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北京交通大学建设发展重要成果回顾

31.12.2015  19:27

  Xik北京交通大学新闻网

  Xik北京交通大学新闻网

1、李克强总理向“中俄交通大学校长论坛”致贺信    9月4日,由我校承办的第二届中俄交通大学校长论坛在京举行,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发来贺信。李克强在贺信中表示,当前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深入发展,交通领域合作成为两国务实合作的新亮点。推动中俄基础设施和互联互通建设领域的合作,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与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对接的重要内容。本届论坛聚焦中俄高铁合作,符合两国战略需求,很有意义。李克强勉励两国交通类高校互学互鉴、携手共进,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进一步拓展合作领域,提高合作水平,为推进两国合作、增进民间友好做出新贡献。   ◆ 2、120周年校庆活动正式启动   2016年,北京交通大学将迎来120年双甲子校庆。今年9月,学校正式发布校庆公告,并在9月19日81级校友毕业30年值年返校庆祝大会上,举行120周年校庆启动仪式,发布校庆主题、标识,开通校庆专题网站,正式拉开学校120周年校庆的序幕。学校定于2016年9月10日召开校庆大会,120周年校庆主题是“思源·交融·创新”。   2016年作为交通大学校庆年,海峡两岸五所交大以12个校庆共同项目为引领,携手开展交通大学120周年校庆活动,共同打造交通大学“国家名片”。   ◆ 3、学校综合改革方案获得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同意批复。   ◆ 4、《北京交通大学章程》正式发布   《北京交通大学章程》6月26日正式发布、生效,这标志着我校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贯彻落实《章程》是推进学校事业发展的又一次重要契机,将成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一项重要工作。   ◆ 5、深入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   制定《中共北京交通大学委员会在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中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的实施方案》,按方案推进各项工作。校党委书记、校长及各二级党组织书记讲授专题党课,完成全体处级干部三个研讨专题的学习,在学生党员骨干中开展“三严三实”专题党课学习。   ◆ 6、“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稳步推进   在大量调研基础上,全校各部门各单位群策群力,顺利推进学校“十三五”规划以及专项规划、学院规划编制工作。学校“十三五”规划面向全校师生、校友、董事单位开展了征求意见工作。   首届国际咨询委员会召开,邀请来自海内外多所国际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为学校“十三五”规划“把脉问诊”。   12月,经过第七届教代会第三次会议和学术委员会审议。   ◆ 7、威海校区获教育部正式批复,首批新生入校   4月19日,教育部正式批复我校建设威海校区。9月7日,举行揭牌仪式暨2015级学生开学典礼。校区以国际合作办学为主,通过与国外知名大学合作,引进国外课程体系,进行双语或全英文授课。   ◆ 8、QS2015金砖五国大学排行榜:我校位列中国大陆24名   英国QS公司发布的“2015年金砖五国大学排名”(QS University Rankings: BRICS 2015)显示,在金砖五国(中国、巴西、俄罗斯、印度、南非)大学400强中,中国大陆有110所高校进入榜单,其中进入前100名的有39所高校。我校在金砖五国中排名57,在中国大陆中排名24。在“QS2015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分为5大类、36个学科)中,我校有4个学科(计算机科学;电气与电子工程;机械、航空与制造工程;数学)进入世界顶尖学科前400名。   ◆ 9、中美、中英、中俄联合科研中心被纳入三大人文交流机制   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共建的“中美高速铁路安全服役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与英国伯明翰大学联合成立的“中英高铁研究中心”,与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交通大学共建的“中俄交通学院”,与莫斯科国立交通大学和圣彼得堡国立交通大学共建的“中俄高铁研究中心”被纳入中美、中英、中俄三大人文交流机制。       ◆ 10、人才育引工作取得新进展   国家各项人才工程申报人数和质量不断提高,相关工作平稳顺利。 “千人计划”长期项目入选者:刘小平 “千人计划”外专项目入选者:卢保聪 “千人计划”青年人才项目入选者:王熙、黄海 “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柯燎亮 13人入选第二批“卓越百人计划”,其中8人为校外引进人才;5人入选第二批“海外学者短期聘任计划”。   ◆ 11、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平稳顺利   152人申报晋升,116人获评通过。其中正高31人,副高65人,中级20人。   ◆ 12、学校3个月及以上公派教师出国研修今年共派出95人,当年新录取80人。   ◆ 13、博士后管理工作再上台阶   我校1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参加全国博管会组织综合评估,其中交通运输工程流动站被评为优秀,10个流动站被评为良好。相关成果在“纪念中国博士后制度实施30周年网络成就展”成功展出。   ◆ 14、教师个人获奖成绩喜人   5人获2014年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李德才、李文兴、刘志刚、王移芝、卢苇 1人获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李德才 2人获宝钢优秀教师奖:路勇、刘伊生 1人获北京市先进工作者:汪越胜 2人入选北京市宣传文化“四个一批”人才:何玉芳、蓝晓霞 2人获第十一届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戴胜华、房海蓉 2人获201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裴丽、吴建军 1人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向宏军 1人入选2015年度“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培养工程:赵耀 1人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刘留 1人获评欧洲华人十大科技领军人才:刘小君 1人获复旦管理学杰出贡献奖:高自友       ◆ 15、不断探索和实践人才培养新模式   启动2016版本科培养方案修订工作。新培养方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设置专业核心课程和综合专题研究课程,并逐步实现小班授课。理学院试点开展大类培养,自2015级起实施。开展双学位教育试点,在金融学、会计学、工程管理、法学、英语、传播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7个专业开设双学位专业,共招收416名学生。   设计研究生基本学制调整方案,学术型硕士基本学制由2.5年调整到3年,博士生由3年调整为4年。以轨道交通控制与安全重点实验室为试点,启动人才培养特区建设工作,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机制、新方法,在博士生出国联合培养、教学改革与建设等方面对人才培养特区进行政策倾斜。   ◆ 16、完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完成经管、运输学院的评估试点,通信工程和车辆工程两个专业试点参与国际专业认证工作。   ◆ 17、继续推进产学联合培养   按电子组、工程组、轨道组、海外班4个项目组组织实施,共有15家企业、172名学生参与,最终选拔42名学生进入试点,实行校企双导师联合培养。 加强轨道交通行业领域和北京地区培养基地建设,与南车集团青岛四方、上海申通地铁、深圳地铁等轨道交通企业建立研究生培养基地。   ◆ 18、着力加强国际化人才培养   以2012版培养方案为基础,分别制定中俄交通学院、北京交通大学-兰卡斯特大学学院、汉能国际学院培养方案,同时中外合作办学专业达到3个:“纳米材料与技术”、“机械电子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 19、教师教学能力有效提升   依托教师发展中心,组织开展教学工作坊等多种形式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培训活动30余次,参与教师900多人次。   ◆ 20、获批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北京高等学校示范性校内创新实践基地1个,北京高等学校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1个,获批1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课程。   ◆ 21、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创新活动蓬勃开展   成立“创新创业教育中心”。 在第八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上,我校3篇论文、1项作品从近800所高校的1600余项作品中脱颖而出,在年会上交流,1篇论文获评“优秀学术论文奖”,取得我校在全国大创年会上的历史性突破。 全年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共立项647项,其中国家级项目81项,北京市级项目100项,参与学生数1700余人,指导教师数416人。举办了第二届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作品展,共展出96项优秀大创实物类作品。全年支持大创重点项目立项38项,获得学科竞赛国家级一等奖4项,国家级二等奖3项,省部级一等奖4项,省部级二等奖5项;发表论文14篇,其中A类论文5篇,申请专利3项。   ◆ 22、学科竞赛成绩取得重大突破   本科生获国家级及以上学科竞赛奖励190项,其中国际一等奖1项、二等奖11项、单项奖16项;全国特等奖6项、一等奖17项、二等奖50项、三等奖88项、单项奖1项。 第39届ACM国际程序设计竞赛全国总决赛,我校参赛队取得第28名的历届最好成绩;2015年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荣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10项;2015年全国大学生“西门子杯”工业自动化挑战赛,荣获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第九届中国节能竞技大赛,夺得燃油大学专科组一等奖和最佳进步奖,均取得突破性成绩。 