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把握“绿色化”的科学涵义

20.04.2015  12:20

  3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在重申十八大关于“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顶层设计和总体部署的同时,首次提出“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的战略任务。这是继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之后,党中央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出的又一重大决策。其中的“绿色化”作为在中共中央的历史文献中首次出现的新概念,集中体现了新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新任务和新要求,备受媒体和公众的关注,准确把握“绿色化”的科学涵义也相应成为社会各界共同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
  
  准确把握“绿色化”的科学涵义,首先必须对“绿色化”的字面含义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其大致包括以下两种情况:
  
  一是当“绿色”用作名词时,“绿色化”指的是由无绿色转变为有绿色,由较少或较小范围的绿色转变为较多或较大范围的绿色,由部分或局部的绿色转变为全部或全局的绿色。二是当“绿色”用作形容词时,“绿色化”所指的是由不具有“绿色的”属性转变为具有“绿色的”属性,由具有较弱或较浅的“绿色的”属性转变为具有较强或较深的“绿色的”属性,由部分或局部具有“绿色的”属性转变为全部或全局具有“绿色的”属性。
  
  总之,“绿色化”的字面含义都是“绿色”这种颜色和“绿色的”这种属性由无到有、由少到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浅到深、由部分到全部、由局部到全局等由此及彼的动态转变过程。
  
  在日常用语中,人们对作为后缀的“”的应用并不陌生,对其所具有的内在涵义在理解上也较为一致,譬如:“新型工业化”指的是由传统工业到新型工业转变,“农业现代化”指的是由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转变,“科学化”指的是由不科学到科学转变,“民主化”指的是由不民主到民主转变,“标准化”指的是由没有统一标准到有统一标准转变,如此等等。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赋予“绿色”和“绿色化”的涵义并不限于上述字面含义,而常常在其象征意义上呈现出更加丰富多彩的内容。而这正是准确把握“绿色化”科学涵义的关键所在。
  
  那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从象征意义上又赋予“绿色”和“绿色化”哪些不同的涵义呢?笔者的初步研究表明,目前人们从象征意义上赋予“绿色”和“绿色化”的涵义至少有以下三种:
  
  一是将“绿色”用作名词,象征以绿色为基色的树木、森林,与此象征意义连在一起的“绿色化”即人们通常所说的“绿化”,指的是通过植树造林使一些地方由没有树木、森林转变到有树木、森林,或者由有较少的、质量较差的树木、森林转变到有较多的、质量较好的树木、森林,进而使一切可能的地方都逐步绿起来。这是自新中国成立之初一直沿用至今的“绿化”即“绿色化”的涵义。如:毛泽东1956年3月向全国人民发出的“绿化祖国”的号召;习近平先后几次在首都参加义务植树时所说的“全民义务植树开展30多年来,促进了我国森林资源恢复发展,增强了全民爱绿植绿护绿意识。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总体上还是一个缺林少绿、生态脆弱的国家,植树造林,改善生态,任重而道远”;“绿化祖国,改善生态,人人有责”。
      
  二是将“绿色”用作形容词,象征事物所具有的“符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安全要求”的属性,与此象征意义连在一起的“绿色化”指的是使事物由原来不符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安全” 的要求转变到符合这一要求。如:2014年4月10日筑能网一篇题为《依靠科技创新促进建筑绿色化》的文章所说的“绿色建筑是在建筑的全寿命期内,最大限度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建筑绿色化对于节能减排,保证国家能源安全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三是将“绿色”用作形容词,象征事物所具有的“符合生态文明理念和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属性,与此象征意义连在一起的“绿色化”就是使事物由原来不符合生态文明的理念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转变到符合这一要求。这是迄今为止从象征意义上使用的“绿色”和“绿色化”最广泛、最深刻的一种涵义。如:上述《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强调的“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把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作为基本方针,把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作为基本途径,把深化改革和创新驱动作为基本动力,把培育生态文化作为重要支撑,把重点突破和整体推进作为工作方式,切实把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抓紧抓好”。
  
  准确把握“绿色化”的科学涵义,除了懂得“绿色”和“绿色化”的字面含义与象征意义之外,还必须懂得“绿色化”的适用范围。
  
  根据《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绿色化”作为必须协同推进的“新五化”(即“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之一,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方位绿色转型的最新概括,其适用范围除了生态文明建设外,还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自然也包括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各方面和全过程。
  
  当然,“绿色化”也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笔者看来,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的“绿色化”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国民观念的绿色化。要在全社会彻底破除“人类是自然的主宰,要战胜自然、征服自然”的人类中心主义观念,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彻底破除将保护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对立起来的观念,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彻底破除自然界没有价值、自然资本不是财富的观念,牢固树立自然界也有价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彻底破除人与自然对立的工业文明的主流价值观,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把生态文明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新风尚。
  
  二是国土空间的绿色化。要通过全民义务植树等有效途径,在一切有条件的地方植树造林,加快推进国土绿化;通过国有林场、国有林区改革和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增强林业发展活力,保护森林资源,提高森林质量;通过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通过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构建以东北森林屏障,北方防风固沙屏障等重大森林生态屏障为主体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通过多措并举、多管齐下,使青山常在、清水长流、空气常新,让人民群众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
  
  三是生产方式的绿色化。要根本改变以“三高一低”(即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和低产出)为特征,以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和生态退化为代价的传统发展模式,大力发展以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为原则的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加快推进经济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一二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加快推进经济要素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加快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安全型绿色产业发展,大幅提高经济绿色化程度,加快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生态影响小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形成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
  
  四是生活方式的绿色化。要彻底改变以满足人的无止境的物质欲望为目的,以个人享乐为中心,以高消费为主要特征的工业文明的生活方式,大力推行物质消费与精神文化消费并重,以满足人的基本需要为目标,以提高生活质量为中心,以合理消费、适度消费为主要特征的生态文明的消费方式;坚决反对无节制消费自然资源、无节制排放废弃物和污染物、无节制破坏生态平衡的不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大力推行以节约资源、减少污染、保护生态为准则的可持续的生活方式,使自然资源和有毒材料的使用量减少,使服务或产品的生命周期中产生的废物和污染物最少,使非法猎杀、买卖、食用和使用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等行为得到有效遏制。
  
  五是科学技术的绿色化。要在充分认识科学技术为推动生产力发展、改善人民生活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清醒看到科学技术在目标偏离的情况下给人类带来的加剧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退化等负面作用;要努力克服科技发展与应用的唯利性和随意性,正确把握科技发展与应用的目标方向,使其更好地发挥正能量,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更好地为保护资源、保护环境、保护生态服务;要大力开发绿色生物技术和绿色新能源技术、污染物清除和不产生污染物的技术,以及废弃物再利用技术和无废料生产技术,以实现生物物种的有效保护、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有害有毒物质的净化处理、清洁生产、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和模仿生物圈的物质循环生产,开创人类社会物质生产的新的技术形式。
  
  六是制度建设的绿色化。要把制度建设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把绿色化作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本质属性,按照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着力破解制约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障碍,以资源环境生态红线管控、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和用途管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和责任追究、生态补偿等重大制度为突破口,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尽快出台相关改革方案,建立系统完整的制度体系,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法制化、制度化轨道。与此同时,还要推动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相关制度建设的绿色化,使之与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方位的绿色转型提供可靠的制度保障。(wp)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作者:黎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