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网】最高检司改办副主任介绍检察机关司法体制改革成效

15.11.2014  12:33

    法制网记者蒋皓

  建成全国统一使用的检察信息公开网、拓展人民监督员监督案件范围、明确职务犯罪罪犯减刑假释报备制度……踏入“深水区”、啃下“硬骨头”,真正符合司法工作的科学规律和人民群众期待,是检察机关全面推进司法改革的真实写照。

  最高人民检察院司法改革办公室副主任王光辉今天接受《法制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检察机关陆续推出一系列带有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相结合的改革举措,司法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司法能力和司法公信力得到显著提高,人民群众从一起起案件、一组组数据中切实体会到“身边的正义看得见摸得着”。

  检务公开延伸办案全过程

  “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前瞻性和全局性指引。在司法体制改革各项工作中,司法公开呼声较高、阻力较少、相对好开展和容易推进。

  “2013年以来,检察机关通过出台一系列举措、发布一系列文件,明确规定司法公开的内容、范围等,确保公开规范化、日常化。”王光辉介绍说,统一业务应用系统全程留痕、推进终结性文书公开、案件程序性信息查询平台等四大平台逐步建成……检察机关已建立起完善并有效运转的检务公开制度机制。

  相比过去,正在推进的检务公开改革在检务公开范围、载体、保障等方面进行了拓展和深化。

  “改革将检务公开延伸到检察执法办案过程,明确了主动公开和依申请公开的内容以及责任主体。”王光辉表示,检察机关建立健全法律文书说理和公开制度、新闻发布制度以及加强“两微一端”等新媒体公开平台建设,进一步拓宽了检务公开的途径和载体。

  为保障人民群众对检察工作的知情权和参与权,最高检把深化人民监督员制度作为新一轮检察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经过调研论证,今年9月4日,最高检、司法部联合下发《关于人民监督员选任管理方式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在10省市区启动试点。最高检颁布《人民监督员监督范围和监督程序改革试点工作方案》,同步启动人民监督员监督范围和监督程序改革试点。

  全环节预防纠正冤假错案

  近年来,检察机关不断加大改革力度,在提高办案质量、防止冤假错案上作出许多努力。

  2013年,最高检出台《关于切实履行检察职能防止和纠正冤假错案的若干意见》,对完善防止和纠正冤假错案的工作机制等提出明确要求。同年,修订《人民检察院讯问职务犯罪嫌疑人实行全程同步录音录像的规定》,切实解决“不供不录”、讯问笔录与录音录像内容不一致等问题,为防止和杜绝违法讯问甚至刑讯逼供等问题打下坚实的制度基础。

  “很多冤假错案都存在超期羁押、久押不决问题。”王光辉介绍说,2013年以来,最高检认真落实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今年前9个月,全国检察机关通过开展羁押必要性审查,提出释放或变更强制措施建议涉及20968人,被采纳19477人,同比去年上升77.7%。

  “从羁押必要性审查到公安机关移送材料的审查,从对证据不足和不构成犯罪的决定不批捕或不起诉到在申诉中发现冤假错案向法院提出依法再审意见,检察机关在刑事案件全环节构建起一道预防和纠正冤假错案、维护公平正义的坚固防线。”王光辉说。

  以司法程序解决群众诉求

  涉法涉诉信访改革是人民反映强烈、社会广泛关注的司法体制改革重头戏。

  根据中央要求,最高检先后组织开展多次涉检信访专项工作,解决一大批疑难复杂涉检信访老案,涉检访大幅下降。

  王光辉认为,把涉法涉诉信访纳入法治轨道,就是为了保证群众的合理合法诉求在司法程序和时限内得到公平公正解决。这是让人民群众相信改革、支持改革的根本所在。

  2014年年初,最高检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涉法涉诉信访工作的意见》。王光辉说,意见旨在通过充分发挥好控告举报工作的监督职能作用,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今年上半年,最高检深入研究检察机关受理控告申诉依法导入法律程序、控告申诉案件终结等问题并起草工作意见,拟建立健全依法息诉息访工作制度,经过中央批准后将颁布实施。

  “依法终结涉法涉诉信访的新机制正在形成,群众选择司法渠道解决问题已成新趋势。”王光辉说,今年7月,中央政法委印发《关于建立涉法涉诉信访事项导入法律程序工作机制的意见》等3个文件后,最高检正研究制定相关配套规范,确保文件落到实处。

  主任检察官主导执法办案

  近年来,检察人员承办、办案部门负责人审核、检察长或检察委员会决定的办案模式以及检察队伍行政化管理方式,逐步显现出职权配置不明晰、办案与定案不统一、检察官办案主体地位不突出等问题。

  “如何改革、调整和完善现有办案机制,增强检察官办案独立性、责任心,提高办案质量效率,是新一轮检察改革中急需解决的问题。”王光辉说,2013年12月,最高检颁布《检察官办案责任制改革试点方案》,确定在北京、上海等7个省市的17个地市级检察院和基层检察院开展试点。今年3月,又下发《检察官办案责任制改革试点实施工作指导意见》。

  据悉,各试点检察院根据权力清单的职权配置,减少审批环节,办案效率明显上升;通过完善基本办案组织,使主任检察官真正主导执法办案,检察官执法办案主体地位初步确立。

  建立符合职业特点的司法人员管理制度、完善司法人员分类管理制度,是深化检察队伍改革的重点。

  “中央政法委就完善司法人员分类管理、完善司法责任制、健全司法人员职业保障、推动省以下地方法院检察院人财物统一管理4项改革部署先行试点后,最高检及时向试点省份检察院了解进展情况,加强调研指导。”王光辉说,上海已于9月初对检察人员实施分类管理,将检察人员分为检察官、司法辅助人员、司法行政人员,设立了各自的员额控制目标。其他5地也已制定具体实施办法。

  各试点检察院力争从推动建立检察官单独职务序列及工资制度,完善检察人员津、补贴政策规定,加强检察人员职业身份保障等几个方面,健全检察人员职业保障。

  完善司法救助救济当事人

  开展国家司法救助是改善民生、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彰显党和政府的民生关怀,又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王光辉介绍说,2014年1月,中央发布《关于建立完善国家司法救助制度的意见(试行)》后,最高检按照强化权利救济和促进司法公信建设的要求,认真研究落实措施。

  2014年3月,最高检颁布《关于贯彻实施〈关于建立完善国家司法救助制度的意见(试行)〉的若干意见》,组织全国检察机关主动发挥职能作用,积极开展国家司法救助工作。

  “检察机关不断优化和提升救助工作效果,以支付救助金为主要方式,重点解决符合条件的特定案件当事人生活面临的急迫困难,并积极探索多元化的救助方式,将经济救助与思想疏导、宣传教育相结合,与法律援助、诉讼救济相配套,与其他社会救助相衔接。”王光辉表示,检察机关将进一步立足检察职能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积极稳步推进检察改革。

  本报北京11月5日讯

 

习近平致2022年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的贺信
值此2022年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举办之际,法院网
习近平会见李家超
国家主席习近平30日下午在钓鱼台国宾馆会见了新当选法院网
习近平致信祝贺中国宋庆龄基金会成立40周年
习近平致信祝贺中国宋庆龄基金会成立40周年强调 法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