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出生态致富路
03.10.2016 09:08
本文来源: 林业网
拓展空间 城绿惠民
从建市以来,枣庄就形成了以煤炭、水泥“一黑一灰”为主导的产业结构。煤炭、水泥年产能分别达到3000万吨的同时,也让这座城市付出了严重的生态代价。作为国务院确定的全国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试点市,尽快转变发展方式、改善生态环境,已成当务之急、民心所盼。
“三年多的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行动,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还提升了城市形象。”枣庄市林业局局长龙厚宏称,利用这个平台,枣庄完成了从“灰黑”到“绿美”的华丽转身,从而推动城市与森林相融相生、市民与绿色相依相伴。
蓝天白云,郁郁葱茏。站在总长约200公里的环形绿道上,举目眺望全是绿,还有不少骑行爱好者穿梭其中。这就是位于枣庄市中心城区的环城森林公园绿道。
“它将沿线星罗棋布的景区、公园、湿地、古迹、古村等景区,串珠成链,让枣庄佩戴了一条‘翡翠’项链。”龙厚宏介绍说,为使大家畅游绿道时可以小憩,又建了14个旅游驿站。
而该市薛城区在拓展空间增绿上更是大手笔,在黄金地段拿出2100多亩地,放弃30多亿元的土地收益,转而投资2.7亿元,规划建设了城市森林公园,融合森林景观和人文景观,打造的“天然氧吧”,让市民纷纷点赞。
人均不足一亩田的山区小镇,王坟镇位于青州市西南山区。走进王坟镇,起伏蜿蜒、山峦沟壑,均为绿色,就像是一幅绿墨渲染的山水画卷。这儿森林覆盖率高达61%,地面林草覆盖率为92%。
创新机制 腰包“鼓”起
绿化不但美了环境,也让百姓的腰包“鼓”起来。
“这里土质不好,产量较低,种植小麦、棉花也没有多少收入,而且造林绿化难度大,每亩成本2500元左右。”寿光市林业局局长韩家迅介绍说,主要靠政府工程、林场和吸引企业来造林。
特别是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以来,由政府出资流转土地,利用邻近机械林场的优势,流转六股路村土地3000亩。
“仅此一项就为该村人均增收8000余元,另外,他们还可以来这打散工,只要是种树、浇水、除草等,基本上每天150—200元。”韩家迅笑着讲,比原来种植农作物时收入好多了。不仅如此,随着树木增加,知了也多了,大部分村民都会在晚上出来抓知了卖,每只7毛钱,这也是一笔不小的收入嘞。如今,树木林立的六股路村,森林覆盖率已达到77.8%,彻底改善了该村的生态面貌和生活环境,过去的“一棵树”已变成了现在的“森林村”。
有着滕州母亲河之称的荆河,探索出了“圃路一体”建设模式。
“荆河上善公园坝内外有农地7000多亩,如果全部由政府绿化、管护,是一笔不菲的投入。”龙厚宏说。
为破解这一难题,滕州市引入农村产权改革机制,将农民土地全部流转,一部分栽植柳树、栾树等绿化树,大部分栽植桃树、核桃等果树。“与单纯由政府种植绿化树木相比,通过把土地反租倒包给果农,政府减少了租地、苗木栽植和绿化维护等大量开支,农民也多了一条致富路。”龙厚宏介绍道,创新运作机制,使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取得了良好的生态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据了解,目前,枣庄市林业产值逐年增长,农民涉林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
足不出户 花里淘金
“工作半年多,每月挣三四千块钱,环境好还不耽误干家务活。”30多岁、家住青州市大官营村的刘爱君说,这儿离家不远,每天走三五里地就到了,不用离家很开心。
刘爱君讲的就是青州千卉盆景苗木专业合作社,在这里,和她一样足不出户、就能赚到钱的村民,还有很多。
总面积达5万平方米的温室大棚内,“福娃”等1790余种多肉植物排列整齐,长势喜人,处处显得生机勃勃,员工们或在浇水养护幼苗,或是照单打包发送,忙的不亦乐乎。
“本地人占一半,大多是将自己土地流转后的村民,拿到租金再到这打工获取工资以达到‘双收’。该社销售负责人王坤说,合作社年销售3000万元,主要是以电商销售为主,占到1/3,淡季销售量每日200单,旺季时可达到400单。
从无到有,短短三年时间,青州花卉电商现已发展到308家。仅2015年,花卉电子商务交易额就达15.28亿元,同比增长69.8%。
据了解,目前,青州花卉种植面积已达12.9万亩,年产值76.5亿元。
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在潍坊市禹王国家湿地公园内,以水为魂的“水、田、居、游”一体化生态旅游开发项目,日趋成熟。“生态体验游,已成为湿地美景的有机组成部分。”该湿地公园负责人称,核心区2000亩,打造出了开心农场、千亩莲藕采挖、鸭鱼认养、捕捞垂钓、造林摄影等休闲娱乐,每年可接待游客达50万人次,并带动莲藕、毛蟹等特色农产品销售额达1.6亿元。(胡利娟)
本文来源: 林业网
03.10.2016 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