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创新追求 坚守科学精神——校长孙其信在2017年研究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校长孙其信
亲爱的同学们:
首先代表中国农业大学,也代表因公务无法到场的学校党委书记姜沛民同志,向来自祖国各地的3163名研究生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祝贺。我还要带一点私心的向来自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64名硕士和20名博士给予特殊的欢迎。你们可能会有些失望,因为开学典礼又是我这个校长讲话,未来你们的毕业证书上将又一次盖上我的名字。
刚才,来自资环学院科技小院的索玉倩同学代表新生发言。科技小院是中国农业大学的一个创新,我前不久在吉林梨树,也到了科技小院,看到了我们一批还没有入学的研究生,已经开始深入到科技小院从事社会的锻炼。之前在山西大同的灵丘,我也有幸见到了在灵丘进行社会锻炼的还没有入学的研究生。你们是传承我们学校文化的典范和楷模。
研究生教育是把科学研究贯穿于教育全过程的一项教育活动。我很赞同李德发院士用七个“快乐”总结了研究生教育的全部内涵。他的讲话妙语连珠,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那么,我想讲一些不太容易操作的。
科学研究贵在创新,而创新型的工作,贵在培养和践行科学精神。所以,今天的开学典礼,我想围绕“坚定创新追求,坚守科学精神”为主题,与同学们分享一些感受。
习近平总书记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有这样一段讲话“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总书记就创新对国家和民族的重大意义讲的十分深刻和精辟。所以中国古人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说法。创新就是一种追求卓越的品质,老子讲:“合抱之木,始于毫末;九层之台,始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创新追求卓越,就是追求科学的根本、真谛和科学的美。
大家都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首先向日本投下了两颗原子弹,所以很多人记住了投下原子弹的美国上校保罗·狄贝斯,他当时名声很大。但是原子弹的研究始于1942年美国物理学家奥本海默组织的“曼哈顿计划”。但是原子弹的科学基础是什么?1938年德国物理学家哈恩第一次成功分裂铀原子,预示着核裂变的链式反应将会成为现实。但是核裂变更早的科学依据,是1902年爱因斯坦提出的质能转换公式。我们在享受现代科技美好的时候,也要记住在这背后是一些重大的科学发现支撑了技术的创新,带来了社会的进步,让我们享受了社会的美好。
我们都知道,现代生物技术成为促进社会进步的一个巨大的技术创造,但是现代生物技术背后最根本的科学发现,是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发现的DNA双螺旋结构。如果没有这一重大发现,就不会有今天蓬勃发展的生物技术和生物经济。所以总书记讲创新对国家、民族和社会都至关重要。1883年,美国的第一任物理学会会长亨利·罗兰曾讲过一段话,这段话我们今天听起来非常刺耳又记忆犹新。他说:“假如我们停止纯科学的进步而只留意科学的应用,我们很快就会退化成为中国人那样。好几代中国人没有什么进步,因为他们只满足于科学的应用,却从来没有追问过他们所做事情中的原理。这些原理就构成纯科学。中国人很早就知道火药的应用,如果他们能够用正确的方法来探索火药应用的原理,中国人就能够在实现众多应用的同时还能够发展出化学,甚至物理学。因为只满足于火药爆炸的事实和应用,而没有寻根问底,中国人已经远远落后于世界科学进步”。这段刺耳的话正是在警醒我们一代青年学子,追求科学、追求卓越,对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是多么的重要。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体系中最顶端的宝塔,一个国家的人才培养,高层次的人才教育要高度依赖研究生教育,为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先后担任耶鲁大学和洛杉矶加州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的美国教育学家伯顿·克拉克所著的《探究的场所——现代大学的科研与研究生教育》一书的导言中谈到:教授的作用就在于把科研与教学结合起来,科研活动十分恰当地成为一种教学模式。学生的作用就是把科研与学习结合起来,科研活动转变为一种学习的模式。这很好地诠释了科研与教学的关系和转化,应该成为现代研究生教育遵循的基本模式,这也是洪堡所倡导的现代大学思想的精髓。德国化学家李比希践行了洪堡的教育思想,他在德国吉森大学建立了第一个现代的应用研究化学实验室,被称为现代“肥料工业之父”。所以,创新应当成为现代研究生教育的灵魂和最高追求。那么如何做好创新呢?
第一,创新需要选好方向,选准课题。DNA双螺旋结构发现者之一克里克曾经说过一句很有哲理的话:“与其说沃森和克里克发现了DNA双螺旋结构,不如说DNA结构成就了沃森和克里克”。从一个科学家的视角而言,是如此美妙的科学发现成就了沃森和克里克。所以要创新科学,就应该选择那些有难度的、有深度的重大科学。
第二,创新需要知识的积累和传承。现代的创新绝对不是零起步的创新,而是需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不断提升,不断创新。任何科学创新都不会孤立出现,在重大创新之前,必然有大量的探索铺垫,只有掌握了前辈发展的关键知识,我们才能实现新的突破。
第三,创新需要独立思考和批判思维。这是我们中国文化中相对比较欠缺的。要创新就需要有好奇心,有求知欲,有独立思考的精神,敢于质疑。几年前,我在以色列访问的时候,有一位以色列大学的校长曾经跟我说:“我们犹太民族,生来有一种基本的教育理念,这个理念是从我们的幼儿园教育就开始贯彻的一个理念,那就是我们犹太民族生来就会质疑任何事情”。真理是通过辩论才会成为真的真理,要有批判的精神和质疑的精神。其实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本身就是一个不断质疑、不断推翻、不断创新的过程。在沃森和克里克之前,1952年加州理工学院的鲍林教授,提出了DNA的三螺旋结构,学术界一致认为这就是DNA的真正结构。但是沃森和克里克敢于挑战权威,通过对X光衍射图片的研究,推翻了三螺旋结构,因此才有了今天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
第四,创新需要兴趣和投入。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这就很好地对应了李德发院士所讲的研究生要快乐,要把科研活动当成一种快乐去享受,也许你就真的能成为一个真正的科学家和创新者。
第五,创新需要合作和协作。现在的创新靠闭门做文章是行不通的,我们需要开放的心态、合作的精神和协作的精神。在大科学的时代,重大科学的发现和工程技术的进步,无一不是团队合作的结果。学术创新,需要很好的团队精神,需要集体的智慧和力量,需要密切充分的协作。
第六,创新需要实践和探索。创新不仅需要激情,需要灵感,需要头脑风暴,更需要动手实践。
最后,我想讲创新最需要的是一种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是一种追求卓越的精神,科学精神是一种独立自主的精神,科学精神是一种求真务实的精神,科学精神是一种传承超越的精神,科学精神是一种甘于奉献的精神。总之,科学精神是人类文明中最宝贵的精神财富。集中体现为追求真理,崇尚创新,尊重实践,弘扬理性。
当前我们正处在伟大祖国繁荣昌盛的新时代,希望我们中国农业大学的学子们,坚定创新的追求,坚守科学的精神,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我们的智慧和力量。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