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论坛 |“农大让我找到认同感和归属感”
他们,是知农爱农的青年学者,亦是心怀解民生多艰、育天下英才的引航人。他们,代表无数中国农业大学优秀青年人才,对农大倾诉内心,真情告白。
“做的就是接地气儿的工作”
梁俊毅是农大的本科毕业生,“朴实”一词是他对农大的总体印象。农大人朴实,做事情讲究实事求是,这是做科研、搞研究难能可贵的品质。从校训“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的脚踏实地到“曲周精神”这样一个数代农大人坚守的信念,“我觉得还是那句话吧,就是比较朴实,做的就是那种接地气儿的工作!”梁俊毅脸上洋溢着微笑。在梁俊毅心中,农大是一个适合沉下心来真正做实事的地方,即使毕业多年,他也一直关注着母校,回到这里工作,一方面来自于那份天然的亲切感,另一方面也正是对于这种朴实无华、脚踏实地精神的由衷喜欢。
忆当年,梁俊毅读书时草业科学还只是一个系,现在已经成立为新的学院。学院的成立,吸引了不少像他这样的优秀人才,也为他们提供了更多施展拳脚的机会。“草业学院是新成立的学院,这对我个人的发展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机遇。同时新学院也需要更多人才参与建设,我很荣幸能参与其中,为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多做贡献。”
“幸亏来了农大!”
“幸亏来了农大!”是李春顶对农大的盛情表白。2018年盛夏时节入职,同年初冬便成立了研究所并成为研究所领头人,李春顶来到农大后开启了事业发展“加速度”。
科研经费问题是年中入职面临的最大困难之一,因为经费申请工作基本都集中在年初。但得知李春顶成立研究所的意向后,学院的领导和校人才办工作人员都积极地为他奔走联络,用很短时间解决了这一难题。说到这里,李春顶显得有些激动:“我觉得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农大对于每一位入职的工作者都非常信任,也尽心尽力地在支持、帮助我们,这种农大诚意让我非常感动。”
中国农业大学向无数优秀人才敞开怀抱,而农大人也在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欢迎与祝福。研究所的八位专职老师大部分比李春顶的年龄高、资历长,他们愿意让李春顶当领头人,这是莫大的支持与帮助。在推进自己研究项目的同时,李春顶还一直在做学生URP等项目的指导工作,虽然非常耗时,但他却觉得很值得:“作为国际经贸领域的一个学者,我希望能够更好地为农大做贡献。”
“这里是一个成长和腾飞的地方”
入校之前,赵长伟在中科院从事乡村水处理技术和环境资源材料研究工作,她认为作为一名科研人员,不能只在实验室里钻研理论,更应深入农村,实地考察乡村污水处理状况以及环境材料运用的可行性,而这恰恰与农大校训“解民生之多艰”不谋而合。赵长伟说:“农大是一个更加专业化、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平台,我希望能以微薄之力,将知识传授给学生,也促进相关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从中科院到农大校园,从实验室到教学一线,农大不仅赋予了赵长伟新的使命,同时也展现出无微不至的人文关怀。“记得系主任即使在烟台上课,晚上也总会给我们打电话亲自慰问。”来到农大的几个月,赵长伟总会想到生活中细枝末节处带来的阵阵暖意。
“刚来的时候,人才办老师总会不厌其烦地回答我提出的每个问题,院长也召开了座谈会,听取我们的意见和要求,学生配置方面也很快到位。”良好的人才待遇让赵长伟很快安定下来,并继续研究工作。除了浓厚的科研教学环境,农大高水平的学科建设以及前辈们的钻研奋斗精神,对赵长伟来说是一份莫大的鼓励,也正因如此,初入职的赵长伟坚信,这里会是一个自己成长和腾飞的地方。
“农大人的精神深深影响着我”
“不仅农大朴实的氛围吸引着我,农大人的精神也深深影响着我。”农大学子朱奎对母校热切表白。朱奎在国外接受教育时,也一直与沈建忠院士的研究团队保持着密切联系,这样良好的合作也成为后来选择加入农大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因。
朱奎入职农大不久即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资助,谈及对自己影响深刻的人,朱奎立刻露出了温暖的笑容,说起了沈建忠院士。沈院士是国内动物源性细菌抗药性研究的开拓者之一,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开展了相关研究。在当时,这个领域还鲜少有人涉及,研究面临着巨大困难,“但是十多年来,沈院士带领他的团队始终坚持不懈,最终取得了突破性成就。” 朱奎动情地说,“正是沈院士这种‘不为成就而研究’的精神对我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坚定了我来到农大的决心。”
“2018年我要回到农大时,我们就在想细菌耐药性研究的下一个重点是什么?团队下一个方向是什么?沈院士明确提出了耐药性病原菌的防控这一研究方向,这也是我未来十年、二十年甚至一生奋斗的方向。”农大人的精神鼓励着朱奎继续前行。
“农大让我找到认同感和归属感”
2019年新入职农大的环境科学副教授庄明浩始终将“情怀”两个字铭记于心。北大博士、清华博士后,带着这样一份完美简历,庄明浩下定决心投入到服务“三农”的工作当中。“我从农村来,在本科阶段学习生物技术专业,从事与农相关的工作是一种情怀,并且农大在农业方面的专业性毫无疑问是最强的。”他的眼中满是对未来的期待。
从本科阶段开始,他就从事育种工作,并走入农村、走进农民、了解农业。他深情地讲述了博士期间驻扎青藏高原的经历,在那遥远而神秘的雪域高原,深入当地农村与农民同吃同住。从大学校园走向田间地头,庄明浩也在其中逐渐转变,“我们只有真正去体验才能明白农民的心理诉求,那四年的经历让我下定决心要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贡献一份力量。”庄明浩这份对农业的热忱展现的正是“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的情怀与理念。
“农大让我找到了认同感和归属感。” 说到这里,庄明浩的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专业严谨的知识储备,轻松自由的学术环境,热情敬业的农大教师,优厚良好的薪资待遇,这是庄明浩对农大的初印象,而这样一个人才机制愈发完善的农大也会是每位知农爱农人才的最佳归宿。
从初来乍到感受农大细致入微的关怀,到短暂相处后被吸引被鼓舞,再到将农大情怀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是无数青年人才与农大的故事,也是在不断为承载百年历史的农大画卷增添新的色彩。这就是农大,心有家国民生宏图,招揽天下爱农英才;这就是农大,在这里遇见最美好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