园里还建起了健康绿道,方便游人慢跑、骑行,锻炼身体。
“家门口的绿道,城里头的彩叶,这在10年前的北京还无法实现。”市园林绿化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过去半个多世纪,北京都在为增加城市绿量而努力,现在北京的城市绿化覆盖率已达47.4%,近半数的建成区被鲜花绿树覆盖。随着绿量的提高,城市的绿化美化理念也在悄然发生改变,“过去追求的是快速增绿;现在不仅要绿,更要美,还要方便市民健身、休闲。”
眼下,伴随着增彩延绿等一系列重点工程的实施,北京城市绿化美化正大幅度提档升级,迈向一个新纪元。
树种:从单一变多元
北京绿化升级,颇能说明问题的是“当家树”的变迁。
当家树,即主要造林树种。倒退二三十年,北京平原地区的当家树,首屈一指是杨树。
“杨树生长速度快,又是乡土树种,耐寒、抗旱,管理也方便。”市园林绿化局造林营林处工作人员介绍,因为能快速见绿,无论是城市道路绿化,还是农田防护林网建设,杨树都是不折不扣的主力。
加上当时山区绿化树种主要是松树和柏树,曾经有一段时期,北京绿化被人戏称为“平原杨家将,山区松柏坡”。
杨树好是好,但“一枝独秀”难免单调。松、柏、榆、柳、槐等,虽然应用也不少,但树种的总体丰富程度不尽如人意。
经过20多年不间断的研发、引种、繁育,北京的“当家树”正逐渐摆脱树种单调、贫乏的境地。
2013年公布的《北京市主要常规造林树种目录》显示,北京当家树已从上世纪90年代的20多种,已增加到54种。除松、柏、杨、柳、榆等市民常见树外,还增加了不少“新秀”树种。
新秀树中,有以长寿著称的栎树;有夏天开白花、秋天结红彤彤果实的花楸树;有花香浓郁、招引小蜜蜂的椴树;有耐水湿、风姿绰约的枫杨树;有叶片肥大、滞尘效果突出的梓树……
“筛选当家树,综合考虑了各方面的因素,有的突出景观效果,有的看重其滞尘、抗污染性,有的取其生态价值。至于是不是快速见绿,已经不是最主要的评价标准。”参与目录制定的西山林场高级工程师阎海平告诉记者。
相反,一些生长速度慢、过去不受“待见”的树种,现在也跻身到当家树行列中来。“例如麻栎,是一种优秀的深山树种,树形笔直、高大,可以活一二百年,就是长得太慢。”阎海平介绍,因为长得慢,以麻栎为代表的栎类树,苗圃极少繁育。这几年随着园林绿化思路的转变,这些长寿树种也被请出深山,通过人工驯化、繁育,越来越多地应用到城镇绿化中来。
“当家树”之外,普通造林树种就更多了。本地乡土树种,加上国内外引种品种,林林总总数百个。
色调:从绿色变多彩
和树种一起丰富起来的,是城市的色彩。不少市民发现,这几年,北京街头巷尾、主干道两侧的彩叶树越来越多。不仅有银杏、元宝枫这类老牌彩叶树,还有不少叶形奇特、颜色靓丽的新面孔。
今年,东长安街新东方广场绿地改造,就有不少金色系、蓝色系的彩色针叶树,替代原先的冷季型草坪在市民面前亮相。这些彩色针叶树,身量都不高,类似于沙地柏的高度,有的呈金黄色;有的呈粉蓝色;有的叶片是绿色的,叶尖儿是金色的;有的是绿色丛中洒满金色的小点儿。
“这些树种大部分是从欧洲、北美地区引进的,近几年在几个大苗圃试种,效果不错,能适应北京干旱、少雨的气候条件。”市园林绿化局科技处处长王小平介绍,和常见的油松、侧柏等四季常绿的针叶树不同,这些彩色针叶树都具有明显的变色期,例如“金叶疏枝”欧洲刺柏,5月到11月上旬,叶子是金黄色的,12月到来年3月又变成了红褐色,很具有观赏性。
欧洲刺柏、金叶鹿角桧、夏日金欧洲紫杉、金羽毛桧柏、萨柏克黄金桧柏、蓝冰柏、蓝粉云杉、落基山圆柏……大部分彩色针叶树都没有落叶期,这就意味着,即便是在最萧瑟的冬季,仍有鲜艳的色彩可看。
