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中心建设将着眼“京津冀一盘棋”
关于北京通州未来发展的猜测分析,成了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最受人关注的话题。北京行政副中心究竟会如何规划?7月14日,市规划委主任黄艳、副主任王飞集中回答了一系列热点问题。据介绍,北京市行政副中心的建设,要放在北京市疏解的大局中考虑,把适宜的行政事业单位功能成建制、分步骤地有序转移过去,从而带动一些商务、文化、会展等功能聚集,并由此逐步带动中心城人口的转移。
据介绍,副中心规划将不会走大规模造城的老路,而是在调整优化的基础上,重组城市功能。要着眼于京津冀城市群整体空间布局,适应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和产业升级转移需求。
目前,通州区的发展规划正在结合北京市总体规划修改同步完善。规划过程中,将同步加强与河北的对接,实现“规划一张图”,解决边界基础设施、生态廊道等问题。北京市规划委表示,规划编制过程中,将积极“开门编规划”,广泛征求专家和公众的意见。
预留55平方公里
副中心将成破解“大城市病”之钥
“副中心”的“副”,是否会让通州将现在中心城区高密度的功能复制过去呢?
“当然不会。市行政副中心将按照交通便捷、功能完备、职住合一的要求,进行规划建设。”市规划委主任黄艳介绍,北京市行政副中心主要发挥两大作用:疏解中心城人口和功能、带动区域发展。
经过二十余年的建设,通州已经具备承担市行政副中心的基础条件。地铁1号线、6号线等便捷通达中心城;六环路、京哈、京沪等高速公路,使通州具备了良好的对外交通条件;中心城优质资源向通州转移,已有10余家中小学和医院在通州开办分校、分院;城镇建设用地有效控制,空间资源较为充足。
根据初步梳理,通州区可利用土地资源约55平方公里,为功能疏解预留了充足的空间条件。“总的来看,通州已经具备承担市行政副中心发展建设的坚实基础。”黄艳说。近年来,本市50%的公共财政都投入到新城。在这个过程中,通州进入加快发展时期,完成了交通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环境整治等“打基础”的重要任务。
通州建行政副中心,绝对不是大规模的“造城”。“我们在规划通州的时候,有两个主要的核心思想,一个是防止摊大饼;第二,通州是相对独立的,不会和中心城直接相连,连片发展。”市规划委副主任王飞说。
为了防止城市继续“摊大饼”,在市行政副中心规划的同时,也开始推动通州和朝阳之间的绿化隔离带地区建设,同时进一步整治以大运河、潮白河为主的河道体系。
“通州区内部基本上不扩大建设用地,为了防止摊大饼,通州和其他区县之间都将建设绿色空间进行隔离。”王飞说。要破解“大城市病”,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关键要通过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优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调整城市空间布局,重组城市功能。而加快北京市行政副中心建设,正是其重要举措。
挡住“潮汐”
路网密度达中心城1.5倍以上
不久之前,去通州开会的黄艳曾经特意停下了车,站在京通快速路上的一座天桥,观察下班高峰时双方向的车辆。
“在下班高峰,进城的车辆数不足出城车辆数的十分之一。”这是她仔细数了很久得出的结论。
由于中心城功能过度集中,很多人在城里上班,但在新城居住。数以万计的人单方向出行,构成了上下班交通“潮汐”。这也被视为大城市病的表征之一。副中心的规划,就要通过政府和市场之手来改变这样的现状。
副中心的定位在于疏解非首都功能,但是通州会不会同样出现“潮汐”,让人流、车流在上班时段向副中心聚集,再到下班时出现反方向潮汐?
