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化雨露 荒漠变绿洲

18.10.2016  11:40
河北平泉县国有黄土梁子林场创新造林方法、管护理念和经营模式——
创新化雨露 荒漠变绿洲   2016年8月23日,国家林业局举办全国国有林场场长培训班,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参观考察河北平泉县国有黄土梁子林场。为什么一个地处河北最偏远地区的县属国有林场能够进入国家林业管理部门的视野?这是因为该林场经营管理创新走到了全国前列,使这里的森林覆盖率由最初的0.6%上升至71%。如果按照每公顷森林提供价值8.5万元的通行标准计算,这个林场每年可为社会提供生态价值12亿元以上。
  1954年建场的黄土梁子林场地处燕山山脉辽河上游的冀辽内蒙古交界处,属于中温带大陆性干旱区域,年平均气温仅6.6摄氏度,无霜期120至130天,这里距浑善达克和科尔沁两大沙地仅400公里,是阻止风沙南侵京津的最前沿。因此,这里不仅担负着植树造林绿化的任务,还担负着为京津阻沙源、保水源的重任。
  为了给京津冀创造优美的生态环境,黄土梁子林场职工在这森林覆盖率不足百分之一的荒漠上进行了几十年如一日的不懈拼搏。不仅如此,他们还在科技创新造林方法、营林管护创新理念、积极探索产业发展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创新,最终使荒漠变成了绿洲。
   创新造林模式
  让荒山荒坡披绿装
  搞林场建设,最根本的是绿化,衡量标准就是绿化率。在年均气温不足7摄氏度的干旱地区要实现全覆盖性绿化,难度可想而知。黄土梁子林区多为石质山区,阳坡干旱、土壤瘠薄,植树造林成活率几乎为零。但林场职工们没有灰心气馁,与北京林业大学、河北农业大学、山东农科院、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等院校开展合作,千方百计创新技术手段,提高植被成活率。
  在科研单位和林场员工的共同努力下,石质山区创造性地采用了“油松小反坡造林法”、“刺槐林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法”、“油松林保留母树天然落种法”等,使该地区造林成活率成倍递增。
  在石质阳坡山区植树,长期以来都是林业部门工作的难点。林场职工费尽心力,在一次次的失败中不断摸索,发明了“小反坡造林模式”,使栽植的油松成活率提高十多倍,达到90%以上。该技术被省林业部门推广到燕山、太行山区广泛采用,为全省山区造林作出了重要贡献。
  黄土梁子林场有刺槐林4万余亩。2000年以后,均进入衰退期,面临生长缓慢,母株数减少,林地不能发挥其生产潜力,经济效益显著降低的局面。林场职工积极探索研究,从2003年开始对刺槐林更新进行技术攻关,经过3年试验,成功地研究出《刺槐断根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技术》,解决了刺槐林经营密度和生长退化问题,使每亩株数成倍增加,实现了刺槐林更新复壮,保证了原生植被。
   创新管护模式
  提升资源利用水平
  植树造林不仅要求能成活,还要求长得好。因此,这就需要一切以森林资源可持续利用为出发点,培育健康、稳定、高效的森林生态系统,提高森林资源质量,增强森林生产能力,让资源利用水平最大限度得到提升。
  黄土梁子林场先后创造出“沟域经营”、“中幼林目标管理”、“公益林带状采伐”等一系列全新的森林管理模式,使活立木蓄积量在最近5年来,以年均5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截至目前已经达到74.8万立方米。
