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文社科论坛2014”分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举行

26.11.2014  14:37

11月23日,“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论坛2014”三个分论坛分别在明德法学楼725会议室、602李晓斌法律讲堂、601国际会议报告厅举行。三个分论坛在十八届四中全会胜利召开的背景下,分别以“法治中国与社会治理”、“法治中国与传统文化”、“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体系暨庆祝孙国华教授从教六十四周年”为主题,旨在为全面进行社会治理和实现法治中国提供理论指导,发现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国法治的启示,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体系,并向共和国法治历程的见证者——从教六十四周年且迎来九十华诞的孙国华教授致以崇高的祝贺和诚挚的敬意。

第一分论坛:“法治中国与社会治理

第一分论坛的主题为“法治中国与社会治理”,旨在对法治中国与社会治理等问题进行广泛交流和深入探讨,为更好的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进行社会治理和实现法治中国提供理论指导。

第一分论坛分两个单元进行。第一单元由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院长胡锦光教授主持。中国人民大学莫于川教授首先就“贯彻四中全会精神,推动法治社会建设”作主题发言,围绕十八届四中全会的特殊意义和怎样推进法治社会建设两个方面谈了自己的看法。随后,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张成福教授以“国家治理现代性与现代化”为题目进行发言,首先谈了自己对“国家治理”概念的理解。其次,从世俗化、理性化两个角度回答了什么样的治理是现代化。最后,他结合当今时代背景,从实质意义和形式上就什么才是国家治理现代化提出了自己的见解。第三位主题发言人是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刘太刚教授,发言主题为“依法执政的若干问题”,多角度详细阐述了自己对“依法执政”的理解。

第二单元由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王旭副教授主持。胡锦光教授就“国家治理规则的统一性”首先作主题发言,发言主要围绕“传统的管理规则”、“现阶段的管理规则”、“未来的国家治理规则”三个方面进行。随后,清华大学法学院余凌云教授以“行政复议法修改的若干问题”为主题,就本次行政复议法修改的背景、内容、存在的问题以及预期效果等进行了详细阐述。最后一位发言人为国家行政学院法学部任进教授,他的发言题目为“现代宪法视野下的国家治理”,首先谈了国家治理体系的四个层次,其次提出要解决国家治理的依据问题,最后概括了四中全会的亮点以及对如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提出了自己的建议。随后,王旭副教授主持会议进入自由讨论环节,参会师生就“法治中国与社会治理”相关问题与在座的主题发言人进行了讨论,从宪法、法律、国家治理、公共管理等方面多角度、跨领域的进行了富有建设性的探讨,为实现良好的社会治理和建设法治中国起到了积极作用。

第二分论坛:“法治中国与传统文化

第二分论坛的主题为“法治中国与传统文化”,旨在通过对中西传统法律文化的学术探讨,发现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国法治的启示,为更好的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提供理论参考和借鉴。来自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北京大学法学院、南开大学法学院、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的相关专家和学者出席了本分论坛并发表演讲。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叶秋华作为分论坛的总主持进行了致辞。叶秋华教授讲述了本次论坛的法治意义。法治文化是法治国家建立的土壤,法治国家的建立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滋养。人类法治文明的进步是不同文化间交流与传承的结果。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文化发展中形成了特有的中华法系的法治文化,为丰富人类文明做出了应有贡献。国家只有在保持文化主体性的同时,吐故纳新方能保持持续的发展劲头。

第二分论坛分为两个单元、自由发言及分论坛总结四个阶段。两个单元的主题分别是西方法律文化传统对中国法治的启示、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与中国法治。第一单元由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王云霞主持。北京大学法学院研究员李红海针以“英格兰的法治及其对中国的启示”为题、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张彩凤以“法治的基础—以英国法治为分析视角”为题、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石佳友以“传统法律文化与法现代性:以法国为例”为题、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王振东以“中国传统法学方法论”为题进行了发言。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张龑针对以上各位学者的发言进行了评议,各专家学者针对评议作了回应。

第二单元由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赵晓耕主持。南开大学法学院教授侯欣一以“法学教育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为题、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柴荣以“传统法律文化中的民法基因:以土地关系为视角”为题、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张世明以“反思‘法律多元’月‘地方性知识’理论”为题、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姜栋以“法律的道路何以预测:霍姆斯法治思想的启示”为题进行了发言。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尤陈俊对以上各位的发言进行了评议。

自由发言阶段由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史彤彪主持。针对不同的问题,侯欣一、柴荣、尤陈俊等教授进行了回应。各位学者生动、幽默的回应,使与会人员对传统文化与中国法治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马小红对分论坛的学术研讨进行了总结。马小红教授对“法文化”概念在中国学界的兴起与沿革进行了回顾,并就各位嘉宾的发言与分论坛的特点作了总结。马小红教授认为,传统法文化是培植民族法律自信的土壤。传承法律文化传统不是僵化把古代法律的条文搬到现在的法律中,而是要理解传统法律与现代法治相通共有的理念。学科是学术研究的一种方法,而不是目的。我们应该利用多学科的方法,多视角地从事学术研究。传统法文化的研究不能拘泥于一个学科的一孔之见而自我封闭。在中外法文化的比较、史论的结合和为部门法提供借鉴上,法史的研究都应该有所作为。