第十四届“挑战杯”中航工业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荣获二等奖1项、三等奖5项、优秀指导教师奖3项,获奖数量均取得最好成绩;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荣获银奖1项;首届全国移动互联创新大赛,荣获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首届中美青年创客大赛,荣获全国二等奖1项,创新创业类竞赛取得突出成绩。 研究生获国家级及以上学科竞赛奖励86项,其中国际入围奖1项,全国特等奖2项、一等奖15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53项、优秀奖5项。   ◆ 23、调整博士生导师遴选方式   制定《北京交通大学关于教师申请招收博士研究生的若干规定(修订)》。2015年通过招生资格审核的博士生导师530人次。   ◆ 24、我校宁滨、高自友、张秋生、赵耀、刘伊生、张明玉被选聘为第七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其中校长宁滨为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评议组召集人。   ◆ 25、推进中欧博士生院建设,成功举办首届中欧博士生院暑期学校   首届暑期学校是中欧教育联盟(SEEEP)“中欧物流、信息化、管理与服务科学博士生院可持续工程博士生院”的活动内容之一。   ◆ 26、成功举办“中关村青联杯”第十二届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   竞赛由我校承办,首次得到高新技术企业联合会——中关村青年联合会的领衔赞助支持。本次赛事中我校师生共获得一等奖2个,二等奖4个,三等奖4个。   ◆ 27、推进“科教融合”实验室建设   组织6个学院,对30个轨道交通领域学科科研实验室进行更新改造,提升科研实验室的教学功效,促进科教融合,教研相长。   ◆ 28、推进研究生课程改革和质量认证体系建设   启动学校研究生课程质量认证体系建设工作,成立专家顾问组,重点推进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建设。在公共课程中,探索实行水平考试制度。获得保研资格本科生提前选修硕士课程。   ◆ 29、举办中国城市轨道交通高层论坛和京津冀协同创新与交通一体化高层论坛暨轨道交通互联互通座谈会等行业论坛,多渠道扩大学校在轨道交通行业的影响力。   ◆ 30、硕士研究生生源结构有所改善   2015年接收推荐免试研究生人数较2014年增长66.9%,共接收1305名,其中来自985、211高校的推免生有大幅增长。   ◆ 31、研究生奖助学金管理办法进一步优化   组织修订硕士和博士生奖助学金管理办法,重点设计奖助学金名额分配算法,充分发挥奖助学金在吸引优质生源方面的作用。   ◆ 32、研究生教育教学成果喜人   我校推荐的机械工程领域张东利和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李美华2名全日制工程硕士获得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第二届“工程硕士实习实践优秀成果获得者”荣誉称号,为我校首次获得该奖项,全国获奖人数89人。   ◆ 3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果显著   3个班级、3个宿舍获评2015年北京高校优秀学生基层组织,11个班级荣获北京市先进班集体,264个本科班级荣获北京交通大学先进班集体、校院优良学风班,99个班级获评学习进步班集体等4类特色先进班集体。 建艺学院本科生第一党支部获北京市红色“1+1”示范活动一等奖,13个支部分获3个三等奖、10个优秀奖,学校获优秀组织奖。 学校获评北京市2014年度征兵工作先进单位。 通信1302班获北京市“我的班级我的家”十佳示范班集体及北京交通大学第十六届周恩来班荣誉称号。 本科生1469人次获各类荣誉称号,5776人次获各类奖学金,其中10人获思源-校长奖学金,10人获知行专项奖学金,119人获得国家奖学金,奖学金获奖比率为55.7%(人次)。 学校获教育部2014年度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绩效考评全国第三名。 2个研究生党支部、1个研究生宿舍获评2015年北京高校优秀学生基层组织,3个研究生班级获评“北京市先进班集体”,74个研究生班级获评校级先进集体。 研究生共有2013人次获得各类荣誉称号和奖学金,占参评人数的30.6%。共有472人分别获得宝钢、智瑾等30项专项奖学金。   ◆ 34、学生荣誉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   进一步扩充奖励项目,增加学生受奖覆盖面。对本科生最高奖项“思源奖学金”调整为面向10个全面发展学生的“思源—校长奖学金”和10个专项优异学生的“知行专项奖学金”,增设民族生优秀奖学金、“起航”奖学金、“砺剑”奖学金等。   ◆ 35、学风建设与学业辅导进一步深化   启动搭建“校-院-班-舍”四级学业辅导体系;深入推动学业辅导“三三结合”制;完善“基础课-专业课”课程辅导体系,共开展各类课程辅导18场,覆盖学生群体6000人次。组织各类朋辈帮扶、学风宣讲120次,覆盖学生群体4000人次。 各学院结合307场研究生学术论坛和学术沙龙,依托宣讲专家队伍,开展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41场,共84学时。 共举办12场“院士校园行”和175场“与大师面对面”名师讲坛,面向全体学生开放,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成功举办第二十五届“慧光杯”研究生学术文化节论文评选活动,共征集论文655篇。