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堵创新“先左后右交替通行” 拉链式通行且行且珍惜
2017年11月14日讯,日前,北京首个“拉链式”交替通行交通组织方式在石景山展开试点。车辆在行经阜石路杨庄东桥以东进城方向主路入口处时,需放缓速度,“先左后右”交替通行,有序驶入主路。
拉链式通行标识提示牌
先左后右进入主路
作为新鲜事物,“拉链式通行”试点以来,交通流量、通行秩序有哪些变化,驾驶员和社会民众怎么看待,这种治堵缓堵的微创新如何收获更好的效果?记者就此进行了实地探访。
现场
设置标识、模拟停车点位、合流导线、柔性隔离桩等
沿着石景山区阜石路杨庄东桥往东步行300米左右,就来到阜石路辅路和主路的一个合流处。此地紧邻西五环,又是进城方向,眼前车流穿梭,来往不绝。试点近一个月的“拉链式通行”路口,正位于这里。
之所以选择在此路口试点,正是由于此地特殊的道路状况和交通流量。“首先,这里属于典型的合流入口,具备‘拉链式’交替通行条件。更重要的是,进入入口的流量占了整个辅路车辆流量的80%,甚至更高。”石景山交通支队相关负责人介绍,在正式开始试点之前,石景山交管方面花了一个月时间反复论证、学习借鉴管理经验和办法、最终才向市交管局相关部门申请并得到许可。
记者在现场看到,整个试点路段安装了全新的标识、标线、路牌等相关设备。整个路段,将原有的一条导流车道拓宽至两条车道,取消原入口东部南侧导流带,在合流区域增加“鱼肚式”导流线、进口道标线;在近入口处(约100米左右),设置了一幅卡通具象式的“拉链式通行”指示标识。标识上,拉链一侧是红色车辆,另一侧是黄色车辆,进入主路后则“一黄一红”先后行使,用以提示驾驶员交替行使;在距离合流区40米至50米位置,地面用彩色陶瓷颗粒加阿拉伯数字“1、2、3、4”喷涂四个方块,用以模拟车辆行进的距离点位,并且在每个车道都喷涂“交替通行”四个大字以及导向箭头;在距离合流区15米至25米区域,路面施画了车辆驶入排序及导向箭头,且与外侧车道之间绘制白实线,加装柔性隔离桩避免外侧车辆加塞。而在进入口顶端,一幅巨大的蓝色指示标牌上,“合流入口,交替通行”的白色字样也十分醒目。
石景山交通支队相关负责人介绍,改造工程联合了相关建设单位和专业的科技团队,精细化设计完成。而要试行或推广“拉链式通行”,应当具备几个基本特征。比如,合流路段,由多条车道向一条车道汇聚的道路;交通流量非常大的道路入口处或者出口处;原有的道路条件,应有相对较宽的宽度。
效果
试点后实现“一减两提高”
那么,“拉链式通行”从10月18日启动以来,试点反馈如何、都带来了哪些变化呢?
