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推进农机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服务现代农业建设

22.02.2017  19:09

2017年2月16日,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决策调研》(第5期)刊发湖北省农机局局长刘长华同志的署名文章:《推进农机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服务现代农业建设》,现转载如下:

推进农机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服务现代农业建设

湖北省农机局局长 刘长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业政策改革和完善的主要方向。”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手段和动力来看,一个重要方面是发展农业机械化。截至2016年底,湖北省农机装备总量突破4600万千瓦,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67.18%。当前,湖北省农机化发展正处于中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农机化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日益突出,农机化装备、技术、人才、政策、服务有效供给不足的矛盾逐步显现,亟须以更明确的思路、更丰富的措施、超常规的力度,加快推进农机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增强农机化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一、突出创新驱动,着力提高农机装备供给水平

(一)强化供需对接。坚持供需两端发力,通过搭建农机产品供需信息对接平台,引导农机生产者和使用者加强联系,引导资本、技术和人才等生产要素向农机装备制造产业集聚,挖掘农机化发展滞后区域和领域的发展潜力,研发、生产和销售广大农民急需适用的农机产品,强化农机化需求侧对供给侧的引导,将潜在需求转化为现实供给。

(二)实施科技攻关。坚持科技创新驱动,引导农机制造企业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参与国家智能农机装备、《农机装备发展行动方案》和农机农艺融合专项实施,瞄准产业急需和农民急用,实施科技攻关,加快研发适宜丘陵山区、设施农业、畜禽水产养殖的农机装备,提升农机核心零部件自主研发能力。加快农机化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扭转不同程度存在的“无机可用、无好机用、有机难用”困局。

(三)扩大有效供给。围绕农业可持续发展要求,加大对秸秆机械化还田及综合利用、保护性耕作、节水灌溉、高效植保、精准施肥和农机深松整地等绿色增产技术所需机具的补贴与推广力度,扩大绿色环保农机产品的有效供给。针对单项农机化技术多、集成配套和系统解决方案少的问题,引导农机化科技创新由大田作物向农业全领域拓展,由耕种收向产前产后延伸,不断提高农机具的可靠性和适用性,全面提升农机化科技的有效供给能力。

二、突出规范便捷,着力提高扶持政策供给水平

(一)规范执行购机补贴政策。坚持绿色生态导向,优化购机补贴实施方案,科学确定补贴范围,推行补贴范围内所有机具敞开补贴;加强与财政部门沟通协调,提高资金分配的精准性和科学性。稳步实施农机新产品试点,对深松整地、免耕播种、高效植保、节水灌溉、高效施肥机具和秸秆还田离田、残膜回收、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与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等绿色发展机具,实行重点补贴。大力推行购机补贴“一站式”服务,积极探索电商销售农机,为农民购机提供便捷服务。强化补贴实施全过程监管,加大信息公开、违规查处、机具核验、绩效考核等工作力度,落实地方执行政策的主体责任,推进政策规范高效廉洁实施。

(二)完善报废更新补贴机制。坚持“农民自愿、国家扶持、方便高效、促进更新”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工作制度,优化补贴程序,搞好与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相互衔接,提高补贴资金结算和兑付效率。发挥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和报废更新补贴政策的双重驱动,加快淘汰“变型拖拉机”和能耗高、污染重的老旧机械,推广应用符合“国三”标准的动力装备,促进农机节能减排和安全生产。

(三)创设发展扶持政策。全面落实农机免费监理政策,积极争取农机互助保险政策支持。加强农机租赁、金融服务、农机保险、作业补助等政策试点试验,拓宽政策扶持渠道,提高农民购机能力和用机效率。加强特殊特色地区农机化发展政策措施的研究试验,围绕改善农机应用条件,强化机具供给和活化作业服务机制,推进农机化产业扶贫,提出针对性、可操作性强的政策措施。

(四)狠抓示范项目管理。争取政府重视和各方面支持,抓好部省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项目实施。执行好省级农机化公共服务与体系建设项目;办好自选自建农机化示范区。加强农机化示范项目实施过程管理,建立专家巡回指导联系机制,确保项目建一个、成一个、带一片。

三、突出互促共进,着力提高农机技术供给水平

(一)深化全程全面示范创建。围绕主要粮食作物和特色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深化全面全程机械化示范创建,争取更多县(市、区)进入国家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示范县行列。加快突破粮食作物薄弱环节、经济作物关键环节机械化技术瓶颈,分品种、分区域总结提炼出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全程机械化解决方案。加强设施农业、养殖业及丘陵山区机械化技术研发和示范推广,促进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机械化协同发展,为农业结构调整提供有效支撑。