举办创新创业大赛活动,征集19个团队的21个项目。   ◆ 36、有序推进心理健康教育   完成个体咨询1216人次,团体咨询78人。完成阳光心理论坛22期,顺利开展心理健康文化月、文化周,指导各类团学社班组织开展素质拓展近20次。圆满完成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基地培训任务。   ◆ 37、建艺学院辅导员刘萍荣获“第七届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提名奖”。   ◆ 38、“奖、贷、助、勤、减、补、偿”经济资助体系不断完善   发放各类助学金、补助约3000.5万元,为2755名学生办理各类国家助学贷款1984.9万元,实现应贷尽贷。经管学院2011级学生斯钦图亚荣获“国家资助 助我飞翔”全国百名励志成长成才优秀学生典型荣誉称号。我校学生自强社获中国扶贫基金会“爱心团体”称号。 设置研究生“三助”岗位1571个(助教971个、助管600个),上岗研究生2705人次(助教1175人次、助管1530人次),发放助教、助管津贴446.4万元。   ◆ 39、全面推进“学生党员先锋工程”   完善校、院、支部三级教育培训体系,完善党员述职评议环节,制定优秀、合格量化标准。共34个本科生党支部、7个研究生党支部参加北京市红色“1+1”活动。 学校红色“1+3”活动以学风建设和宿舍文明建设作为工作重点,重点针对党员责任区内学业困难群体和不文明宿舍开展对接和帮扶,实现全面带动、共同提高。 组织两期研究生党员骨干培训班,并特别增加赴西柏坡纪念馆和国家博物馆体验式学习实践活动。   ◆ 40、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开展   开展“实践砥砺青春,梦想纪录中国”暑期社会实践主题教育活动,全校共组建团队193支,1870人分赴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及直辖市开展实践活动。学校获评首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 获评全国大中专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全国优秀团队1支,首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优秀团队10支,首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优秀成果20项,首都高校社会实践先进工作者5人,首都高校社会实践先进个人5人。   ◆ 41、国防教育工作有序进行   继续加大征兵宣传力度,共完成45名学生应征入伍和37名大学生士兵退伍返校工作。   ◆ 42、话剧《茅以升》成为我校引导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   大型原创话剧《茅以升》5月在西安举行3场巡演;9月于北京人民大会堂“共和国的脊梁”晚会上呈现精彩片段;10月共举行5场专场演出;在第五届北京大学生戏剧节中荣获“最佳编剧奖”和“最佳男演员奖”,学校荣获“优秀组织奖”。   ◆ 43、“高雅艺术进校园”、“民族艺术进校园”异彩纷呈   全年共举办“高雅艺术进校园”、“民族艺术进校园”演出活动4场。 学生艺术团开展国际国内演出13场。学生艺术团4月赴巴西坎皮纳斯州立大学孔子学院进行交流演出;5月,参加“2015年中央电视台法语大赛启动仪式”相关演出,受到刘延东副总理亲切会见及法方外长和活动受邀嘉宾的高度评价。 学生艺术团交响乐团荣获“全国第四届大学生艺术展演器乐组一等奖”。   ◆ 44、全年我校志愿者团累计志愿服务时长17400余小时。14名志愿者获评“2015年国际田联世界田径锦标赛优秀志愿者”,我校获评“优秀组织单位”。   ◆ 45、成立北京市第一家学生体育总会,开展多项大型赛事及体育活动。   ◆ 46、学校高水平运动队捷报频传   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参加世界、全国和北京市各级各类体育竞赛20余项次,获区域性国际冠军3项,亚军3项,季军3项;全国冠军4项,北京市冠军21项。高水平跆拳道队获得区域性国际比赛冠军3项、亚军3项、季军2项;全国比赛冠军2项。高水平羽毛球队参加中国大学生第十九届羽毛球锦标赛获得2项冠军;男子排球队获得泛波罗的海大学生运动会排球亚军。   ◆ 47、招生与就业工作质量稳步提升   本科生设置招生专业(类)23个,录取3704人。新生专业满足率95.38%,为近年来最高值。新建62所生源基地中学,生源基地总数达到414所。 威海校区首次招生,完成计划116人,生源质量良好。 各类毕业生共计6626人,毕业博士研究生就业率为98.27%,硕士研究生就业率为99.29%,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为98.03%,高职毕业生就业率为92.15%。本学年共有495名毕业生在西部地区就业,入伍预征3名,自主创业8名,应聘村主任村支书助理10名。       ◆ 48、全年科研经费6.4亿元 截至2015年12月20日,本年度新增科研项目2111项,合同经费6.40亿元,其中纵向项目1325项,经费4.18亿,横向786项,经费2.22亿元。   ◆ 49、重大科技项目再获突破   新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经费继2012年后再次突破1亿元。 新增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高铁联合基金项目2项。 新增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2项,国家重点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自由申请)2项。 国家“863”计划:新增课题1项,子课题项目11项,经费1075万元。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新增子课题30项,经费1593万元。 