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养未来,前沿技术有突破——G20工程2014年终盘点之五
积极推动首都生命科学前沿技术发展,储备一批有应用前景的高水平前沿技术,为G20工程持续快速发展提供后备力量。
一、发挥政府引导,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前沿成果产生
发挥政府资金引导作用,以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为手段,推动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前沿成果的产生。
北京大学邓宏魁团队成功建立了人多能干细胞向肝脏细胞定向分化的体系,即从人皮肤成纤维细胞来源的肝脏细胞(iHep细胞),其在药物代谢方面的功能与人成体肝脏细胞水平相当,为生物人工肝以及新药研发奠定了良好基础。
清华大学施一公团队解析13个靶标蛋白晶体结构,为更清楚地了解了阿尔茨海默病、心脑血管等疾病的发病机理及靶标蛋白的作用机制奠定基础,为治愈这些疾病提供了新的药物靶点。施一公教授成为首位获爱明诺夫奖的中国学者。
清华大学医学院颜宁教授研究团队在世界上首次解析了人源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1的晶体结构,初步揭示了它的工作机制以及相关疾病的致病机理。该研究结果预示着人类攻克癌症、糖尿病等重大疾病的探索道路上迈出了极为重要的一步。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朱平、李国红研究员在国际上首次解析了30nm染色质纤维的高分辨率冷冻电镜结构,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染色质纤维的左手双螺旋结构模型,在破译“生命信息”建立和调控的分子机理研究中取得了重大突破。为解析人类重要疾病(如肿瘤和衰老)发生和发展的分子机理,探讨药物研发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
二、推动前沿技术与产业结合
衔接院所、高校与企业资源,将前沿研究成果与产业相结合,推动前沿技术转化成生产力,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提供后续动力。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饶子和院士研究组与牛津大学David Stuart教授、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王军志教授以及科兴生物等专家合作,在国际上首次解析了甲型肝炎病毒全颗粒晶体结构。揭示了甲肝病毒“独有的结构特性”和“特殊的脱衣壳机制”,从三维结构角度阐述了甲肝病毒的进化。对进一步解析甲肝灭活疫苗的免疫原性和保护机理具有重要意义,为抗肝炎病毒药物的研发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新方向。
清华大学邢婉丽、程京团队开发出世界上第一套用于靶标DNA测序的便携式微型全分析系统,填补国内空白。该系统将在医疗临床诊断领域产生深远的影响,实现个性化用药和及时快速诊断。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樊瑜波团队突破聚乳酸可吸收医用高分子改性、成型工艺新技术,使开发的可吸收骨钉骨板产品达到甚至超过国际同类产品水平,打破国外产品技术垄断,使其成为全球新一代医用可吸收生物材料。
三、依托北京生物工程学会、生命科学前沿研讨会,活跃学术氛围
2014年举办前沿领域系列学术会议13期,截止目前共召开137期生命科学前沿研讨会,为学术界和产业界提供了交流合作平台。定期监测全球领先主要政府科研管理部门、研究机构、权威媒体等,形成了半月一期的动态快报,动态关注、研究生物医药前沿领域技术突破性进展、学科前沿政策与科研管理项目变化、京区或华人科学家研究进展,并报送给相关企业,为企业提供了畅通的前沿信息获取渠道。
秉承为生命科学领域青年科学家的成长提供更好的学术环境的宗旨,2014年10月,召开北京生物工程学会会员代表大会,完成新一届理事换届选举大会,140名学术界和企业界专家当选第四届理事会、监事会成员。中国科协副主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副主任沈岩院士连任新一届理事长。学会将继续坚持为生命科学领域青年科学家的成长提供更好的学术环境,进一步增强企业与研究机构的交流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