第三分论坛:“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体系暨庆祝孙国华教授从教六十四周年

第三份论坛的主题为“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体系暨庆祝孙国华教授从教六十四周年”。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央党校、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对外经贸大学、吉林大学、华东政法大学、西北政法大学、中山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单位的百余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就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体系的议题进行了广泛交流和深入探讨,并向从教六十四周年并迎来九十华诞的孙国华教授致以崇高的祝贺和诚挚的敬意。

开幕式由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学术委员会主席朱景文教授主持。中国人民大学常务副校长王利明教授、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原主任杨景宇、中国法学会副会长张文显教授、中国法学会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孙琬钟教授、上海市社科联党组书记沈国明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刘作翔研究员、中央军委办公厅原主任程建宁、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林嘉教授先后致辞。

王利明教授指出,正是因为有了以孙国华教授为代表的老一辈学术泰斗的精神和品行,才铸就了中国人民大学的品格和辉煌,并代表中国人民大学恭贺孙国华教授九十华诞。杨景宇主任在致辞中向孙国华教授致以衷心的敬意和祝贺,并对孙国华教授在六十余年的法学教育和研究生涯中始终坚持从实际出发研究问题、与时代同行、不固步自封的作风表示钦佩。张文显教授在致辞中引用了孙国华教授的两段经典论述,指出孙国华教授六十余年的从教生涯就是一段既坚持真理又不断创新的历程,同时代表中国法学会和国家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向孙国华教授表示了崇高的敬意和美好的祝愿。孙琬钟教授在致辞中回顾了孙国华教授自担任中国法学会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会常务理事以来为该会做出的卓越贡献,并向孙老表示祝贺。沈国明教授在致辞中表示,孙国华教授的心无杂念、善良大度、热爱艺术、重视友情值得包括他在内的所有人学习。刘作翔教授在致辞中代表中国法学会法理学研究会、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向孙国华教授的九十华诞致以衷心的祝福,同时回顾了自己在求学阶段所受到的来自孙国华教授的教诲和鼓励,表示孙老深深影响了包括他在内的几代学子的法学学习、研究和发展。程建宁中将在致辞中指出,孙国华教授数十年如一日耕耘在法学战线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进行教学和研究,同时还能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堪称“三大难能可贵”,同时对孙国华教授致以崇敬之意。林嘉书记在致辞中代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向孙国华教授致以诚挚的敬意和祝福,并回顾了孙老六十余年的从教生涯,表示孙老的学术思想和进取精神永远是后辈学人学习的榜样。

随后,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韩大元教授代表法学院向孙国华教授赠送纪念品,恭祝孙老福寿双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冯玉军教授汇报了成立于2010年的孙国华法学理论发展基金的运转及捐款情况。四年来,基金联合中国法理学研究会分别进行了两届“法学理论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和“法学理论青年优秀成果”的评奖活动,近100人次获奖,为我国法学理论事业的蓬勃发展和青年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

开幕式之后进行了第一单元的研讨,中央党校政法部主任张恒山教授和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范愉教授担任主持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刘海年教授、中国政法大学潘汉典教授、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高铭暄、首都师范大学音乐系原主任姚思源教授、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陈光中、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刘文华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谷春德教授等先后发言,回顾了与孙老数十年的交往历程,指出孙国华教授的学术生涯就是新中国法学发展道路的一个缩影,并对孙国华教授迎来九十华诞表示祝贺。清华大学法学院原院长王晨光教授、吉林大学法学院姚建宗教授、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常务副校长王新清教授、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刘金国教授、中国法学会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会副秘书长沈厚铎教授、南京师范大学龚廷泰教授、孙国华教授亲属陶昌宏先生等先后发言,或回顾自己与孙国华教授之间的师生情谊,或表达自己对孙国华先生的真挚情感,表达了要将孙老的学术思想和精神品行继续传承下去的信念。

第二单元的研讨由中山大学法学院黄建武教授和中国人民大学曹磊副教授主持。中国政法大学王逸云教授、海南省妇联主席刘锦博士、北京大学法学院巩献田教授、中国政法大学舒国滢教授等先后发言。王逸云教授回顾了自己与孙老之间六十余年的友谊,表示孙老至今仍在学界努力奋斗,堪称他们同学中的楷模。刘锦博士描绘了自己三十余年来受教于孙国华教授的求学生涯,指出孙老在治学、工作、生活等方方面面都给予了自己莫大的影响。巩献田教授在发言中深切地表达了自己与孙国华教授之间的如磋如磨的学术交流与同志之情。舒国滢教授则以“”、“”、“寿”三字精要地概括了孙国华教授的生活,指出后辈学人应以孙老为榜样努力。

最后,孙国华教授向大家作答谢词。他表示,此刻千言万语只能凝聚成一句话:“感谢!谢天谢地你来了”。谢天,是要感谢大环境给我们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谢地,是要感谢父老乡亲的养育之恩;谢人,是要感谢大家的厚爱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