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创见未来”新时代科创人才创新培养论坛在我校举办
为进一步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推进“新工科”建设与创新创业教育,学校于4月15日下午在天工大厦第六会议室隆重举办“产教融合•创见未来”新时代科创人才创新培养论坛。论坛聚焦产业发展人才需求、探索科创人才培养模式,为新时代科创人才培养启发思路,促进学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论坛主会场
教育部高教司副司长范海林,学校校长杨仁树,副校长王鲁宁,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工程科学学报》主编 、原副校长吴爱祥出席论坛。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深圳科创学院发起人、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发起人李泽湘,浙江大学机器人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工程教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陆国栋,北京理工大学教务部部长薛正辉,五源资本创始合伙人、电89级校友刘芹,小米集团副总裁、集团学习发展部总经理崔宝秋作为主讲嘉宾进行报告分享。
杨仁树致辞
杨仁树在致辞中对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他向大家介绍了近年来学校发展情况,以及深入推进科教融合、产教融合的工作举措。杨仁树表示学校将一方面积极探索新时代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另一方面与校地、校企合作伙伴开展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全面合作,着力培育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进步、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范海林致辞
教育部高教司副司长范海林在致辞中肯定了我校在人才培养、产教融合工作中的育人实效,他强调要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来临之际,积极作出高等教育应答,从学科交叉融合、科教融合、产教融合三个方面推动新工科建设。同时,范海林对新工科建设发展提出了重塑人才培养目标、加强核心能力建设、变革教学方式、强化数字化建设、探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新模式等观点与希望。
王鲁宁与刘芹校友夫人倪媛媛女士签署捐赠协议
王鲁宁代表学校接收捐赠支票
王鲁宁与刘芹校友夫人倪媛媛女士共同签署“北京科技大学刘芹科创教育基金”捐赠协议,代表学校接收捐赠支票,并向刘芹校友及夫人倪媛媛女士颁发捐赠证书和“教育贡献奖”纪念牌。刘芹是我校电89级校友、五源资本创始合伙人,作为中国最具有影响力的投资人之一,在投资领域眼光独到、成绩斐然。多年来刘芹校友厚植北科情谊、母校情怀,特别是对学校加强拔尖人才培养顶层设计的积极推动,对学弟学妹们成长的关心和支持。刘芹校友及夫人倪媛媛女士用个人积蓄捐资3000万以支持和保障本次科创人才培养项目。
王鲁宁与李泽湘签署《科创人才培养合作协议》
王鲁宁与李泽湘共同签署《科创人才培养合作协议》。科创人才培养需要产业引领和专家指导,李泽湘作为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深圳科创学院发起人、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发起人,以二十多年的创新创业教育经验先后帮助学生成功孵化一系列科技创业公司。李泽湘多次光临我校参加科技创业和新工科建设研讨交流,为科创教育新模式构建提供引领指导。
启动机器人科创班建设
杨仁树、李泽湘、马飞、马聪共同启动机器人科创班建设。顺应新工科建设、创新创业机遇与科创孵化蓬勃发展形势,在已有建设案例和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学校将发挥科创教育教学、实践、项目与平台作用,以项目为驱动,建设机器人科创班,旨在培养适应“新经济、新业态、新产业、新技术”的未来科创人才。
吴爱祥发布《工程科学学报》校庆特刊
吴爱祥发布《工程科学学报》校庆特刊。
《工程科学学报》校庆特刊
《工程科学学报》70周年校庆特刊重点报道了院士、知名专家与优秀校友的的学术成果,以及前沿学科的研究成果。
李泽湘作报告
李泽湘在《从工程师到产品经理/创业者的必由之路》主旨报告中分享了他对于卓越工程师、产品经理、创业者三种身份的认识。李泽湘强调了新工科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密切联系,探讨了科创经济时代新工科教育的机遇与挑战。
陆国栋作报告
陆国栋在《机器人竞赛指数与机器人专业建设》主旨报告中介绍了我国高校机器人专业的发展现状,与嘉宾们探讨了全国高校机器人竞赛的指数评价体系。随后,他以2021年本科院校的机器人竞赛指数为例,展示了各高校的评价结果。
薛正辉作报告
薛正辉在《产教融合培养工程人才的思考与实践》主旨报告中分享了北京理工大学对使命担当的新思考、产教融合的新实践、双领人才的新模式,展示了可推广、可复制的校企合作拓展和产学研用融合模式,以及通过教育教学改革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的实践经验。
刘芹作报告
刘芹回顾了大学时期的学习感悟,在《牛顿之问与达芬奇笔记——科创人才培养的价值和实现》主旨报告中,以瘟疫与牛顿奇迹之年的故事作为引入,生动阐释了why、what、how的能力对于科创人才培养实现的重要意义。
崔宝秋作报告
崔宝秋在《从产业需求看科创人才培养》主旨报告中从产业背景出发,他分析了在科创人才培养中大学能做什么,介绍了小米开源战略的五大原则,以及企业在人才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主会场
合影留念
学校相关部门、学院负责人及教师参加此次论坛,校内师生通过校园直播平台观看了论坛活动及报告。
(摄影:王占奎、丁臻)
(责编:付云笛、邢华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