由于工作原因,驾驶员周茂军几乎每天都会途经此地。“没试点之前,这里不仅是堵,更是乱,混乱得很。”周茂军告诉记者,由于原先此入口缺乏足够的管理设备,加之道路设计不太科学,“每天都是你争我抢,看谁车技好,隔三差五就能看到事故。”现在,周茂军坦言秩序好了很多,且每天都能看到交警或者辅警在此执勤引导。
43岁的高铭同样有此体会。“我不经常开车,以前开车到这块儿就是添堵,但最近感觉好多了。有时候我进入入口排在左边车道,动作稍微慢一点,右边车道的车也会停下鸣笛,提醒该我先走。”高铭认为,驾驶员之间的礼让,本身也是提高通行效率、节约社会运行成本的一种方式。
石景山区交通支队交通科科长张驰透露,改造前后,总共呈现出三大变化,主要是“一减两提高”。
首先,试点后,在入口因为违法加塞抢行发生的剐蹭事故直线下降。“从试点到现在还没出现过,总体事故率大幅减少。”其次,交通参与者安全出行、文明通行的意识显著提升。“原来是靠个人的素养或自觉,现在设置了各种标识,标牌,标线等,是一种强制性引导。”第三,平峰时间段的交通量和通行效率提高。“从我们监测到的平峰交通量来看,道路通行能力明显提高。”
破局
高峰时段仍存在
记者蹲点发现,在下午交通流量平峰时,该区域交通路况通畅,秩序井然。私家小汽车、公交车、微型卡车等,在进入距离合流路口100米左右位置时,都能放缓速度,在距离地面标注的“1、2、3、4”彩色陶瓷模拟停车点位时,车速明显放缓。司机能较好遵循“先左后右”的交替行驶规则。
然而,到了下午4点半之后,随着晚高峰到来,试点路口开始有些拥堵。“你看,以前车辆是到了入口最顶端处开始猛地加塞往里拐,现在这里设置了隔离桩,汽车进不去了,就都从距离路口还有几十米的地方开始堵着了。”附近居民范先生告诉记者,此路口改造之后,驾驶员开车的确更“规矩”了,但感觉早晚高峰时候,拥堵情况似乎没有根本性扭转。
对于早晚高峰时候车辆“提前拥堵”的说法,石景山交通支队交通科科长张驰表示,背后存在多个因素,应客观理性看待。“高峰时间段,途经此路口的车辆流量本身很大;同时,由于此路段设置了全新的指示标牌和路面标线,一些途经此地的驾驶员(特别是首次经过此路段的司机)会感到新鲜好奇,”习惯性地点一脚刹车,看看怎么回事,这也会加剧路面拥堵。下一步,我们会继续优化“。
而在记者蹲点的两小时内,不论交通平峰还是晚高峰时候,绝大多数车辆遵守规则的同时,也有个别车辆加塞抢行。“我认为开车主要靠自觉,一个人要是有文明素质,不设置这种‘拉链式通行’也会守规则吧?”在杨庄东公交车站候车的王彦霖女士说。对于违法加塞抢行行为,张驰表示,目前“拉链式通行”仍处于宣传引导的阶段,未来在合适时机,交管部门将采集数据录入执法库,对违法行驶的车辆加以处罚。
建议
需从驾驶培训抓起,
试点应具规模性和强化性
北京工业大学城市交通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陈艳艳认为,试点“拉链式通行”有一定进步意义。事实上,“拉链式通行”在一些欧美国家已比较常见和成熟。然而,在我国推行却面临一定程度的困难--很多民众首先对“拉链式通行”的概念未必了解,同时也较缺乏文明有序行车的理念。“‘拉链式通行’的核心是‘有序’”,如果市民对‘拉链式通行’的规则不尽了解,抑或了解得不充分,实际执行的效果可能不会特别令人满意。这需要一个长期的、包括引导教育的过程。"
陈艳艳认为,“拉链式通行”主要目的是提高车道变化下通行的有序性及效率。在供需矛盾或拥堵情况不是很严重的城市或区域,可能推行效果更好。而在北京推广“拉链式通行”,需考虑北京城市道路网和道路设计实际,根据交通流量及拥堵实际路况来分区域、分道路做试点。“在北京一些常年常态化拥堵的地方,还是应重点优化道路设计,消除瓶颈,同时加强诱导与管控,保障路权有比较清晰的导向,可能效果会更好一些。”
具体到眼下的试点,陈艳艳也给出了几点建议。“一方面,要全方面让大家了解,包括现场的各种引导标识的意思和用途;另一方面,如果希望长期推行‘拉链式通行’规则,不仅是上路环节,应该从司机的驾驶培训方面就开始加强教育;第三,要通过诸如摄像头等一些信息化手段,及时采集违法驾驶行为,进行相应惩罚。第四,大众媒体应该强化宣传。”此外,陈艳艳认为,可以适当增加一些试点道路,以形成规模效应。“单个的一条道路或较少道路,要引起全民对‘拉链式通行 ’的了解或重视不容易。如果试点效果不错,应尽快在适合条件的地方同步推行,以形成规模效应,通过规模性、强化性的教育让大家尽快来理解,养成文明出行、安全出行的交通理念和驾驶习惯。”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 李松林 文并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