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农业新活力 快速进入耕地不用牛时代

17.12.2014  15:40
    日前闭幕的中央农村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坚定不移的加快农业的发展方式,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现在农业的生产方式进入了一个机械作业为主的新阶段,很多地方用农机种田是比较普遍的,国家也在加大农机购置的补贴力度。那么,未来补贴怎样补能够更有效?怎样能够更好的助力农业现代化?央视财经频道主持人沈竹和特约评论员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著名财经评论员张鸿共同评论。

谁来种地,怎么种地,农机购置补贴未来实施如何更加完善合理?推进农业机械化扶持政策创新,怎样为农业现代化助力?

郑风田:让农民享受机械化 对农业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央视财经评论》特约评论员)

首先要把农民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我们国家现在2.67亿的人到城市打工,过去可能农忙的时候,你还得回去收割,现在就不用回去了,为什么?我们国家有一个特别好的农机联合作业,比如像东北的大型农机设备,他如果是自己用,一年可能就6、7天,这个时候我们从南方到北方的,南方最先熟,所以大型农业设备,比如进入到湖北、河南去,它一直往北走,那么进入到东北去,可能有2、3个月,整个农机设备一个是可以工作时间大大的延长,还有有抢种抢收也很重要,有时候刚好下地,雨季来了,你要有农机设备很快就解决了,那么我觉得对粮食浪费也是一个很大的帮助。

比如说你要到农村去,走在农村的马路上,你发现有很多粮食晒在马路上,或者是这些稻谷放在马路上让这些车来压,因为他就为了省劲。在这个时候,如果有有农机联合作用,整个帮你种、帮你收、帮你烘干了,这样比你扔到马路上让这些车去压,应该是会节省很多粮食的,所以我想应该是农机补贴整个我们国家这么多年,一千多亿投进去之后,大量的农民开始购买这些机械,然后去享受这种机械,对未来的整个发展应该是一个很大的促进作用。

张鸿:农业机械化一个重要的撬动的点就是政府的补贴

(《央视财经评论》评论员)

我们这里边有一个重要的撬动的点就是政府的补贴,那很多在外打工的,到秋收、春收、夏收的时候要回去,以前不光是农村放假,就是我们的县城里边,因为很多老师、学生的家都在农村,也回去帮忙收麦子,但是现在几乎不需要了。我前几天回安徽老家,我们区里边综合机械化率达到了88%,这就是补贴在里边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因为大型的农机都是十几万、二十多万,即便是有补贴,很大一部分的钱还来自于贷款,甚至是高利贷,所以农民对价格特别敏感,那么如果有一个补贴在里边,他就增加了一份动力去买。

还有一个对农业本身,我们说几连增,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产能?除了大型有规模化的收割技术以外,还有我们其实在粮食的保护过程当中,包括在它的整个过程当中,它其实损耗减少了,比如说烘干,直接烘干了,你就不需要有那么多的浪费的环节。其实我们其实现在谈城镇化,你会空余出很多富余的劳动力来,因为现在其实农村的劳动力本身就已经不够了,年轻人不够了,所以机械化程度高的话,就能有更多的劳动力富余出来,能加入到比如城镇化的建设当中来。

郑风田:我们的农机设备还要进行各种技术创新

(《央视财经评论》特约评论员)

我想核心的是国家的农机设备还要进行各种技术创新,举个最简单的例子,现在小麦可以了,但是农民可能以后种点花生或者我种点油菜,是不是这些也都要有各种各样的机械化。比如我种蔬菜,或者种果树,有时候劳动力成本很高,能不能采摘?因为我不久前去日本,我发现日本人很有意思,城市这些树的修剪也是各种机械设备,就看一个人在各种设备上弄这弄那,这个设备就把所有的困难都解决,把树修得特别漂亮,效率也高。

现在我们之所以机械化低,跟土地也有关系,我们国家的农民,尤其是南方的水稻,就几亩地,然后家家的都有界线。比如说你在山上的梯田,梯田的话,可能大型的农机设备很难进去,只有小型农机设备才能进去,所以需要各种各样的设施设备。

张鸿:农机设备的评价权应该掌握在农民手里

(《央视财经评论》评论员)