黄艳说,阻断这种潮汐的方法有两个,一个是在区域内实现职住平衡;另外一个,就是继续建设大运量的快速公共交通和道路系统。
“比如从通州区的交通来说,我们会力争让道路网密度达到现在中心城道路网密度的1.5倍以上。林荫道比例达到70%,建设一个以步行和自行车出行为主要方式的宜居城区。”王飞说。
在路网密度提高的同时,通州副中心的规划也会打破传统的大院儿、宽马路格局。“在这个区域中,我们要建设很多人性化交通系统,比如不要封闭大院、尽量推出自行车和步行路段等。”王飞说。
同时,为了让副中心发挥起东部的辐射作用,市规划委将推出更多能够连接通州和中心城的快速轨道、快速路交通规划,实现半小时到达中心城。“除了已经建设的八通线、6号线之外,7号线东延以及连接机场、多个新城的S6号线也都在酝酿过程中。”黄艳说。
减量提质
区域功能将严卡“三把尺子”
在通州的版图上,一共有9个乡镇、大约300个行政村。在市行政副中心落地的过程中,如何避免这些行政村、自然村变成新的“城中村”?对此,市规划委也启动了相关专题调研。一条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路径正变得愈发清晰。“通州区宋庄、张家湾等地,都存在大量过去遗留的大院、库房。随着市行政副中心的建设,这些都要腾退。”黄艳说,规划的优化调整要严格按照“减量提质”的要求执行。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严格划定城市增长边界,严格生态保护红线——这三把“尺子”将严格规诫副中心的规划建设。
腾退之后,村民现有的“瓦片经济”也将随之升级。黄艳透露,在副中心建设的过程中,村里现有的集体建设用地将进行调整,为集体产业创造发展条件,对接城市功能,合理保障农民的利益;原有的私搭乱建在拆除之后就会变成绿化用地,或者还耕。
“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农村将和城市一样纳入规划,公共服务设施将覆盖城乡,从大环境和软服务方面都防止出现新的城乡结合部和‘城中村’。”黄艳说。
据介绍,通州的规划将会被放在京津冀更大尺度中来考虑,尤其加强与河北周边地区的协同,避免在通州出现“再聚集”问题。
与河北“规划一张图”
通州规划将直面六大“痛点”
据市规划委介绍,在副中心规划中,除了拉动区域就业以外,还会完善包括居住、教育、医疗、文化、体育在内的配套设施。同时,政府会在中间进行管控,在同步配置就业、居住、生活配套和生态环境资源的时候,杜绝以房地产为主的方式带动。
为了实现更科学的规划,通州也被放到了京津冀的更大尺度中来衡量,在京津冀三地跨界、协同治理。京津冀三地将共同管控城市功能、管控开发边界,并同时管控环境,不给未来的生态环境发展设置障碍。
在整体规划方面,通州将直面六大城市规划“痛点”。一是把通州的规划放在京津冀更大尺度中来考虑,尤其加强与河北周边地区的协同,避免在通州出现“再聚集”问题。二是把通州放在北京全市疏解的大局中来考虑。通过中心城存量功能的疏解,带动一些商务、文化等功能聚集,通过功能的聚集,逐步带动中心城人口向通州转移,在这个过程中,要逐步提高通州的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水平,提高吸引力。三是把通州放在全市生态绿地系统中来考虑。防止通州与朝阳、燕郊“摊大饼”式连绵成片发展。四是要带动城乡统筹发展,避免通州区下辖9个乡镇,约300个行政村出现新的城乡结合部问题。五是要加快形成以公共交通为主体、对外交通快速便捷、内部交通人性化的交通系统,建设一个以公共交通、步行和自行车出行为主要方式的宜居城区。六是要建立完善有特色、便捷、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体系。通过中心城优质的医疗、教育等资源的整体转移,提升通州公共服务质量。大量设计高品质的公共空间,建立完善的城乡一体化公共服务体系。
回顾
四次大演变
通州规划实现“三级跳”
“从通州功能定位的发展演变来看,实施聚焦通州,不是现在才提出来的,而是经过了长时间的酝酿和思考。”王飞说,从卫星城到重点新城,再到市行政副中心,北京对通州地区的酝酿并非从“0”开始。
通州的定位,前后经历了四次演变。
第一个阶段,早在1993年,本市发布《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年-2010年)》时,就已经提出市发展重点要逐步从市区向郊区转移,市区建设要从外延扩展向调整改造转移,并提出要建设通州、大兴黄村、昌平、亦庄、房山良乡等14个卫星城镇。
而后,在2005年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中,明确了通州、顺义、亦庄是面向未来重点发展的3个新城。通州被定义为“承接中心城人口、职能疏解和新的产业集聚的主要地区”,“面向未来的新城区”更是对通州新城惟一的定位表述。
从这时开始,通州区就已经在预留发展备用地,作为未来行政办公用地使用。这一阶段也是通州加快发展的时期,交通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环境整治等日益完善,城市建设的基础框架已初步形成。
而在2012年6月本市第11次党代会上,会议提出“落实聚焦通州战略,分类推进重点新城建设,打造功能完备的城市副中心,尽快发挥新城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2014年初,习总书记到北京视察时提出“结合功能疏解,集中力量打造城市副中心,做强新城核心产业功能区,做优新城公共服务中心区,构建功能清晰、分工合理、主副结合的格局”。由此,通州进入全面提速时期,运河核心区、文化旅游区等重要功能区的建设全面起步。
而近期,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意见》,要聚焦通州、加快推进市行政副中心建设,要“有序推动北京市属行政事业单位整体或部分向市行政副中心转移”。
“所以,市行政副中心的定位,代表着通州的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更高的发展阶段。聚焦通州、建设市行政副中心的提出,不是在空地上建设新的城市,而是在20多年来发展基础上的优化和升级。”王飞说。(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