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街区制:北京最早封闭社区居民称隐患也多

24.02.2016  17:11

  近日,“新建住宅要推广街区制,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消息传出,引发全社会强烈关注。

   榆树馆社区

  1996年,《人民公安》杂志第18期刊载题为《封闭小区好》的文章,介绍本市西城区某派出所在辖区内最早进行封闭小区的试点管理,以解决辖区治安问题。当初试点小区封闭的效果,到底好还是不好以及治安问题解决得如何?昨天,本报记者走访了这些曾经的“试点”小区,记录下它们看似封闭、实则开放的现状。某种程度上,它们恰是本市众多老旧社区的缩影。

  郝家湾小区

  “小偷跟躲进青纱帐似的”

  三里河路东侧,西外南路与文兴街之间,红黄配色的楼房围成一圈,形成了一座小院落。这里是郝家湾,自成一院。

  老住户王先生回忆,该小区建于1971年前后,“就这一圈楼,可是当时的花园式小区呐!”院子中间正是与楼房同岁的花坛,被一圈机动车挡着。进出院子的大门位于文兴街边,穿过门洞,满眼是院内停放的机动车。小区北面紧邻西外南路也有一道门,位于两栋相邻的楼之间,被链锁锁住。

  “最早这小区就是敞着的,随便进随便出,那会儿夜不闭户。”王先生并非从小区建成起就住在这里,“可我住得也不远,老从这儿走,所以知道。”等到2008年他搬进郝家湾小区的时候,南北两侧的出入口已经装上了铁门。

  “按理说,装上铁门意味着封闭管理吧,可其实一点儿也不封闭。”最大的问题就是贼多。“我刚搬来的时候,我妹妹电动车的电池,一扭脸儿的功夫就让小偷给提溜走了。”住在一楼的王先生忍不住抱怨。“还有个用了好些年的大铝壶,也是一不留神让人提走卖废品去了,当时可是在火上烧着开水呢。”

  老住户张先生1974年住进郝家湾小区,在他眼里,这座小区“除了楼变了点儿色,别的没啥大变化”。让他觉得不方便的是2000年居委会搬家,“原来就在南边大门旁边,那多方便啊,出来进去的都能看见,进人、进车都能瞧见。现在可好,都不在这个院,在一里地以外呢,现在居委会的人一个都不认识。”

  貌似封闭的郝家湾,其实根本不封闭。“小偷都上这儿来偷东西,这院里丢好几个电动车了,连残疾车都丢。”王先生说。为了尽可能不丢车,住户们把电动自行车推进楼道里,靠楼道口的门禁“防贼”。

  最让居民郁闷的是,“外面的车”在小区里想停就停。尽管北门上了锁,但附近做买卖的车主都把车停进小区里,以至于张先生坚持认为这些车主手里有北门的钥匙,“人手一把,不然他们车怎么进来的?”

  在张先生看来,“这小区啥也没有”,“没物业,没保安,片儿警这么多年我都没见有过来转的。”即便是在楼房一层二层之间的位置安装了摄像头,他也觉着不踏实,“一来它不照着我们楼道口附近,是冲着院里的机动车拍,二来,你看过老电影地雷战吧?八路军躲青纱帐里斗争,小偷到了我们这儿就跟躲进青纱帐似的,你看不着他,他随便偷随便弄。”

  朝阳庵社区

  “外头的车给钱也让进院”

  发表于20年前的文章《封闭社区好》中曾提到,“选择朝北、朝南等十个治保会进行了‘小区封闭管理’的防范试点”。现在,朝北、朝南已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合并后的朝阳庵社区。

  隔着文兴街,朝阳庵社区与郝家湾的院子南北相望。朝阳庵社区大门在西侧,门口设有值班门房,对进出社区的机动车进行拦放。

  从1964年就住在这里的陈先生回忆,小区门口一直有人值守,“当时叫传达室”,“那时小区人没有这么多,很安静。”

  另外一名老住户刘女士回忆,在1995年,小区装上了大门,“以前没有大门”的。由于紧邻动物园批发市场,前些年,朝阳庵社区里车满为患,社区地面空间有限,动物园商户的机动车与住户的机动车抢车位。 但这里也如郝家湾那样,看似封闭,实则开放。“外头的车给钱也让进院。”刘女士说。

  车公庄社区

  大妈看门严禁穿行严防小贩

  车公庄小区

  在车公庄社区,车公庄大街北里40号楼附近的一个值班门房里,值班大妈警惕地站在屋里,看着一辆小货车在院门口倒车,脸上透出一种严防死守的神态。小货车的司机在同伴指挥下小心翼翼地挪着车,他的同伴在车外指挥。两三分钟后,值班大妈待不住了,打开门朝他们大喊:“你们干嘛的?”

  在这位值班大妈眼里,所有陌生的车和人,都值得留意。甚至有人敲门问路,她也是一脸严肃,问得再多些,她便回答“那我不知道”。

  尽管车公庄社区分成了几个楼院,却也都有类似的值班门房。也正是这样的值班大妈,让社区居民觉着放心些。“至少有人看着,如果真是坏人,多少有点威慑作用。”一名社区居民如此说。社区门口,“小区严禁穿行、严禁小贩入内、非本院车不得入内”的告示牌,一个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