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式动物表型与遗传研究”大设施项目进入可研阶段(图文)

18.03.2016  10:45

 

  学生记者 张祯煜 摄影

  本网讯  3月17日上午,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模式动物表型与遗传研究”立项建设推进会在我校国际会议中心举行。该项目建议书2月1日获国家发改委批复后,自此进入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阶段。

  校长柯炳生在推进会上致辞。他代表学校对国家发改委、教育部和中科院给予这一“大设施”立项给予的支持和指导表示感谢,对项目参与机构、专家表达谢意。他说,刚刚结束的“两会”突出创新主题,大设施建设是体现和支持创新的重要方面。学校将大设施建设列为大事,多方保障投入,明确要全力以赴把大事做好;学校要求坚持“保质、保量”推进立项和建设,体现“领先、原创”;也希望项目组在推进过程中多沟通、多请教,同时期待上级和主管部门多给予指导和帮助。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是由国家发改委牵头,会同多部委组织实施的国家创新重大科学研究装置或系统。由我校联合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申报建设的“模式动物表型与遗传研究设施”,是十二五时期优先安排的16项“大设施”之一。该项目针对生命活动解析过程中的核心问题,开展以猪和灵长类动物为模型的表型与遗传研究,通过动态、连续和精确描述生命的表型、遗传型及其在环境中的响应,阐明生命表型的形成规律和调节方式,认识人类生命活动规律、重大疾病的发生发展机理,并为医药研发、动物育种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推进会上,袁军转达了发改委高技术司对这一项目推进的指导意见:把握时间进度,抓紧形成可研报告文本,同时根据实际提前做好条件落实的准备;该项目由两家单位两地建设,总体要体现“一个设施”;主管、建设和支持各方,要从不同方面实实在在推进;在充分利用已有经验基础上,突出创新。

  教育部科技司副司长雷朝滋、中国科学院条财局副局长林明炯代表项目主管部门表达对项目可研阶段工作提出要求。他们指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意义极为重大。要发挥出大设施在科技创新中的源头和基础作用,从立项时起就要围绕设施的科学目标和工程属性,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精心组织实施,注重协同创新,体现开放共享。他们提出,大设施建设进入可研阶段,要充分认识工作难度,着眼目标倒推设计、咬住关键指标,逐项分析论证,逐一明确进度和人员。希望两家建设单位及专家加倍努力、加大投入,早日建成高水平平台、早日为研究和社会服务,也真诚希望各方给予支持。教育部、中科院也将竭尽所能支持两家把项目做好。

  我校项目技术组组长赵要风教授简要介绍项目建设内容,回顾了申报以来开展的工作,着重对可研报告编制的思路、技术难点、保障和配套措施与安排进行了汇报。

  副校长李召虎、中国工程院院士沈建忠等全程参加会议。李召虎希望,项目组在会后迅速着手梳理任务清单,逐一明确各关键点内容、流程、时间节点、责任人,尽快形成初步可研报告。参与各方分头推进环评、能评、稳评等不同方面工作,并依时间进度同步推进可研报告的不断完善、前置条件的充分准备,在保障质量的前提下,推动项目尽快进入初步设计阶段。

  地方主管部门河北省发改委、涿州市和云南省发改委有关负责人,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所长姚永刚、党委书记兼副所长沈华,项目核心技术组成员及参与单位北京大学、中科院自动化所,项目建议书编制单位中元公司有关专家,学校相关学院、部门负责人等共同出席推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