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农机制造2025的思考

07.09.2015  11:02

在2015苏州中国农机零部件行业峰会上的讲话(摘要)

2015年8月12日

一、《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的农机装备

当今世界经济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全球经济处于后金融危机的深度调整期。国际金融危机使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和“制造业回归”战略,高端制造领域出现向发达国家“逆转移”的态势。美国发布《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制造业创新网络计划》,德国发布《工业4.0》,日本在《2014制造业白皮书》中重点发展机器人产业,英国发布《英国制造2050》等。同时,新兴经济体如越南、印度等一些国家依靠资源、劳动力价格等比较优势,也开始在中低端制造业上发力,以更低的成本承接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转移。我国装备制造行业遭遇双向挤压。与此同时,新一代信息技术广泛渗透,推动关键领域技术的持续突破、不断融合和加速应用,正在引发制造业发展理念、技术体系、制造模式和价值链的重大变革。

在此背景下,2015年5月国务院正式印发了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中国制造2025》以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为主线,以五大工程(即: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智能制造工程、工业强基工程、绿色发展工程、高端制造创新工程)为抓手,以十大重点领域为突破口,全面部署了制造强国战略行动路线图。农机装备被列为十大重点领域之一,为农业机械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中国制造2025中明确提出,农机装备以提高农机装备信息收集、智能决策和精准作业能力,形成面向农业生产的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为发展目标,以满足大宗粮食和战略性经济作物生产过程所需要的先进农机装备为发展重点,加快发展大型拖拉机及其复式作业机具、大型高效联合收割机等高端农业装备及关键核心零部件。中国制造2025为未来十年我国农机装备发展指明了方向和重点。农机制造2025具体实现路径应该是我们农机界深入研究的主题。

二、农机制造2025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农机制造2025的基础

中国成为全球第一大农机制造和使用大国,具有规模优势。2014年规模以上农机企业主营业务收入3952.28亿元,占全球农机产值的近半壁江山;农机工业连续十多年保持高速增长,增速位于全球第一。

产品开发、制造能力,质量保障、管理及综合服务能力明显提高。在产品开发能力方面,骨干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逐步形成;在产品制造能力方面,很多企业通过购买激光切割机、焊接机器人、电泳处理流水线等先进装备,大大改善了加工制造能力和产品品质;在质量保障能力方面,部分企业开始出资建立相关的试验验证、检验检测平台,健全企业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在企业管理能力方面,大中型企业积极尝试将新一代信息技术广泛运用到企业日常管理、经销商管理以及供应链管理等方面;在综合服务能力方面,大企业积极转变理念,开始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整体解决方案服务。

技术进步明显,主要产品产量增长迅速,满足国内90%市场需求。大马力拖拉机、大型的联合收割机、青饲料收获机等主要产品性能有了很大提升,基本满足国内市场。拖拉机大型化、配套化的趋势明显,2014年大中型拖拉机保有量达572万台,同比增长8.6%。粮食生产急需的水稻插秧机、玉米联合收获机保持高速增长,保有量分别达66.5万台、34.3万台,同比分别增长9.7%、20.1%。

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行业结构逐步优化。我国农机制造规模以上企业2000多家。中包括了主机生产厂,也包括配套件生产厂,形成相对较为完整的农机产业链;行业结构不断优化,行业集中度有了进一步提高,培育了一批骨干龙头企业,包括主机制造企业和零部件生产企业。

要素资源包括人才、资金、技术和装备等已全球流动,国际化程度大大提高。10年来,我国农机市场的快速发展吸引了众多国际农机企业来华投资拓展业务,外资进入中国加速。全球市场一体化的竞争格局之下,中国农机企业积极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开始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开拓两个市场,主动融入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2、农机制造2025的机遇

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是《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基本方针,也是中国制造发展的总体要求。这一基本方针也为农机工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智能制造将助力农机工业转型升级。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机制造技术融合发展;推进制造过程智能化,在重点领域试点建设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加快人机智能交互、工业机器人、智能物流管理等技术和装备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

为强化农机工业基础能力提供全面支撑。着力解决影响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产品性能和稳定性的关键共性技术;支持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等首批次或跨领域应用,突破核心基础零部件的工程化、产业化瓶颈。

为农机工业全面推行绿色发展带来契机。积极推行低碳化、循环化和集约化,提高农机制造业资源利用效率;实施清洁生产水平提升计划,扎实推进大气、水、土壤污染源头防治专项,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农机绿色制造体系。

“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计划,延伸服务、拓展市场,农机装备走出去迎来机遇期。

3、农机制造2025的挑战

与世界强国相比,我国农机工业“大而不强”的问题依然突出。主要表现在:中低端产品产能过剩,高附加值产品自给率低;产业集中度偏低,同质化竞争现象突出;发展方式相对粗放,质量和效益有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缺乏行业领先的核心技术;信息化水平低,“两化”深度融合差距较大;节能、环保以及质量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当前我国农机工业发展进入新常态,呈现以下四大特征:一是发展速度: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发展方式:从产能扩张转为提质增效;三是发展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四是发展环境:从粗放式拼资源向多重条件约束趋紧转变。农机制造2025将面临以下挑战。

行业下行压力持续加大,产能过剩风险进一步加剧。在农业装备市场规模迅速膨胀的背后,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长期积累的矛盾显现,产品同质化已成为农业装备行业的最大挑战。

