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艺:续写舞台华章 传承红色基因

09.07.2021  22:41

位于北京市东城区王府井大街22号的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首都剧场)。

8日,国家一级演员、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员濮存昕在首都剧场接受采访。(摄影:徐婧)

  中新网北京新闻7月9日电 (徐婧)位于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首都剧场)东侧的北京国际戏剧中心将在今年落成并投入使用,届时北京人艺将用五个剧场迎接四方观众,在历史沉淀中书写新的未来。

  “北京人艺自建院以来,在每一时期都会推出具有时代特色和家国情怀的剧目,用作品传承红色基因。”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副院长冯远征在近日的一场座谈会上如是说。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始建于1952年6月,首任院长为著名剧作家曹禺,现任院长任鸣。作为中国最负盛名的专业话剧院,北京人艺在长达60余年的艺术发展中不仅形成了鲜明的演剧风格,也培养出了一大批在舞台和荧幕上都熠熠生辉的话剧演员。

  6月29日,94岁的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员、导演蓝天野在人民大会堂获颁“七一勋章”;今年上半年,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员濮存昕和王斑分别获得了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和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的荣誉。

  4日,由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联合推出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话剧《香山之夜》第二轮演出在首都剧场收官。

蓝天野:把艺术传承作为使命担当

  蓝天野出生于1927年,是我国著名表演艺术家、话剧导演。从青年时代起,他就参加革命工作并从事进步文艺活动。1945年,18岁的蓝天野开始投身话剧事业,1948年加入华北大学文工二团任演员,1952年成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建院后第一批演员。

  加入北京人艺后,他先后在《茶馆》《北京人》《蔡文姬》《》《甲子园》等70余部话剧中塑造了众多经典人物形象,出演了《渴望》等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的影视剧,成就了一代观众心中的经典形象。

  离休后,蓝天野一直担任北京人艺艺术委员会顾问至今。他曾表示,只要党需要我、观众需要我,我就要发好光和热。

  90岁执导北京人艺原创剧目《大讼师》、93岁连续登台11场参演话剧《》、94岁再次出山执导的《吴王金戈越王剑》于2021年3月在首都剧场上演……耄耋之年的蓝天野不断刷新自己创造的年龄最大话剧导表演纪录。

  此外,蓝天野还一直参与着北京人艺的艺术人才培养工作。为北京人艺“表演学员培训班”学员亲自授课、参与“青年演员培养计划”、带领青年演员同台演出,蓝天野用自己的经验和能力“托举”起青年一辈,帮他们开启艺术探索之门。

濮存昕: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濮存昕于1953年出生,是国家一级演员,曾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副院长,现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从艺四十余年,濮存昕奉献了无数家喻户晓的荧幕形象和舞台形象。为确保每年近百场的演出任务,他放弃多部影视剧拍摄,多年来主演了《茶馆》《李白》《蔡文姬》《哈姆雷特》等数十部古今中外经典话剧,多部作品反响热烈,一票难求。

  “虽然说艺无止境,但是割麦子一刀一刀总能割到头,演戏一场一场演,也总能推开最神秘的那道门。”为推开那道门,濮存昕曾在腿疾病发和持续高烧情况下带病坚持排练演出,甚至在父亲病危之际仍是医院和排练场两头跑,从未耽误一场演出。

  在演艺工作外,他还先后担任了中国卫生部预防艾滋病宣传员、国家禁毒委员会宣传形象大使、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无偿献血形象大使等社会职务。为完成这些使命,他放弃影视拍摄和个人休息,奔波于医院病房、戒毒所和艾滋病患者家中;身体力行多年义务献血累计十余次……还发起了国内第一个以个人名义设立的公益基金“濮存昕爱心基金”,用于帮助困难地区儿童和艾滋孤儿等群体。谈及投身公益事业的初心,他说,“我始终记得自己在入党申请书中写下的那句:‘我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北京人艺:用话剧传递精神力量

  “北京人艺从建院初期就具有红色基因。”冯远征介绍,剧院在每一历史时期都会推出具有时代特色和家国情怀的作品,用作品传承红色基因。

  上世纪的五、六十年代,剧院以演出郭沫若、老舍、曹禺的剧作而闻名于世,著名戏剧家焦菊隐先生曾担任剧院的总导演,上演了《龙须沟》《茶馆》《骆驼祥子》《雷雨》等一批中国话剧史上的经典名作。

  近年来,北京人艺立足经典,着眼原创。《白鹿原》《窝头会馆》《喜剧的忧伤》《司马迁》《杜甫》等剧作吸引着新一代观众不断走进剧场。

  此外,在2003年抗击非典、2008年汶川地震和去年新冠疫情期间,剧院都分别推出了相应主题的剧作,用话剧传递给观众精神力量。冯远征谈到,去年推出的话剧《社区居委会》就以抗疫的另一战线——社区抗疫为背景,反映了全民抗疫的历程,讲述了平凡中的伟大。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北京人艺推出重大革命历史题材话剧《香山之夜》,为更为准确和细腻塑造好伟人角色,饰演毛泽东的演员王斑先后三次到香山革命纪念地采风学习,并在每天排练前朗读《毛泽东选集》。“只有把这段历史‘吃透’,才能在舞台上把故事讲给观众”,王斑说。(完) 【编辑:陈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