  林场以前采用以人员分组形成的小班进行生产管理,这种方式虽然在人力分配上比较明晰,但在全场系统管理上极为不利。为此,林场管理者打破常规,变“小班”经营为“沟域经营”。把全场相对集中的林地资源规划为35个生态沟域,在国内率先按生态流域对林地、林木进行“综合设计、集中作业”,在流域中按照“宜造则造、宜抚则抚、宜封则封”的方式系统安排作业,实现整个林区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最大化。“复合式”经营路径就是通过“带状采伐”“目标管理”,更新人工油松、落叶松纯林,调整纯林比例。以定向目标培育方式,按照针阔混交林诱导模式,营造复层异龄混交林,促进人工林近自然化,改善林分质量,提升森林的生态功能。林场在油松、落叶松内栽植黄柏、蒙古栎,培育珍稀树种、增加森林后备资源、改善森林结构、提高森林质量。
  过去多年中,林场中幼龄林抚育一直采用统一栽种、整体砍伐的生产模式。如今他们借鉴德国近自然育林理念并加以创新,在管护中采用定向目标管理模式,对“母树”进行“修枝、生态疏伐、清理死树、定株、林地清理”来去除自然干扰,提高生产能力,在抚育中把枯枝、多余枝去掉,把小老树伐除,改善林分环境,促进林木健康成长,达到森林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最大化。在森林采伐过程中改变“砍伐—造林—砍伐”的循环往复作业方式,变“整体皆伐”为“带状采伐”,变“砍好留坏”为“砍坏留好”,劣者尽早淘汰,让优者尽情成长,一举提高森林成材率50%以上,使大树好树“一棵顶一车,一车顶一坡”。
   创新经营模式
  让林场职工享实惠
  搞林业建设,必须做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兼得。面对国有林场“不城不乡、不工不农、不事不企”,大多数苦于“找饭吃”,难以将主要精力集中到森林资源保护和培育上来的困境,黄土梁子林场狠抓了经营模式的改革,在确保林场产生生态效益的同时,千方百计提升经济效益,增强自身造血功能。
  其中,将发展生态林业与发展绿化观赏苗木相结合;将发展林上经济与林下经济相结合;把森林病虫害防治与促进饮食文化相结合,均创造了可观效益。
  平泉县林业局局长孙树田告诉记者,黄土梁子林场因地制宜搞经营,取得了非常好的示范带动效应。比如在生产经营中,该林场把山地苗圃建设与森林抚育有机结合起来,根据树木的个体差异,变过去的单一用材林培育为多目标个性化培育,特别是对油松等市场畅销的绿化苗木进行有针对性的精细化培育,采取拉枝、去头、修剪等技术,迅速提高林木价值,使林区路边、坡脚那些歪歪扭扭的“丑树”,摇身一变成为价值几千元甚至上万元的园林抢手货,成为“摇钱树”。目前,该林场已建成山地苗圃面积3000亩,潜在价值超过8000万元。
  松毛虫治理是黄土梁子林场变害为利的一个创举。松毛虫位居10大森林病虫害之首。2003年起,黄土梁子林场就开始研究怎样利用松毛虫蛹。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的6名大学生在导师的带领下走进黄土梁子林场,开始了《环境诱导油松抗虫性与昆虫的适应机制》的课题研究,投资7万多元建起松毛虫加工流水线,使其成为人们餐桌上的美食。如今松毛虫蛹采、加、销形成一条完整生产线,使难以根治、人见人怕的“松树害虫”变身为“资源性昆虫”。不仅虫害得到根本遏制,松毛虫美食产品还荣获了河北省名菜金鼎奖。
  众多创新创造中,林下食用菌种植尤值一提。根据食用菌喜阴喜湿的特性,林场干部职工在海拔500米至1600米、林内郁闭度0.5以上的林下进行仿野生香菇生产实验,将高新技术与天然环境有机结合。该模式下产出的香菇,品质上与野生菌接近,主要矿物质元素高于陆地设施生产的香菇。这种模式还实现了菌糠无害化循环利用,不仅使每亩森林产生上万元林下产值,生产食用菌后的菌糠废料还能直接被林地分解吸收,提高了林地肥力。该技术先后获得2项国家发明专利和2项省级科研成果,被中国科技创新专业委员会授予“生态共生示范基地”。目前该项技术已经在承德全面推广,产生的经济价值不可估量。(记者 雷汉发 通讯员 陈彦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