中国铁路总公司科技计划:29个课题获得批准立项,其中重大课题3项,科技经费1560万元。参加课题50项,科技经费861万元。 国家铁路局科技计划:20个课题得到立项批准,科技经费644万元。 新增北京市科委项目22项,经费1548万元;北京市教委共建项目立项18项,经费1598万元;其它省、部、直辖市等纵向项目144项,科技经费4826万元。   ◆ 50、在2016年中国铁路总公司科技计划指南建议征集工作中,提交项目指南建议31项,积极参加与中国铁路总公司科技管理办法的制定工作。   ◆ 51、瞄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着力预研工作,通过优化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源配置,对重点研发项目团队给予有力支持。   ◆ 52、科技奖励再获佳绩   2015年我校共申报国家、省部级及以上科技奖励47项,已获得省部级科技奖29项。 国家奖:我校共申报2015年国家科学技术奖6项,其中主持完成2项,参加完成4项。目前,我校1项参加成果通过初审。 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我校共申报6项,其中主持完成5项(含直报国家奖1项),参加完成1项。4项主持成果分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参加成果获一等奖1项。 北京市科学技术奖:我校共申报6项,其中主持完成2项,参加完成4项。4项参加成果均获得三等奖。 铁道学会奖:获得2014年铁道学会奖20项,我校主持完成9项。其中,主持成果分别获一等奖4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参加成果分别获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2项。申报2015年中国铁道学会科学技术奖20项,其中我校主持完成8项,铁道环保奖1项。目前已通过形式审查。   ◆ 53、创新平台建设成果斐然   新增水中典型污染物控制与水质保障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市高速铁路宽带移动通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轨道交通移动通信国家认可实验室三个省部级平台,学校省部级及以上创新平台达到49个。 轨道交通运行控制系统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完成建设,准备验收。 轨道工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绩效考核为优秀,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绩效考核为良好,两个实验室均得到北京市科委专项项目支持。 新增轨道车辆运用工程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 组织推荐土建学院和交通运输学院联合申报“高速铁路安全服役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得到中国铁路总公司的支持。   ◆ 54、高水平论文质量稳步提高   2015年中国信息研究所公布的论文统计结果中,2014年SCIE收录我校论文946篇,比2013年增长了25.3%,全国高校排名54位,较2013年排名提升了4位;EI收录期刊论文1355篇,比2013年增长8.8%,全国高校排名32位,较2013年排名提升了1位;CPCI-S(ISTP)收录会议论文528篇,比2013年增长3.9%,全国高校排名11位,比2013年提升了3位。   我校赵勇发表的论文《深埋隧道软弱围岩支护体系受力特征的试验研究》及孙晓明发表的论文《基于分时电价的电动汽车有序充电控制策略设计》获评2014年度“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内学术论文”。Nature出版集团的Scientific Reports (《科学报告》)刊发我校机电学院燃烧与热力系统研究团队研究成果。《Sphere Drag and Heat Transfer》,作者段志鹏、何伯述。   ◆ 55、知识产权与技术转移   截至2015年12月20日,学校共申请专利490项,比去年增长48.5%,其中发明专利378项,占专利申请总量的77.1%;授权专利283项,比去年增长47.4%,其中发明专利授权216项,占专利授权总量的76.3%;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44项;申请PCT专利5项,授权国外专利3项。 2015年我校共6项成果通过相关部门的技术鉴定。 荣获第十七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高校展区优秀展品奖、高校展区优秀组织奖及第十七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优秀组织奖、优秀展示奖及优秀产品奖。   ◆ 56、学术影响力不断提升   积极组织开展各类学术交流活动,主办、承办国际学术会议和国内高水平学术会议13个,主办交大大讲堂系列讲座7讲。 以“交大大讲堂”系列丛书、“CTCS-3级列控系统互联互通测试平台”和“大型跨海隧道修建的核心技术体系”三个作品著作权为依托,以创新为切入点,当选“2014CPCC十大中国著作权人”。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连续第7次入选北大中文核心期刊,并被认定为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2015-2016年度)(含扩展版)。   ◆ 57、军工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   新增国防科研项目82项,合同总经费6795.85万元,其中纵向项目2182万元。