(二)促进“三个”融合。围绕破解主要作物和关键生产环节机械化难题,强化农机农艺部门间相互协调、科研单位联合攻关、推广机构相互协作,促进良田良种良法良机相配套、农机农艺相融合。适应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新趋势,促进机械化与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相融合。推进农机化大数据应用,提升农机试验鉴定、技术推广、安全监理信息化水平。支持建设市场供需对接、机具调度、服务保障等方面的信息化服务平台,“让信息多跑路,让农机多干活”,促进信息化与农机装备、作业生产、管理服务深度融合。

(三)抓好重要农时机械化生产。围绕春耕、“三夏”、“双抢”、“三秋”等重要农时,强化农机跨区作业的组织管理和信息引导,搞好作业进度统计和机具调度,保障重要农时机械化生产活动有序进行。抓好农机深松整地,扩大水稻机插机播、小麦机播、油菜机播机收面积。支持建设区域性抗灾农机具储备中心,提高农机防灾减灾能力。

(四)狠抓绿色生态农机化技术推广。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投入品精准化减量化应用等,加大节水灌溉、精准施肥施药、深松深耕、秸秆还田离田、残膜回收、畜禽粪污处理利用等农机化技术的推广力度,增强先进适用、安全可靠、绿色环保、智能高效、集成配套农机化技术的有效供给,全力服务农业“一控两减三基本”行动。

四、突出能力提升,着力提高农机人才供给水平

(一)实施农机人才培育行动。扎实开展购机补贴延伸绩效管理、安全监理、技术推广和信息宣传等业务培训,组织举办新任农机局长培训班,全面提升农机管理人员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和廉政风险防范意识。围绕重要农时、重点作物,推进“政企联动”,深入开展农机化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和农机职业技能培训,抓好农机化科技人才推荐、遴选和引进交流工作,打造农机化科技领军人才。

(二)狠抓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加大农机化法律法规、标准和政策的宣传贯彻力度,增强农机手的安全意识和法制观念。扎实做好农机安全生产月、安全生产咨询日活动,层层压实安全生产责任,传导安全生产压力,筑牢安全生产思想防线。加强农机事故预防和应急救援演练,提高监理队伍业务素质、专业技能和服务水平。

(三)激发行业创新创业活力。继续实施“百万机手大培训、百万机具大检修和百万农机闹春耕”等“三个百万”大行动,确保机手以较高的技能水平、机具以良好的技术状态投入到农业生产。加强绩效考核,完善激励和追责机制,最大限度调动系统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大力开展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社带头人培训,鼓励农机新型经营主体参与创新创业,全面激发农机人才队伍发展活力。

五、突出规范引领,着力提高农机服务供给水平

(一)推进农机化管理改革创新。围绕提升农机化公共服务能力,推进“放管服”改革,减少和下放农机购置补贴实施、农机安全监理、农机试验鉴定中的管理事项。推进拖拉机驾驶证、联合收割机驾驶证“两证合一”和新机免检,全面推行农机维修网点审批“先照后证”。积极探索“互联网+农机服务”,研究农机阳光政务网上直补实施方案,加强在用农机产品质量调查和补贴辅助管理系统数据分析,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加强与发改、财政、科技等部门沟通协调,主动争取支持,推动农机化政策设计和发展规划衔接落实。注重发挥农机行业协会作用,引导生产、经销企业诚信自律、公平竞争、完善服务。

(二)推动农机作业服务转型升级。围绕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和现代农业产业园等“五区一园”建设,引导农机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农机大户等农机服务主体入园创业,探索“机农合一”新机制,推进农机服务方式创新。加大园区机耕道、场库棚、烘干仓储等配套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推进农机化资金、项目、技术、人才向园区聚集,将园区打造成为农机化技术推广服务的新高地,发挥机械化在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中的重要作用。

(三)扎实做好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牢固树立红线意识和责任意识,坚持依法监理,深入开展安全生产监督检查、隐患排查和“平安农机”创建活动,健全农机安全监管网络,强化安全生产措施,堵塞安全监管漏洞,夯实农机安全生产工作基础。加强农机安全监理队伍建设和装备建设,提高服务能力和服务手段,推进农机监理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加大岁末年初、“两会”期间、重要节假日、重要农时季节的安全生产监管力度,坚决防范和遏制农机重特大事故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