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力保“十·一”舌尖上的安全 肉、面供应充足

19.09.2014  18:35

  中新网北京9月15日电 (记者 曾鼐)十·一佳节即将到来,京城的肉、豆、面等食品保障如何?北京二商集团宣布投入价值23亿元,共计20大类3000余种产品,保障节日京城市场食品供应。

  拥有六必居、王致和等品牌的北京二商集团,作为一家大型国有企业,常年来承担着北京食品市场的重要保障任务。近日,记者跟随“首都媒体走国企”采访团,来到二商集团多家食品生产公司进行实地探访。

   每天宰60万头猪 保“十·一”供给

  走进位于通州区的二商大红门肉类食品公司,隔着厚厚的玻璃,屠宰车间内的工作流程一览无遗:头戴帽子、脚踩长靴、身着统一长裤长袖工服的工作人员,正在对一排排的生猪进行宰割和检测。

  二商大红门公司总经理冯豪义介绍,1-8月份共屠宰生猪376万头,月平均屠宰47万头,为满足中秋节和国庆节肉食品市场的需求,9月份,增加屠宰量,屠宰生猪达到60万头。新研发的“慕尼黑”、“和谐之家”等10余种高端熟肉制品,也将于“十·一”投放市场。

  针对日前被媒体曝光的“火碱泡制美白猪蹄”事件,冯豪义提醒广消费者,挑选猪蹄,“不能贪图个儿大”。他解释,“美白”猪蹄儿添加的双氧水和火碱,是为了让猪蹄变白和增重,中国的生猪重量一般在100—105公斤,单个猪蹄重量不会大于8量,猪蹄尖儿的颜色如果泛白是不新鲜的,要挑选蹄尖儿呈红色的。

  针对猪肉食品安全,冯豪义建议“要加强跨区域管理”。他介绍,北京每天需要约2.5头猪的供应,由于本地产量有限,其中近4000—5000头猪来自外埠市场,但由于跨界跨区域管理难度较大,各地的屠宰场、猪肉厂质量等参差不齐,造假猪肉开始呈现跨区域的发展趋势,“要重视跨区域的监管,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传统切面走进大超市 丰富主食市场

  二商富月公司董事长李希进介绍,中秋、国庆“两节”期间,已提早准备了蒸煮、煎烤炸等5大类70余新品种的主食产品。主食馒头类可日供15吨、各类面条制品可日供20吨、豆包包子类可日供10吨以上。

  对于传统切面、戗面馒头等,这些广受京城百姓喜爱的传统面食,多年来由于受到技术因素限制,一直面临工业化生产的难题,但它们终于在佳节前夕走进了大超市。

  李希进说,戗面馒头的生产中,传统的老肥发面工艺已延续了几千年,但由于老面肥微生物极为活跃、最佳时间点是很难掌握的,经过多年的技术研发,研发了干法老肥技术,使麦香味十足的戗面馒头得以规模化生产,已投向市场。

  对于传统切面的生产,李希进说,已在国内开创了规模企业压切面的先河,自今年7月底起,每天按成本价供应市场传统切面8吨以上,至今、已投放了200多吨,两节期间共计划投放500吨。

   严禁明矾 力保豆制品安全

  在二商希杰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的工作间,诺大的屏幕上显示着各个加工车间的工作实况。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车间、库房安装有100多个摄像头,随时监控着各道关键工位的生产和检验情况。

  北京二商希杰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生产豆腐、豆制品的已有超半个世纪的历史,著名的“白玉”产品已形成五大系列100多个品种。

  二商希杰食品安全部主任王玉民认为,豆制品等的安全问题需要重视。他说,一些小型的豆腐生产厂家为了降低成本,常采用工业盐卤,造成重金属超标;而一些凉皮、凉粉等商家为了让产品口感滑嫩,常加入明矾等化学试剂,对健康非常不利;而由于豆芽生产很费水,1吨豆芽需62吨水,一些商家便利用化学试剂替代水来进行生产。 

  他说,有些“不法做法”非常隐蔽,且在市场上很难分辨。他提醒消费者,“所有的食品生产是有固定的成本,不能太贪图便宜”。(完) 【编辑:曾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