北京的秋天,颜色就更丰富了。市园林绿化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继“山山看红叶”之后,北京近几年来在城区大力实施“增彩延绿”科技示范工程,推广的常绿、彩叶新品种有40多个。银白槭、银红槭、金叶复叶槭、国王枫、丽红元宝枫、秋紫白蜡等国内外优新彩色树种,在复兴门桥绿地、京藏高速沿线、奥林匹克森林公园、金中都公园、明城墙遗址公园等地广为种植。秋季是彩叶树的集中变色期,届时,金、银、蓝、绿、橙、红、紫,色彩斑斓,气象万千。
配合增彩延绿,本市正在加紧优良苗木繁育体系建设,预计今年全市将完成20万株彩色苗木的繁育;到2022年,全市彩色苗木繁育量将达到5000万株。这些优新树苗将源源不断用于北京的城乡绿化美化中。
造园:从假山水到近自然
城市的色彩在变,园林风景、造园风格也在变。
海淀健桥翔西南角,有一块东西狭长、占地4.7公顷的新建绿地,名为北极寺公园。这片不算太大的园子里,栽植了金叶榆、合欢、千头椿、矮紫杉、旱柳、绒毛白蜡等200多种植物,堪称微缩版的植物园。
植物种类丰富且不说,这个园子最有趣的部分一是路,二是湖。路不是寻常所见的水泥路,而是用小青石子铺成的野路,走在上面沙沙作响。
湖,也不是寻常所见的人工湖,只是低洼处的一两个凹塘。雨水来了,池子里蓄积出一方明净的水面,雨水下渗后,露出鹅卵石遍布的池底。池子四周,遍植菖蒲、垂柳等耐水湿植物,即便是枯水期,景色也并不荒芜。
“这湖,我们管它叫雨水花园,专门收集雨水用的。包括路,没有铺水泥,也是考虑到雨水下渗方便。”公园的景观设计师丘荣介绍,这些近自然的举措,就是要努力让这座园子和大自然融为一体,更有生机和活力。
像这样的公园,在北京已经越来越多。
数据统计显示:截至2014年底,本市已建成各类公园1100多个,其中注册公园数量从2003年的172个骤增到2014年的395个,公园面积由6300公顷增加到12859公顷,实现翻番。公园类型从最早的城市公园,又衍生出郊野公园、滨河森林公园、社区公园、滨水景观绿廊等。
“和过去很多建在围墙里的公园不同,最近几年新建的公园大部分是开放式的,和周围城市景观融为一体。并且绝大多数都是免费面向公众。”市园绿化局有关负责人介绍。造园的手法也越来越偏向于生态、近自然:堆叠的假山石、开挖的人工湖少了,成片的森林绿地、健康绿道多了。节水灌溉、雨水收集、透水铺装、生态厕所等节约型园林措施在很多公园得到了应用。
在一些地方,还兴起了“口袋公园”。这些公园面积不足1万平方米,坐落在中心城楼宇间或居民区附近;虽然体量小,但有花有草有树,路灯座椅等休闲设施也一应俱全。
“口袋公园”的概念最早起源于美国,是指规模很小的城市开放空间,用以改善高楼云集的城市中心区环境,满足中心城居民对公园的需求。1967年,世界上首个“口袋公园”——占地4000余平方米的佩雷公园在纽约53号大街落成。其每平方米每年接待游客达128人,远远超过著名的纽约中央公园。
“‘口袋公园’具有选址灵活、面积小、离散性分布的特点,可以见缝插针为城市增绿,为市民提供休闲场所。”市园林绿化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去年,“口袋公园”已在朝阳、东城、西城等几个城区试点,建设面积从百十平方米到四五千平方米不等。今年,本市又开建“口袋公园”60处,总面积40公顷,主要分布在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通州、昌平、大兴等区县,预计今年国庆前后就能迎宾。(来源:北京日报 记者:王海燕) 【编辑:刘文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