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引领京津冀 同频共振谋发展
原标题:创新引领京津冀 同频共振谋发展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勾勒了中国未来的实践路径,同样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定标引航。
五大理念,创新居首。京津冀“一盘棋”建设,互联互通、协同创新是棋局之“眼”。同属京畿重地,京津冀既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吸纳人口最多的地区之一,也是区域发展不协调、不平衡的矛盾最为突出、最为复杂,关注度最高,解决难度最大的地区之一。要走出发展落差的“骨感”现实,要缓解大城市病等资源环境“亚健康”状态,要达到一加一大于二、一加二大于三的理想效果,关键看能不能把协同创新这篇大文章做好。在这方面,无论是以“绿色钢铁”为突破口,还是盘活三地科教资源,还是设立创新协同发展示范区等,目标都在于分工合作、优势互补、互利共赢,走出一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区域发展新路来。
有人说,京津冀协同发展宛如一座巨钟,所有的齿轮、发条真正紧密咬合到一起才能顺畅运转。的确,完全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和行政壁垒恐怕需要一个过程,实现人才、技术、资本等创新要素的充分流动、高效配置,也需要体制机制的不断磨合对接。只有凡事站在更大空间、以更广视野统筹考虑,以新理念破除重重障碍,以新业态倒逼层层变革,尽快把能干的事先干起来,把有共识、能见效的项目先干起来,打造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才能落到实处、激活全盘。
发展不能踽踽独行,创新不能单打独斗。理顺协同创新链条,全方位唱响“多城记”,京津冀同频共振的脉搏必将更加有力,新型首都经济圈的脊梁骨必将更加强健。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科委主任闫傲霜:300亿元推动绿色钢铁协同创新
“北京市科委联合天津市科委、河北省科技厅、中国人民银行营管部,共同推动平安银行、北京银行、建设银行三家银行制定了多种绿色金融支持方案,为京津冀钢铁行业节能减排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企业提供共计300亿元的资金授信额度,为解决钢铁行业转型升级面临的融资难、融资慢等问题提供有力支撑。”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科委主任闫傲霜3月5日接受采访时,介绍了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的最新进展。
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为未来发展提供了更大空间、更广视野。在闫傲霜看来,三者结合的有力抓手,就是全力建设好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大力促进创新驱动发展。为此,北京市科委2015年9月制定发布《关于建设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的工作方案(2015-2017年)》。方案提出,调动全社会积极参与,建立由专家团队、管理团队、推广团队三支队伍构成的人才体系;形成由政府资金、金融资本和民间资本等多元化、多渠道构成的资金体系,发挥财政资金投入的引导作用,组织一批产业基金、创业投资基金参与京津冀重点项目。协调银行、信托、保险、基金等各类金融机构,探索以信贷、股权、投资等多种方式参与,按照“启动一批、培育一批、跟踪一批”的原则有序实施协同创新项目。
随着方案推进实施,力量在凝聚,布局在完善,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进入快速推进阶段,一批成果初步显现。
闫傲霜介绍说,以钢铁产业优化升级为突破口,三地科技部门共同推动成立了京津冀钢铁行业节能减排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整合了70余家机构,涵盖京津冀钢铁生产企业、节能减排机构、高校院所及金融机构,搭建了产业共性技术联合创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绿色金融服务三个平台,形成协同创新格局。
闫傲霜表示,下一步北京市将以在京津冀地区布局若干协同创新共同体试点为重点,进一步集聚资本、人才、技术、成果等各种创新资源在试点内应用示范,形成以北京为创新源头,辐射带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共同体建设模式。当前的重点是五大项目:
1.支持中科院纳米材料绿色制版技术在京津冀布局应用。
2.打造京津冀钢铁联盟(迁安)协同创新研究院。
3.鼓励纳通医疗集团、精雕公司等单位的技术研发成果在河北、天津转移转化;推进北京服装学院与保定市深化合作,提升当地服装产业发展;支持北京金隅集团在河北承德推广废旧建材回收技术,解决承德地区生态环境问题。
4.支持环首都现代农业示范带建设。
5.建立张家口创新创业孵化中心。(王皓)
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市工信委主任李朝兴:壮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
以先进制造为支撑,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研发转化为先导,建设研发制造能力强大、占据产业链高端、辐射带动作用显著的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这是实现天津“一基地三区”定位的重要内容,也是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战略举措。
“到2020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达到4万亿元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1万亿元以上,先进制造业产值占制造业的比重达到70%以上,基本建成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市工信委主任李朝兴说,“在这一进程中,将大力推进产业协同创新,加快建设京津冀产业协同创新共同体,推进区域创新资源互联互通和开放共享。”
“十三五”时期,天津先进制造业发展将有哪些亮点?李朝兴作了详细介绍。
壮大一批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大力发展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航天、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生物医药等十大产业集群。到2020年,培育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现代石化等5个5000亿元产业,以及航空航天、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5个超1000亿元产业。
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推进优势企业集团重组整合,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做实做强做大一批大型企业集团,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行业排头兵。到2020年,全市百亿集团达到100家,千亿集团达到10家,力争有2至3家大企业进入世界制造业500强。
打造一批科技小巨人企业和“杀手锏”产品。实施科技小巨人成长计划升级版,培育一批具有创新创造活力、掌握核心技术的“隐形冠军”。开展重大科技攻关,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杀手锏”产品。到2020年,科技小巨人企业达到5000家,认定高新技术企业5000家,突破200项核心关键技术,培育300个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杀手锏”产品。
同时,还将提升一批绿色制造工业园区和企业,建设一批先进制造业创新平台,推进一批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努力实现制造业高端引领、创新驱动、智能转型、质效为先、绿色发展。(刘冬梅 李川 魏彧)
全国政协委员、河北省政协副主席卢晓光:河北应建国家自主创新协同发展示范区
“北京是中国智力资源最丰富的城市,拥有全国三分之一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二分之一的两院院士,五分之一的高新技术企业,三分之一的国家专利,各大央企总部、部属院校、国家的重大基础设施也主要集中在京津,创新资源十分丰富,且因为京津政策优势明显,对河北创新资源也形成了明显的‘虹吸’效应。”全国政协委员、河北省政协副主席卢晓光建议,在北京、天津都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背景下,支持河北建立国家自主创新协同发展示范区,更好地衔接京津科技创新资源,形成三地协同创新发展势态。
卢晓光委员认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关键要实现齐头并进。河北与京津经济发展差距较大,直接影响协同发展。他建议,国家在顶层设计中,不断创新三地沟通和协同机制,破除制度性障碍,拉平三地之间的政策落差。探索共建合作利益共享机制,设立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投资基金,支持三地产业转移系列对接活动平台建设,为疏解非首都功能,打造全国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提供保障。鼓励创新、先行先试,特别是对三地产业转移的集中地区,在财政、税收政策方面,支持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先行先试政策向河北产业创新聚集区延伸,支持天津滨海新区政策向曹妃甸区和沧州渤海新区延伸,鼓励新区、园区、功能区在体制机制政策创新方面开展试点。
卢晓光委员呼吁,支持河北加强与京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对接,打造一批科技人才创业基地、科技成果孵化和转化基地,承接高科技转移项目,充分利用京津的技术和人才优势,形成“京津技术研发—河北转化生产”模式。鼓励京津冀三地联合打造自研发设计至终端产品的技术链、产业链和价值链,实现从做企业到做链条的转变,再造一个河北新工业,实现“1+1+1>3”的协同发展。(薛惠娟 霍晓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