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北京

20.09.2014  22:02
  北京,祖国的心脏。从记事儿起这句话就铭刻在脑海里。

  记得小时候儿看着中国地图上的金鸡轮廓,在鸡颈处那个代表着首都北京的红色五角星儿图案格外醒目,总是在想,北京,这是一个多么重要的位置。

  记得小时候儿亲戚家的小孩儿来京,瞪大眼睛羡慕地问,你家离天安门这么近,是不是每天都要去天安门广场啊?

  记得小时候儿班里转来一个新生,看过天安门后失望地说,天安门城楼怎么和画儿上的不一样,怎么没有光芒?

  记得小时候儿很羡慕在北京的外地人,因为他们一谈论起故乡来总是两眼放光,津津乐道。

  记得小时候儿总也弄不明白,为什么北京人没有故乡?

  还记得宣武门路口儿两侧那汉白玉石桥的栏杆儿;还记得复兴门外那片绿油油的庄稼;还记得那时的中关村真的是很远很远的村儿;还记得五棵松路旁那大片的豆子地,是我们捉蛐蛐儿的好地方。

  一切仿佛都不远,一切又都已然是沧海桑田。

  小时候儿家住在宣武门、和平门、琉璃厂三点之间,那个地方叫香炉营,香炉营从北向南有六条小巷儿,都是典型的北京小胡同儿。胡同儿里挤满了一个挨着一个的四合院儿,每个四合院儿里都住着几户人家。一院子的人共用一个水龙头,几条胡同儿的人共用一个公共厕所。所以那时的人都很熟,一个院子就像一大户人家,谁家吃什么,来了什么亲戚,夫妻因为什么斗嘴,谁也瞒不了谁,家家儿都没有隐私。

  我家住的是一个二层简易楼,相比四合院儿,在那个年代就算是高大上了,虽然解个手儿依旧要走上半条街去公共厕所,但毕竟住的房间要比四合院儿规整多了。尤其是用水方便,两家儿人共用一个水龙头。两家人住的房子,凉台相通,门口相对,其实比今天的两居室距离还近,这家儿放个屁,那家儿都能闻见味儿。

  那时候治安好,邻里之间关系也多融洽,近距离出趟门儿很少锁门,出门儿时向街坊招呼一声:“帮看下门您内。”不等对门儿应答,人已经颠儿了。出远门儿即使上锁,钥匙也很少带在身边儿,一般都放在门口窗台儿上,如果上面扣个碗,那就是细心人家了。记得我们住简易楼的门外没有窗台儿,所以我家的钥匙是放在门帘儿上缝着的一个小口袋儿里。其实街坊四邻,谁家的钥匙放在哪儿,家家儿都门儿清,真怀念那时候的彼此信任。

  前不久同学聚会,一个同学回忆起他小时候儿的一件趣事儿。在那个物质极度匮乏的时代,什么都得凭本儿购买。那时的芝麻酱是孩子的最爱,可每月按人口供应,每人每月只供应一两芝麻酱。同学家人口少,而邻居家人口多,为了多买几两芝麻酱,于是就变着法儿想出一个好主意。每个月同学都趁着邻居家没人的时候,悄悄儿用邻居家放在窗台儿上的钥匙打开门,从邻居家抽屉里找出副食本儿,将写有人口数的副食本儿封皮儿卸下来,然后套在自家副食本儿的内芯儿上,因为副食店的购买记录是标注在副食本儿内页上的,这样就可以按照邻居家的人数多买几两芝麻酱了。就这样几年下来,居然压根儿没被邻居家瞧见过。当同学绘声绘色地说完这段儿往事,在座的人无不为之感叹。一方面感叹那时人们生活的艰苦,另一方面感叹当时邻里关系的和谐,谁家的东西放在那儿,都了如指掌。

  小时候上学从没听说过还要家长送的,那时候都是就近招生,学校离家也就隔着几条胡同儿。那时候不用整日里防这防那的,唯一让孩子们害怕的就是拍花的(拍花的是指拐走小孩儿的人贩子,只要在你头上一拍,小孩就会产生幻觉,两边都是大河,只能跟着人贩子走),其实这些个都是老人吓唬小孩儿的玩意儿,谁也没有真正见过拍花的长啥模样儿。

  那时的孩子放学后,玩耍的地方也都是在胡同儿里,谁家饭做好了,只要家长站在门口大喊一声:“张三回家吃饭了。”小伙伴儿们就会相互传递消息,直至通知到那个孩子。现在网上流行的“你妈喊你回家吃饭呢”就是过去的真实写照,不是在北京胡同儿里长大的人,可能还真的不了解这个典故。

  社会的发展让北京的概念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城市化建设的提速,过去老北京的东西越来越没了踪迹。北京,作为现代化的大都市,以她巨大的魅力吸引着无数怀揣梦想的外来人口,他们以能有一份儿北京的工作而兴奋,以能有一幢北京的住所儿而骄傲,以能有一个北京的户口而自豪。但他们喜欢的其实只是北京的表象,他们无法理解北京人对北京那种深入骨髓的情怀。其实这种感情是一种深深的乡情,正如游子对故乡的依恋。谁叫北京人没有故乡呢,他们只能对北京一往情深。

  真正的北京人,应该就是指四九城内的,也就是东、西、崇、宣四个城区,因为那个时候就算你是家住朝阳、海淀,进趟城也叫上“北京”。

  真正的北京人不喜欢灯红酒绿的都市繁华;不喜欢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不喜欢车水马龙的环路立交。他们喜欢的是那楼宇间偶尔冒出的一两棵老槐树,因为那儿才有北京的影子。

  真正的北京人骨子里有股藐视一切的傲气,这傲气仿佛是娘胎里带的,也好像是沾了皇城根的仙气儿。这股子傲气有时表现出某种虚荣,也就是说北京人即使饿着肚子,宁肯提个鸟儿笼在河边儿溜达,也绝不肯放下身段儿,支个煎饼摊儿做点儿营生。

  真正的北京人压根儿不稀罕那酱红色的硬纸壳嘣儿户口本里的北京户口,他们引以为自豪的是那“110”打头儿的身份证号码,他们觉着,这才是真正的北京符号,而且走到哪儿都不会改变。 责任编辑:梅玉兰
习近平致2022年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的贺信
值此2022年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举办之际,法院网
习近平会见李家超
国家主席习近平30日下午在钓鱼台国宾馆会见了新当选法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