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把“特长”当作择校手段

15.05.2015  16:06

   这两周,正值“小升初”特长生报名、测试阶段。像往年一样,家长们带着自己苦练多年技艺的孩子奔波于各知名中学,希望以吹、拉、弹、唱、跑、跳、投等特长敲开心目中重点学校的大门。从某种程度上说,多数家长是将这种入学方式当成了一种择校手段。

  无论“小升初”、中招还是高招,特长生这种招生方式一直存在,并已沿用多年。政策设置的初衷是希望为那些在艺术、体育、科技等方面有特殊才能的孩子搭建更为广阔的发展平台。但在实际操作中也出现了不少失焦跑偏的现象,比如不顾孩子喜好疯狂报班培训,比如借特长递条子、走后门,等等。去年以来,本市加大教育综合改革力度,打出一系列“组合拳”。特别是在义务教育入学阶段取消了共建方式,严查“条子生”,还要求各区县降低特长生招收比例,通过多种举措提高就近入学率,促进教育公平。按照教育部要求,明年本市“小升初”特长生招生比例可能会降低至5%以内。择校的口子被堵得越来越小,钻空子的可能性也变得越来越少,这无疑是个好现象。

  不可否认,名校基于强大的师资力量以及完善的硬件设施,往往在学生乐团建设、高水平运动员培养等方面比普通校更胜一筹。但是,不从孩子的兴趣出发,不尊重孩子的意愿,特长恐怕也很难练得出来。为减少“投机”概率,今年,市教委进一步规范了特长生入学工作,要求这种招生方式的比例不能超过去年,且特长生招生项目和数量要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方向倾斜。

  目前,已有不少学生报名参加武术、面塑、书法、剪纸、京剧等项目的测试,和管乐、舞蹈这些传统项目相比,人数少得多,胜算却大得多,昔日的“冷门”身价看涨。可剪纸也好,面塑也罢,传统文化特长项目的设立只是一个风向标,意在引导学生和家长更多地关注我国传统文化,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孩子们的兴趣,从而达到传承的目的。

  培养高素质人才方是教育的终极目标。未来,随着各学校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的全面开设,我们的中小学将形成“校校都精彩,人人有特长”的格局,到那时候,特长也就无所谓特长了。家长们要保持心态平和,把目光放得更长远一些,别把升学与特长挂起钩来。


  郑重声明:凡注明来源为“京报网网:XXX(署名)”,除与京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5202099联系;本网刊登信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