长期提质增效目标下短期内产业将面临阵痛。中低端传统农业机械产能严重过剩,产业进入低利润时代;高端产品缺乏核心技术,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的任务十分艰巨。

创新能力不足成为农机工业发展“软肋”。随着技术壁垒的增强,以低成本获得国外技术的空间正在缩小;另一方面,我国农机工业自主创新体系尚未完全形成。大部分传统产业低成本优势难以为继,而高技术领域则面临核心技术缺失的严峻挑战

供需双趋紧约束下企业经营压力将不断加剧。在当前低端市场饱和、高端市场缺乏核心竞争力、供给面约束愈发趋紧的情况下,企业必须在转型升级的阵痛中寻找新的增长动力。

三、农机制造2025发展思路、目标与重点

1、发展思路

新常态的下农机制造发展思路可以概括为:一条主线,两大核心,六大工程。即以提高农机装备核心竞争力,实现有质量发展为目标,围绕创新驱动和转型升级两大核心战略,重点在技术与产品方面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在发展路径与模式方面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在业务与服务拓展方面实施互联网+工程,实施零部件强基工程、质量品牌建设工程,从而推进农机装备走出去。

2、发展目标

到2020年,构建形成核心功能部件与整机试验检测开发和协同配套能力,国产农机产品市场占有率90%以上;200马力以上大型拖拉机和采棉机等高端产品市场占有率达30%。实时变量施用技术实现产业化,化肥和农药有效利用率达到50%的国际先进水平;掌握核心零部件制造和可靠性关键技术,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平均无故障时间提高50%;农机工业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6000亿元。

到2025年,大宗粮食和战略性经济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品种齐全,国产农机产品市场占有率稳定并高于95%;200马力以上大型拖拉机和采棉机等高端产品市场占有率达60%。突破动植物对象识别与监控核心技术,田间播种施肥、植保、收获智能作业机械和养殖场挤奶机器人投入使用;全面掌握核心装置制造和整机可靠性关键技术,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平均无故障时间分别提高到330小时和100小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农机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达8000亿元。

3、发展重点

坚持创新驱动,实现重点突破。要推动农机产品由“中国制造”迈向“中国智造”,必须充分发挥农机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进一步加强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研发投入,加大力度研制开发技术密集型高端农机产品及其制造技术。拖拉机产品重点是动力换挡拖拉机、无级变速拖拉机;收获机产品重点是高效能联合收获机械;农机具产品重点是精准变量复式作业机具;关键零部件重点突破重型柴油机、无级变速、电控技术、液压驱动等关键零部件效能和可靠性技术。

坚持两化融合,推进转型升级。大力推进行业两化深度融合是促进农机装备行业转型升级,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有力手段,农机装备行业将产品智能化、制造智能化和服务智能化作为推进两化深度融合主攻方向。突破一批智能制造关键技术,全面提升农机装备的感知、预测、协同、分析、控制和优化能力,大力推进农机装备智能化发展;积极推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智能技术渗透融入到农机装备产品研发、设计、制造的全过程,加快制造过程智能化发展;充分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开展远程故障诊断、在线咨询、培训,数据信息共享,电子商务,推动农机企业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

实施农机关键零部件强基工程。部署农机关键零部件强基工程行动方案,制定农机关键零部件发展目录,发布农机关键零部件发展报告;强化基础领域标准、计量体系建设,加强关键零部件创新能力建设,强化前瞻性基础研究, 建立基础工艺创新体系;加大基础专用材料研发力度,建立完善国家农机装备基础数据库,加大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推动整机企业和“四基”企业协同发展。

加强质量品牌建设。持续优化制造工艺,提升关键工艺过程控制水平;制定并实施品质提升计划,不断提高产品可靠性等指标;掌握并运用六西格玛、精益生产等先进生产管理模式和方法;提高产品质量在线监测、在线控制和全生命周期质量追溯能力;强化农装业务品牌建设,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

全面推行农机绿色制造工程。大力推动农机装备节能减排,大幅降低农业机械作业的能耗和污染物排放。加快农机制造绿色改造升级,加快应用清洁高效铸造、锻压、焊接、表面处理、切削等加工工艺,实现绿色生产;加强绿色产品研发应用,推广轻量化、低功耗、易回收等技术工艺,加快淘汰落后产品和技术;大力促进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生物产业绿色低碳发展。推进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增强企业绿色精益制造能力,全面推行循环生产方式,大力发展农机装备再制造产业。

实施农机装备走出去工程。国务院日前印发《关于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指导意见》提出:推动农业机械等制造企业完善全球业务网络,鼓励企业在有条件的国家投资建厂,完善运营维护服务网络建设,提高综合竞争能力。“一带一路”、中巴、孟中印缅、新亚欧大陆桥以及中蒙俄等经济走廊为主的经济增长新战略为我国装备制造业拓展了巨大的发展空间。抓住“一带一路”战略机遇,鼓励企业之间采取不同模式联合起来“抱团走出去”,拓展发展空间。

全球制造业转型升级加速,新的工业革命已席卷而来, “中国制造”正迈上制造强国的新征途。身处转型关口的中国农机制造业面临着重重考验,农机工业要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目标,注定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