我们要有更多的农民的声音反映出来,包括你的特殊需求。还有就是在现在既有的这个补贴目录里面,我们也要争取有更多的农民的评价,多元的评价进来。比如说前两天《经济半小时》播的,在保定做的一个采访,他的玉米收获机是在目录里边的,是在河北的农机鉴定站,他们说这个评价是百分之九十都说好等等的,农民就信了,但几乎所有的人都遇到了问题,然后记者去采访鉴定站盖章的,就是鉴定合格的这个人,这个人说我不能保证这个机器到农民手里和他送到我这来检测的是一样的,送到我这检测的可能是好的,但到你那可能所有的零配件什么的可能不一样。

这应该有更完善、更透明的体系,即使你在这个地方检测,如果评价不好,它是不是应该也有从这个目录里退出的机制?这就引发了另外一个问题,退出了以后还有没有别的可以选?我不说这个目录应不应该取消掉,它起码应该建立足够的有充分竞争的,一些相关的差不多的这些设备。在这个里面,起码在你目录里边,应该让市场在资源配置里也能起到决定作用。当然我们补贴的初衷是好的,希望农民都能用到,用得好,但是最终农民用得好不好,我觉得这个评价权应该在他们手里。

郑风田:在给予农机购置补贴的同时 还要增加各种各样的服务

(《央视财经评论》特约评论员)

实际上我觉得应该是增加什么?是增加各种各样的服务,比如像城市里,你的冰箱坏了,打个电话,立马就上门修了,上门之后,服务人员一走了之后,公司电话就打来了,说刚才那个服务人员服务态度怎么样。我觉得应该让农民也要享受这种服务,我买完农机设备,很多人也是不会修的,尤其是农村地广人稀,某个零部件坏了,这个时候,你这个公司如果售后服务特别好,以后可能你被列入目录的可能性就大一点。如果你老是出问题,我想应该把它赶紧撤了。

现在日本就有一个困局,因为日本收入比较高,家家的都有一套农机设备,可能你每一个设备的每年就用几天,浪费特别严重。所以我想我们未来一方面国家让农民买各种农机设备,另外一方面是提高使用率,让没有买农机设备的人也能够享受到国家财政补贴,一般没买的农民是穷的,穷的话,你给他一些比如农机券之类的,让他感觉到能得到国家的温暖了,不是说那些人买了之后享受到了,我没有买,到我用时候,我必须得自己出钱。反正都是扶弱,因为一般不买农机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但相当一拨是没钱的人。

张鸿:过去我们是解决规模化问题 未来是解决精细化问题

(《央视财经评论》评论员)

就要升级了,原来我们多数都是解决规模化的问题,以后可能首先要解决精细化。我在电视里见过一个绑蔓机,绑蔓机就跟枪一样,一打,它自然就有个绳给缠住了,非常精准,这是精细化。包括比如说施肥枪等等,都是很精细化的。

还有一个是智能化,现在很多互联网企业说要进入到农村,其实现在很多都已经开始应用了。比如荒郊野岭没人去的地方,就利用智能解决,它能智能测试出比如说这些植物现在缺不缺水,一缺水,就自动出水,这就是科技带来的进步。

郑风田:未来的农业就是精准化、专家化、高效化

(《央视财经评论》特约评论员)

我想未来的实际上农业就精准化、专家化、高效化。你看有各种专家系统,什么时候播种,什么时候收获,用什么样的品种能达到光和水最好的配合等等,这些系统以后慢慢才能采用。这些技术都是各种最优的组合,所以未来的农业,比如农民并不是传统的我们想象中的没什么文化,只能种地。以后新型农业,这些家庭农场、种粮大户,因为规模都比较大,他的技术也比较高,掌握的一些知识也需要很高。这有一个前提,以后大量的农民都转移到城市之后,这些才能慢慢的实现,因为现在大量的农民在农村。

现在有些地方在试点,它也是一步一步的来,因为条件好的,比如规模比较大的,有时候它能有能力去采用这样一些技术,所以实际上真正农民用的技术还是常规的多一点,但是科学家做各种各样的技术的研究,在有些地方推广,然后也通过一些补贴,一些技术进步来降低它的成本,当它成本降得很低之后,我想推广的速度就大了。


  (信息来源:14-12-16《央视财经评论》)