目前获批武器装备预研支撑项目3项、武器装备通信预研项目2项,技术基础项目5项,航空基金项目3项,武器装备预研基金项目1项,载人航天预研项目3项,军口“863”课题1项,其他纵向项目12项。申请国防专利1项,授权1项;与国防相关的民用专利申请74项、授权53项。提交国防科技报告6篇。   ◆ 58、人文社会科学成果丰硕   截至12月16日,人文社科科研项目452项,合同经费7308.8万元,其中横向项目99项,合同经费2279.6万元,纵向项目353项,合同经费5029.2万元。北京市教委公布的《2014北京地区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发展报告》中,我校人文社科研究经费投入在2013年全国高校人文社科研究经费投入排名31位,在2013年北京地区高校人文社科研究经费投入排名第4位。 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9项,立项率为21%,高出全国平均立项率7.5个百分点,创历史新高。其中,由经管学院张明玉教授为首席专家主持申报的课题“新型城镇化下农产品物流体系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中标2015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这是我校第3次获批此类项目;由经管学院裘晓东教授主持申报的课题“多元产业集团投资控股型战略的产业选择量化方法研究”获批立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这是我校第3次获批此类项目。 获批北京市社科基金项目25项,立项率为61%,北京市排名第一。获批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项目13项,立项率为59%。获批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5项。 张真继教授主持的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北京市网络舆情生态传播系统研究”验收被获评优秀。 我校主持完成的4项成果获教育部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其中叶龙教授等撰写的研究报告“北京市轨道交通司机安全性评价与管理研究”获得二等奖,荣朝和教授等撰写的专著“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研究——认知与建构”、赵坚教授撰写的专著“集约型城镇化与我国交通问题研究”、皇甫晓涛教授撰写的专著“文化资本论”获得三等奖。 11篇专家建议入选相关部委成果要报,其中2篇被国家领导同志批示,2篇被北京市领导同志批示。专家建议入选北京市社科规划办《成果要报》数量在北京高校中排名第一。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北京交通发展研究基地”三期建设验收被评为优秀,成为连续三期均被评为优秀的基地。 组建“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院”,培育建设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 《学报》(社科版)入选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2014版)》,入选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4年版。       ◆ 59、俄罗斯运输部部长马克西姆·尤里耶维奇·索科洛夫受聘为我校名誉教授。   ◆ 60、接待28个国家(地区)的短期访问团组和个人共计1725人次。   接待波黑驻华大使、泰国驻华公参、肯尼亚国家铁路局董事会董事长、蒙古交通运输部部长顾问等政府高级官员。   ◆ 61、国际合作交流往来工作稳步推进   与来自13个国家和地区的31所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其他单位签署44份合作协议。 主办、承办及协办国际学术会议共12个,组织泰国铁路建设与运营高层管理人员2期培训班及印度重载铁路高层管理人员2期研修班。 学校因公临时出国境团组251个,共计473人次。 接待港澳台地区团组11个,共计98人次。学校在校港澳台侨学生(含交换生)27人,派往台湾交换生79人。全年共有3个项目获得教育部“万人计划”项目资助,累积资助金额60.3万。   ◆ 62、孔子学院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4月,学校与巴西坎皮纳斯大学合作设立的孔子学院揭牌仪式举行。 受国家汉办邀请,美国德克萨斯南方大学孔子学院学生代表团来华参加孔子学院夏令营,该校男子篮球队访华期间与学校篮球队进行巡回比赛。 9月,比利时鲁汶大学Group T- Academy孔子学院与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签订合建孔子学院协议。   ◆ 63、获批外专引智项目82项,计693万元   较2014年增加99万元。其中,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计划”)4项、引进海外高层次计划1项、海外名师项目3项、学校特色项目2项、学校重点和常规引智项目72项。2015年我校继续提供外专引智配套和培育经费330万元。完成2016年国家外专局和教育部外专引智项目的申报工作,共申报外专引智项目64项,计1964.76万元,包括海外名师项目和学校特色项目等。申报2016年高端外国专家项目14项,计250.42万元。   ◆ 64、“汉能新能源学院”正式入选教育部和国家外专局“高校国际化示范学院推进计划”。   ◆ 65、学校“信息与交通运筹学创新引智基地”正式获批立项,丹麦奥尔堡大学教授Poh Chiang Andrew Loh正式入选“外专千人计划”,新增高端外国专家项目3项。   ◆ 66、与荷兰伊拉斯姆斯大学共建“中荷全球供应链和物流研究所”。   ◆ 67、国际教育交流工作再上新台阶   2015年,我校共有来自107个国家的1885名留学生,其中长期生1175人、短期生710人,留学生总量较上年增长7%。 2015年,我校共派出(出国出境)学生1144人。 配合中俄交通学院成立,编写、发行《道路无限》及《大道交通》两本史料图书。 成功获批教育部“中蒙交流专项奖学金”项目,加入商务部“援外高级学历学位教育专项计划”。 2名留学生摘得第六届北京市“十大汉语之星”。 国际教育交流中心获2015年度北京高校外国留学生管理优秀团队奖,1人获2015年北京市高校青年留管干部业务技能大赛二等奖。   ◆ 68、开创校友工作新局面   召开毕业30、20、10年校友毕业值年返校活动,2000余名本科及研究生校友重返母校,返校人数创新高;实现校友全方位参与“选培送扶”人才培养全过程工作;成立北京交通大学三亚校友会,逐步建立非省会城市校友会。成功举办会计分会成立大会暨首届会计主题论坛。成立我校第一个以服务校友为宗旨的大型社团——校友服务志愿者协会。启动校友励学金并推动校友年度捐赠活动,捐款额超过15万元。   ◆ 69、党委书记曹国永出席第十一届交通大学校友联谊大会暨第八届交通大学全球校友商界领袖峰会。   ◆ 70、校长宁滨出席交通大学校友总会第十二届理事大会,作第十一届理事会工作报告,并在中国名校大学校长论坛上发表主旨演讲。   ◆ 71、学校与中国留学人才发展基金会合作共建成立北京交通大学汽车技术与管理研究院。   ◆ 72、基金工作稳步发展   全年筹集资金4748万元,其中捐赠收入2780万元,争取中央财政配比资金1968万元。全年累计公益支出达11877万元,其中支持学校科研建设和学术交流等1513万元,支持学校基础设施建设1亿元。新增基金项目26项,其中新增奖助项目10项,项目总数已达221项(其中奖助项目103项)。 启动校庆120周年筹资相关活动,召开筹资工作推进会,发布《北京交通大学“交大梦”120周年校庆筹资计划》,制定潜在大额捐赠者开发计划,推进校院两级筹资体制建设。 基金会荣获基金会中心网FTI透明指数排名全国第一;荣获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育基金工作研究分会全国“教育基金工作先进单位”。   ◆ 73、完成修订《北京交通大学校企合作管理办法》和《北京交通大学董事会章程》,与14家政府、企事业单位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全年新增董事单位一家。   ◆ 74、海滨学院规模和影响力日益提升   2015年学院录取新生3345人,在校生达到12000人。一志愿生源满足率达97.6%,最终一志愿录取率达93.5%。2015届毕业生2838人,最终落实就业2690人,就业率超过94%。       ◆ 75、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通过个人自学、辅导报告、学习研讨等多种形式,紧紧围绕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宣传思想工作等内容,强化思想理论武装。突出问题导向,保证学习时间和效果,邀请徐光春、张东刚、徐艳国、刘书林等领导专家来校作辅导报告,开展校院两级中心组学习10场次;组织“部长进校园”活动,邀请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交通运输部部长杨传堂来校作形势政策报告。   ◆ 76、党风廉政建设有力有序有效推进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纪委、教育部和北京市党风廉政建设精神,全面落实党委的主体责任和纪委的监督责任,编印《中央八项规定及配套制度有关文件选编》,购买《微腐败案例选编》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发放给中层干部;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公务接待、办公用房和公务用车等专项检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存在突出问题和隐患大检查,有力地推进了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收到了良好效果。   ◆ 77、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从严管理干部   开展2014年干部选拔任用“一报告两评议”工作。完成200名处级干部人事档案专项审核、个人有关事项报告抽查核实工作,开展针对处级干部违规办理和持有因私出国(境)证件、处级及以上干部在企业兼职、领导干部参加社会化培训等的专项检查和整治工作。开展干部实践体验培训,通过校内外挂职锻炼等多种方式不断加强后备干部和队伍建设。   ◆ 78、贯彻落实《发展党员工作细则》,开展党员发展工作专项检查和整改。   ◆ 79、召开党建工作研讨会,对当前学校党建工作面临的问题进行研讨,进一步明确了二级党组织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和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路和方向。   ◆ 80、对外宣传工作取得丰硕成果   全年重点媒体文字报道225篇,千字以上108篇,人民、光明、中国教育报等媒体报道25篇次,整版报道8篇,头版头条37篇;电视新闻134条;5家以上媒体集中报道15次,深度报道数量显著提升。中俄交通大学校长论坛等活动宣传实现新华社、新闻联播等重要媒体第一时间发布,人民、光明、中国教育报等纸媒重要版面跟进展示。学校承担印度重载铁路高管培训相关报道列入央视纪录片《对望:丝路新旅程》,China Daily、美国国家地理频道先后报道。   ◆ 81、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稳步推进   成功举办第三期青年教师暑期学校,覆盖全校13个学院和直属单位近200名青年教师,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效果显著,得到上级领导的高度肯定和青年教师的一致好评。鼓励青年教师结合自身专业开展社会调研,评选优秀调研成果积极向市委教育工委推荐,共获北京高校青年教师优秀调研成果一等奖9项、二等奖7项,学校获评优秀组织奖,获奖数量和质量居北京高校之首,资助经费17.5万元。   ◆ 82、学校获评“首都文明单位标兵”荣誉称号,系首都文明单位评选活动启动以来第9次获此荣誉。   ◆ 83、我校统战部被中央统战部评为党外知识分子建言献策信息工作先进单位;学校侨联副主席、无党派代表人士田卫平和校九三支社副主委李克平两位老师被中央统战部评为优秀党外知识分子建言献策信息员。   ◆ 84、我校无党派人士钟章队教授荣获北京高校“心桥工程”十佳个人称号。   85、工会教代会工作有力推进   召开第三次全体代表大会,审议学校学术委员会章程、“十三五规划”等。完成2014年度校教代会20项提案的承办与回复工作,代表满意率达75.8%。完成2015年秋季提案征集工作,确定立案16项,其中3项提案被确定为重点提案。第七届教代会常设主席团扩大会议讨论并表决通过我校新建住房配售变更为配租的事项。 评选出“三育人”先进集体5个、教书育人先进个人20名、管理服务育人先进个人16名、先进个人标兵2名。 我校3位教师参加2015年市青教赛,共获得二等奖2个、三等奖1个、最佳教案奖1个、优秀组织奖1个。 后勤集团工会获评全国总工会优秀职工小家,计算机学院工会、语传学院工会被推荐为北京市教育工会优秀职工小家。       ◆ 86、师生课堂内外“书法”翰墨精神——北京交通大学书法艺术教育与传播实践项目成果荣获全国高校十个“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示范项目”之一。   ◆ 87、获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三等奖1 项。   ◆ 88、完成首批校园文化研究课题结题、第二批9项课题中期检查和第三批课题申报工作,力求以优秀成果迎接120周年校庆。   ◆ 89、谋划设计威海校区校园文化景观、广播电视、道路楼宇命名等实施方案,并指导推动建设。   ◆ 90、小开本宣传册、中俄文对照宣传册等校园文化产品在学校各类大型活动中反响热烈。   ◆ 91、举办多场书画活动,丰富校园文化   “弘道养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书法展”、“秋声赋·翰墨情”第六届首都书画名家作品展、教职工书画摄影交流展示活动以及书画名家进校园等活动的举办,活跃了校园文化氛围。   ◆ 92、完成《北京交通大学志》(1998-2010)   入志稿编写工作,将志书字数精炼到68万字。   ◆ 93、“ILSI国际标准应用示范——基于媒体融合的M+book”进入国家新闻出版改革发展项目库,并获得国家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与俄联邦铁道交通教育教学研究中心签署有关轨道交通类图书出版及版权交易合作协议。       ◆ 94、信息化建设取得新进展   完成东校区1号至5号学生宿舍楼和世纪园公寓无线网入室覆盖。完成校园一卡通四期项目,开通校园卡空中圈存和NFC手机一卡通业务。正式开通交大微信信息门户。对交大信息门户进行整体改版。完成威海校区校园网机房、网络系统、一卡通系统软硬件安装调试工作,并和海淀校区实现虚拟专网互连。首次在本科生网上选课阶段使用学校云服务器平台,解决了多年来选课高峰服务器瓶颈问题。   ◆ 95、图书馆创新服务再获佳绩   依托教育部科技查新站,面向学校科研开展科技查新工作,完成科技查新课题108个,查收查引计849人次/10064篇。全年新增纸本文献90329册,纸本文献总量达到198.65万册,订购中外文数据库199个(含外文数据库61个)。电子图书总量255.94万种,中文/外文电子期刊总量30932种。 荣获教育部大学数字图书馆合作计划(CADAL)2015年度优质服务集体一等奖;教育部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联合目录中文数据库建设2015年度先进单位奖;首届全国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案例大赛优秀奖、北京赛区二等奖;北京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保障体系(BALIS)2015年度原文传递服务先进集体奖和学科服务奖。   ◆ 96、学校荣获“北京市交通安全管理先进单位”。   ◆ 97、房地产管理与校园建设有序推进   住宅改造主体工程完工,正在进行室外工程建设及相关验收手续。完成学校党政办公用房清理整改工作,共进行了六次整改检查。清理整改后,共腾退办公用房面积2187.46㎡,其中办公室面积2132.89㎡,服务用房面积54.57㎡。 完成威海校区一期土地的划拨工作。威海校区一期建设工程全部竣工,校园内各类用房及国际交流中心均已正式投入使用。   ◆ 98、积极推进海淀校区综合体育馆建设   综合体育馆项目计划建筑面积27000平方米,计划总投资26335万元。   ◆ 99、后勤服务保障能力较大提升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及修缮改造,全面改善师生学习生活及工作环境。新开西式快餐厅、教工二餐厅、利民服务部,并对学生食堂、宿舍等进行装修改造。 推进资源共享,与学院共建教学科研和学生实践基地。   ◆ 100、节约型校园建设成果明显   争取到教育部及北京市拨付的节能改造专项资金合计560余万元,获得北京市发改委和海淀区发改委的节能量奖励资金合计258万元。 节能工作获评2015年度北京市能效领跑者、全国十大节能实践项目,并被推荐参评国际能效合作伙伴关系组织“十大节能实践”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