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创新、应对挑战——京津冀在行动”科技专题展在秦皇岛开幕
8月1日,由科技部、北京市政府、天津市政府、河北省政府共同主办的“协同创新、应对挑战——京津冀在行动”科技专题展在河北省秦皇岛市开幕。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出席展览新闻发布会并参观展览。科技部副部长王伟中主持会议。出席活动的还有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的有关领导。
万钢表示,目前京津冀协同发展进入全面深化新阶段,协同创新支撑引领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在不久的将来,京津冀地区将会建成科技功能定位清晰、产业创新分工明确、科技资源共享的协同发展、互利共赢的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先行区,创新驱动发展的示范区,区域协同创新的引领区。
据了解,此次科技专题展展览面积达2600平方米,分为总况展区、京津冀在行动展区、大气污染防治技术支撑展区三部分。其中,京津冀在行动展区主要展示三省市重大部署、重大行动和重要成果;大气污染防治技术支撑展区主要展示大气污染形成机理和监测预警、大气污染源头治理、能源资源高效利用、新能源与新能源汽车等方面的170多项先进适用技术成果。展览共设388个展示项目,198件套实物(模型),76个多媒体视频和现场演示。
京津冀协同发展进入全面深化新阶段
万钢强调,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从国家发展全局出发,审时度势、深谋远虑作出的决策部署。目前京津冀两市一省认真落实一体化发展战略,坚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扎实推进,从广度和深度上加快协同发展。
据了解,目前北京市牢牢把握新时期首都城市战略定位,跳出北京看北京,把北京工作放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局中谋划和推进,积极打造现代化新型首都经济圈。天津市认真做好城市定位错位融合、发展环境优质高效、城市群功能完善宜居这“三篇文章”,积极推动京津冀三地相向抱团,努力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河北省充分发挥现有潜力,加强与京津在城市布局、产业互补、交通互联、生态共建等方面对接协作,加快实现河北转型升级、绿色崛起。
目前,京津冀两市一省相互签署了新一轮合作框架协议,建立了多层次、宽领域的协作关系,京津冀一体化发展进入新的阶段。
协同创新支撑引领京津冀一体化发展
近年来,京津冀地区不断加快科技改革发展,已成为我国科技创新资源最聚集、创新成果最丰富、创新活力和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之一。目前京津冀地区汇聚了全国1/4以上的著名高校、2/3以上的两院院士,建成了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代表的7个国家高新区。
万钢指出,京津冀地区具备了在更高起点上加快实现创新驱动和协同发展的独特优势和良好条件。
据了解,今年2月以来,科技部通过部省、部市会商机制积极研究和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组织了重大问题研究,开展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实地调研,编制了京津冀区域科技创新专题规划,对京津冀协同创新提出了以下总体考虑:一是建设和强化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发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把首都打造成我国自主创新源头和原始创新策源地。二是实现科技创新资源开放共享。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政府在政策法规、标准规范、监督指导等方面的作用,探索政策措施和工作机制新突破,推动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设施和数据文献等科技资源和创新要素开放共享。三是促进科技成果转移与产业化。搭建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载体,建立区域技术交易市场和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体系,加快科技创新成果有序转移和高效产业化,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四是优化创新发展环境。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区域科技合作新机制,完善京津冀协同创新政策体系,营造支撑引领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创新创业环境。
共同破解制约区域发展的重大瓶颈问题
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特别是京津冀持续大范围的雾霾天气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和担忧。去年国务院发布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从源头污染减排、产业结构调整等十个方面作出系统部署。据了解,科技部会同京津冀两市一省,把推进协同创新与破解大气污染等制约区域发展的重大瓶颈问题紧密结合起来,携手应对大气污染挑战。
“十二五”以来,科技部紧紧围绕大气污染防治的重大科技需求,按照统筹监测预警、厘清污染源头、关注健康影响、研发治理技术、促进成功应用的思路,从基础研究、前沿探索、技术集成、示范应用、支撑决策等方面进行了全创新链部署,实施了蓝天科技工程、首都蓝天行动、节能减排科技专项行动等一系列重大科技示范工程,取得了一批重大成果,为我国特别是京津冀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据悉,在为期15天的“协同创新、应对挑战——京津冀在行动”科技专题展期间,还将举行专业技术洽谈和对接、新能源汽车试乘等活动。展览突出绿色环保、节俭办展理念,尽量使用可循环利用材料,其中地台结构、采用环保阻燃合成材料制作的展墙、LED灯具重复利用率都达到100%,整个展览全部综合利用率达到70%以上。此次展览将面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